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关怀与社会担当:读张之路的小说

2013-08-15北京

名作欣赏 2013年4期
关键词:军团关怀小说

/ 北京_苗 卉

读张之路的小说,首先感受到的是他对少年儿童成长、教育问题的殷切关怀,以及关注社会、时代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这使得他的作品饱含热情,充满感染力,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爱而不溺”的教育关怀

教育,在张之路的小说创作中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词。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也作为一个有着教师经历的人,他对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和思考。这里所谈的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张之路的小说,无论是描写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实质上都是在探讨成年人究竟如何对待和影响成长中的孩子的问题,表达了作家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他的小说,真正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出发,洋溢着一种“爱而不溺”的教育关怀的精神。

发表于1983年的《静静的石竹花》是张之路的第一篇儿童小说,写的是一位女老师带着学生们到公园写生时碰到了一个名叫柳莲的小姑娘,柳莲文静善良,只是嘴有点歪。面对别人的歧视和嘲弄,老师保护了这个弱小的孩子,由此,两个人建立了亲近的关系,柳莲也加入了女老师带队的美术小组。然而,在参加“区美展”开幕式的时候,柳莲因为嘴歪被领队要求回避,她只好请求老师的帮助。女老师百般矛盾下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劝柳莲带上口罩。然而,这个看似非常好的办法却深深伤害了柳莲的心,她跑出了展览馆。后来,在没能和女老师当面告别的情况下被家人接回了江西。而这件事让这位女老师一下子沉浸在后悔和遗憾中。这篇小说很短小,故事也并不复杂,然而,它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文中的女老师对柳莲充满了怜爱,以至于在她因嘴歪受到自己学生小胖子的漫画侮辱时“愤怒极了,简直不能克制自己”,“猛地夺过小胖子画板上的漫画,拿在手里撕得粉碎”。她非常同情并极力保护着柳莲,不让这个小姑娘受到别人的伤害,但结果,她自己却伤害到了柳莲。张之路在小说中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和成人一样,甚至比成人更渴望得到人格的尊重。而且,他们的心是非常敏感和容易受伤的。所以,成人对他们的爱和关怀不能只基于怜悯,或是单纯的保护弱小的责任感,而首先应该建立在理解并始终尊重他们人格尊严和情感需要的基础上。这种理解,使得张之路的教育关怀从一开始就具有较高的格调,闪烁着一种平等和人道的品质。

在《理查三世》中,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宋春利身上,这个男孩因为两个哥哥有盗窃行为,而自己小时候用镊子夹过别人信箱里的信,就被同学冠以“理查三世”这个代表着小偷的侮辱性绰号。小说中的年轻老师却在情感的驱使下把班里的锁和钥匙交给了他,同时也把沉甸甸的信任交给了他。宋春利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他非常用心地完成这项工作,在班里的锁头孔被火柴杆儿堵住时,他甚至冒着被误会的危险拿出自己带在身上的镊子。宋春利的努力换来了同学们的理解和认可,在选举去人民大会堂参加青少年联欢会代表的时候,大家纷纷把票投给了他。小说的结尾这样形容老师的感受:“一瞬间,我忽然觉得心中某个地方变得明亮起来……”年轻老师对宋春利的人格和情感的尊重,不仅使这个男孩更加自尊和坚强,还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那些曾经冷漠的学生,力量是巨大的。

理解了张之路的这种思想,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会经常在小说中去展现那些“弱势”孩子的生存状态。这里的“弱势”孩子,包括被歧视的孩子和被忽略的孩子,他们或者是因为身体缺陷,或者是因为曾犯过错误,或者因为家庭问题,或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甚至是过于平凡而受到别人的嘲弄和忽视,情感受伤、精神压抑。包括《“侃协”秘书长》里的刘贵贵、《临窗的树》里的蒙振江、《鼓掌员的荣誉》里的李大米、《蝉为谁鸣》里的秀男等等,张之路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充分展现了这些孩子对尊重、理解、荣誉的热切渴望。这种走入,也让作家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反思成人的做法。短篇小说《羚羊木雕》中,“我”把爸爸带给自己的贵重礼物——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爸爸和妈妈知道后,非逼着“我”去要回来,他们考虑的是木雕的物质价值,而“我”看中的则是真挚的友谊,所以,父母拿回木雕的要求让“我”非常为难和伤心。父母虽然疼爱子女,但是,如果不重视、不尊重子女的情感需要,也会伤害到他们。

