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意念”教学初探

2013-08-15曹志飞高加亮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11期
关键词:技击意念太极

曹志飞 高加亮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太极拳是以攻防技法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格斗竞技和功法训练为运动形式,以健身、防身、修身为目的,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1]。时代的进步要求社会更文明、发达,要求人类更健康,太极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广大学者也在更大程度挖掘太极拳在养身健身方面的作用。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容健身与修性于一体,这样一种“哲拳”对于缓解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严峻态势可以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2],而其健身修性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太极拳“意”的作用。随着简化太极的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简中求简”,只进行拳架的教学,并不注重学生的“拳意”的培养,造成学生太极拳“意”素养缺失。本论文对高校太极拳“意”的教法的研究,就是对太极拳教学和练习过程中的“意”的培养方法的探索,以此促进太极拳练习者的学拳兴趣及学习速度,并有效提高其太极拳表演水平。

1 教学对象分析

1.1 普通高校学生身心特点

普通高校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8~23岁(青年中期)之间,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文化修养,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能都较好,观擦力、思维力、想象力都达到了人生中的最好时期,这一基础为太极拳意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该阶段学生有着好动的性格,使得学生学习太极拳时心情容易浮躁,这对太极拳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利用其性格特点的同时,一定程度抑制其负面效果的产生。

1.2 学生学拳特点分析

学生学习太极拳时,其学习方法有着一定的规律性。根据有关专家介绍,学生学拳时其学习顺序遵循“四从”原则,即从手、从脚、从腰、从心。初学者在学拳时,多以模仿为主,而模仿又有一定顺序,这个顺序便是手—脚—躯干,由模仿动作过渡到自己动作熟练后,便逐步自主完成动作,随心所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属”原则,恰到好处的讲解动作要点,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把握动作技法,这也有助于控制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探索

2.1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着力培养学生意境

太极拳教学时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是:环境相对安静、教师备课充分、学生学习热情高、师生关系和谐。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1 努力提升学生兴趣,让学生“敬”拳

陈氏论太极象图里说:“……打拳上场后,手足虽然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于心腹之内,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3],可见,“敬拳”为学习太极拳的第一步。而要让学生敬拳,教师应当多向学生介绍太极拳健体强身、修心养性的效果,倡导学生主动传承太极文化,并教会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太极拳。如此,既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亦能培养学生终身习练太极拳的意识。

2.1.2 引导学生入静,欲动先静

在引导学生入静时,要让学生先从肢体上静下来,可选择太极桩进行教学,既让学生练习了桩功,同时也达到身体上的放松。站桩过程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三种精神诱导方法。例如:在讲解虚灵顶劲时需要头向后引,可与平时学生上网时头自然的往前伸形成对比,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动作。整个入静过程中,使学生由外到内再到外,进行意念转换,让学生在放松中入静,这是培养学生“太极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2.2 注重技击意识的教学,抓住太极拳之灵魂

2.2.1 太极拳技击之道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作为武术传统拳种的太极拳更是如此。太极拳行功中动作轻缓,于是很多人产生了太极拳不能技击的错觉,但是太极拳技击时闪电般速度的产生恰恰是在轻缓的慢练中求得的。只有慢练,才便于用头脑细心体会、分析、领会要领,强化心理意识训练。它因敌变化,无孔不入,一旦得机得势,要突然起动,使对方措手不及。太极拳技击,不但有先发制人的机智,更要具备后发制人的敏捷。

2.2.2 技击意识的教法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旁若有人”,要有假想敌,如此才能使演练的太极拳动作不失其灵魂。在太极拳教学时,首先教师可适时进行动作的攻防含义讲解并示范,再次是让学生动手体会,最后在学生初步掌握其技击方法之后,再联系技击含义进行套路动作的教学。例如“左倒卷肱”动作的教学,教师先进行其攻防含义的讲解:“甲上前进攻,右拳直冲乙门面,乙右手使其手心朝上同时;乙乘机撤步转腰拉臂引其重心前移,左手反推按折其腕,达到制服目的”,此时要注意太极拳技击中技巧的运用,讲解太极拳特有的化劲发劲方法。该动作的技巧要点是“右手外接掳抓甲腕外旋翻转”、“左手反推按折其腕”,“抓腕外旋”即是“化劲”,“反推按腕”即是“发劲”;然后,在学生体验动作攻防之后,教师再联系套路动作一一对应进行教学,“如退步卷肱”对应“拉臂引其重心前移”,“虚步推掌”对应“反推按折其腕”,如此,既能加强学生对技击意识的掌握,也能达到记忆套路动作的效果。

