APP下载

学派:作为积极的教育资源

2013-08-15

中国西部 2013年21期
关键词:流派学派现实

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自赫尔巴特以降,无疑产生了诸多教育学派。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学派成为了教育思想家之家。多学派共时性、历时性存在,加上它们的内部交流和间际互动,教育学派成为教育学丰富内在张力、完善体系架构、促进多元勃发的重要动力,也为教育现场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模式层出不穷地更新变迁,提供了源自“形而上”的支撑与导引。那么,从理性的角度观照教育学派的历史性存在,它的基本存在特征呈何种样态呢?它在当下中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又面临何种境遇呢?它是否具有现实性存在价值呢?这些都是每一位“教育行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学派的成派之源与存在特征

作为思想共同体,教育学派总是以某种具有鲜明个性与独立原创性的思想见解为其核心精神支柱,这是其存在的首要前提;其次,教育学派总是让自己的思想体系化、系统化,成为一个相对能自圆其说的分析架构,并能够获得逻辑上的论证;再次,能借助于多学科相互印证的交叉资源,在方法论上能有所突破,凝练出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无论历史上哪个教育学派,都会让自己的思想发出声音,把理论的视线转向现实的土壤,指导教育现实,并在教育现实中检验自己教育思想的合理性。所以,从源头而论,教育学派的生成与发展,是需要有一批具有“同道同流”的教育思想家以及教育活动家的,需要在源头发生的过程中具有独立原创性的思想,需要将思想进行体系化、系统化地抽象梳理,需要从多学科交叉资源中获得方法论的突破与建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发出自己的强音。就其存在特征而言,笔者认为,教育学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与超越性,内部的修正性与分支性,派际的对话性与论辩性,与时代境遇紧密相关的历史性与历时性。

教育学派在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现实遭遇

在笔者看来,在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广泛存在教育理论的有学无派、教育学派的舶来化、教育实践对教育流派的抵制等现象。第一,教育理论的有学无派。建国后,教育理论领域确实出现了很多大家,影响深远者大有人在,但笔者愚见,并没有形成像赫尔巴特学派、杜威学派、赞科夫学派等那样深刻影响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派。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国教育学者学派意识不强,缺乏学派自觉;其次是中国教育学者重学轻派,认为真学问不必求流派;再次是山头林立、文人相轻的传统文化劣根性影响依然存在,理论共识较难达成;最后是欠缺与中国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具有独立原创性、广泛凝聚性的教育思想。第二,教育流派的舶来化。建国后,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基本上成了舶来教育学派的“跑马场”,先是凯洛夫、巴班斯基、赞科夫、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被奉若神明,后来是建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现象学等思想纷至沓来。这些理论学派宛若流行风,冲刺着国人的教育思想神经,大多都欲罢不能。而能够基于中国现实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的民族性格与文化传统,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而建构具有本土意义上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却十分少见。第三,教育实践对教育流派的抵制。这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个方面是某些教育理论工作者或者是有一定话语权的名师们受功利主义的浮躁之风浸染,总是以“真理在我”的姿态,刻意彪炳,而没有顾及其他人的真切理论与实践诉求;另一个方面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学院派研究风格,使得教育理论远离了实践的土壤,无滋养、无源头,遂成为无本之木;第三个方面是,广大教师受思想惯性的影响,很少有乐于主动接受理念更新、理论深入的,还在内心存在对教育理论流派的误解和偏见。

教育学派应当作为积极的教育资源

教育学派是对教育现实问题敏锐思考与探究,并最终得出一种理论解答和实践策略的学术共同体。每门教育学派都会以某种不乏真知灼见的新学为其精神支柱。教育学派的生成,时刻伴随着思想的活跃、理念的创新、方法论的跃迁。它不仅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理论光辉,还在为教育现实问题的焦灼思虑中凝练了卓越的实践价值。因此,教育学派理应成为积极的教育资源,不仅作为教育理论丰富与拓展的积极资源,也要作为教育实践获得启蒙与启迪的重要资源。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拓荒自己的教育理论思想时,要历览一下教育学派的原有教育积淀。教育实践工作者要意识到自己教育思想的不足,并自觉地从已有教育学派中汲取必要的养分,从而让自己的教育实践更深刻、更有价值、更有效果。如果每一位“教育行者”都能排除掉对教育学派的误解与偏见,意识到教育学派的时代存在价值,那么建构具有中国教育特色、彰显中国教育价值诉求、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教育学派就成为必要与合理的了。在这一点上,我十分认同陈桂生先生所言,先生说:“各种教育学派大抵是自然形成的,即某种教育学说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那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便可能集合同道,以此为旗帜,形成一派;自然,也不妨集合同道,共创一学,只是最终是否成其一学,得看其成果是否经得起逻辑与实践的检验”。(陈桂生.略论教育学派的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

【评述】作者从教育哲学与教育史的角度介绍了教育“流派”的产生和特征所在,以及教育“流派”对教育发展的意义,同时分析了时下许多人对教育“流派”之所以反感的原因所在。继而对教育学者与教育实践者如何同心协力,为排除对教育学派的误解与偏见,意识到教育学派的时代存在价值,建构具有中国教育特色、彰显中国教育价值诉求、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教育学派而共同努力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同时也对只为追名逐利的立门立派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不失为一篇关于教育“流派”普及性的专业文章。

猜你喜欢

流派学派现实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漫画:现实背后(下)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