2.3 意识引导动作,突出太极韵味

太极拳是“意识体操”,核心在用意。在进行太极拳演练时,都是用意引导而做出动作,引导动作之意,便是动作方法的体现,只有学好每一势的“形”,建立动作方法的“意”,[4]才能使两者完美的结合,达到“形神合一”。

2.3.1 把握“形”的要点,化复杂为简单

普通高校太极拳课程中,动作技法教学多以基础动作为主,要想学生练好拳,需要将太极拳套路中的动作提出来进行要点、难点教学。如二十四太极拳种的“野马分鬃”动作,须向学生讲解“弓步分手”动作的“挒”劲这一要点,在做动作时,看是不发劲,但是心里有“挒”劲,这便是太极拳“意”。在做“野马分鬃”动作定式时,学生很容易“扬肘”的错误,这时需提醒学生“肘关节下坠与膝相合”,这便可以将次错误纠正过来,这便是太极拳意的“合”。可见,在进行太极拳动作技法教学时,运用意识引导动作,科学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2.3.2 结合动作传统名称,将动作形象化

太极拳极具中华传统武术韵味,它的产生与发展,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其很多动作都是象形产生的,因此,以形寓意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如“白鹤亮翅”就是白色的仙鹤展翅欲飞势;“云手”,手如浮云飘动,轻柔和缓;又如“高探马”,就是高位攻击面部的一种技法;“搬拦捶”、“搬拦”是防守,“捶”是还击,合在一起就是防守还击法。这样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其内容,便于记忆,同时又让学生在练习动作时神形兼备。教师在教学时应强调动作的“势”,而不仅仅是“式”,前者是一种变化的概念,是指拳路的变化态势,包含动作寓意,后者是指动作规格,外形样式。显而易见,前者才是更深层的东西,更具太极韵味的内容。

2.4 加强理论指导,传承太极文化

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加强理论指导,传承太极文化太极拳意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步。学生适当地了解、学习一些太极拳理论知识对深入理解太极拳的要领大有帮助,懂得如何练,为什么这样练,才能在练中感悟出更多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把功夫练上身”。教师在教学时把太极拳理论融入到动作中进行教学,根据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指导,如初学时应多讲太极总纲方面的理论,如关于中定的“每一处虚实,接先有中定而后又变化,处处有虚实,即处处有中定,盖法无定法,而一切法皆从中定中出,法遍周身,中定亦遍周身”,如此,让学生了解太极拳中定的重要,然后加之以中定方法的教学,学生才能从学中、练中求中定。另外,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阶段,也应当选择不同的理论进行教学,这也是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并进。

3 结语

太极拳运动是“意气”引导身体的运动,意念教学是培养学生太极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1)在教学前要进行教学对象分析,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太极拳的“四从原则”。(2)教学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敬”拳、静心学拳。(3)注重技击意识的教学,运用意识引导动作路线,让学生了解太极拳技击之道,懂得每一势的攻防方法,要了解技击与架势的对应动作,求同存异。(4)动作方法是学生所必须掌握并且是完成演练的基础,动作技法教学把握动作重难点、结合动作传统名称进行教学,注重身法的养成,给学生提出全身心协调,完整一气的要求。(5)太极拳教学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时进行理论指导,在教拳的时候发扬太极拳优秀文化。总之,意是太极之神,教拳需详推用意。太极拳意的教学有如太极文化之广博,本论文浅谈太极意念之教法,意在引玉,忘广大专家学者指正,继而加强太极拳意研究与发展。

[1]李德印.太极拳规范教程[D].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邱丕相.中国太极拳对人的修心养性的价值超论[C].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2005.

[3]李德印.太极拳规范教程[D].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余功保.太极拳密码[D].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技击意念太极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意念修复功法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太极马扎(三)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