张之路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关怀是饱含爱意的,这份爱意,首先是一种深入心灵的理解和尊重。作家热切关注着少年儿童的生存状态,传递和表达着他们的心声。

同时,这份爱意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没有发展成一种偏袒。张之路在为少年儿童代言的同时,一直没有回避他们身上存在的错误,特别是当这种错误涉及道德层面时,他会非常犀利地指出来。《临窗的树》里的蒙振江身世很可怜,两岁时父母离异,从此失去了母亲的爱;他成绩不好,没有得过任何奖励,是大家眼里的落后生。对于这样一个“弱势”的孩子,张之路充满了同情,但是,对他为了得到进步生的称号而联合同学作假的行为也同样给予了明确的批评,即使他渴望荣誉的心情可以理解。文中王老师的话代表着作者的心声:“一个人最宝贵的是诚实!”

正是因为张之路的教育关怀是饱含爱意的,他对于有些孩子身上的冷酷和仗势欺人的行为就更痛心。比如,《蝉为谁鸣》中听到老师病讯后无动于衷、只是关心自己成绩的侯大明,《少年刘大公的烦恼》中喜欢讽刺奚落同学的“邪恶势力”的代表尹东西等等。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现在的少年儿童大都衣食无忧,知识和眼界更加开阔,但是,他们身上也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脆弱、冷漠、自私、依赖性强……这种种令人忧心的现象对张之路的震撼是非常大的,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些问题,也在认真思考着究竟一个健康的孩子应该具有何种品格,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

长篇小说《坎坷学校》就涉及了这个主题。小说讲的是电影厂要拍摄一部叫“坎坷学校”的片子,在中学生中招小演员,梁晓水陪好朋友杨大川去面试,结果双双被录取,和他们一同进入剧组的还有“贾宝玉”、“孙悟空”等人,由于女主角中途离开剧组,梁晓水还向导演推荐了自己的同学易岚兰。按照剧本的要求,他们要演的是一群在坎坷学校经受磨炼而改掉缺点、坚强面对人生的少年。而碰巧的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正遭遇着和所扮演的人物相同的问题。于是,戏里戏外,这些孩子于人生挫折的历练中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在这部小说中,张之路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挫折教育”的观念及其重要性:过于一帆风顺而大都又是独生子女,使得许多孩子自私任性、意志薄弱,不会为别人着想,对人生困难与变故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面对的勇气,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好的方法是让孩子们多经历一些挫折,在挫折教育中改善他们的性格、磨炼他们的意志。

在张之路看来,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应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对他们生活和精神的关爱,对他们每一次进步的肯定,还包括当他们犯错误时,给予及时的指正和批评。批评不得、一味纵容的宠溺态度不是爱,而最终必然发展成害。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它在“以陶冶儿童情感为主要目的”的同时,“也与社会其他力量共同担负着教育儿童对美的认知,人生的价值取向以及责任感的形成等诸多目的”。①!!

正是由于对少年儿童成长需要的深入了解和对教育问题的清醒认识,使得张之路的教育思想走上了充满平等、尊重、理解又警惕和远离纵容、溺爱的正确轨道,他的小说所展现的“爱而不溺”的教育关怀精神,无论对于儿童文学创作还是儿童教育,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和启示。

热忱真诚的社会担当

除了教育关怀,张之路的小说中还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一种热忱真诚的社会担当精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当大家还在舔舐“文革”伤口的时候,商品经济的大潮就席卷了华夏大地,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经历着改革开放,可各项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和不公的现象,治安环境也比较混乱。

处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的张之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关注社会、进行反思,并用文字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长篇小说《第三军团》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小说将儿童文学的题材范围从学校扩大到了社会,“是一部社会扫描面广,在中学生生活中融涵社会五光十色的、开放性的或社会化的中学生题材文学”,“为当代少年儿童文学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渗入和拓展,提供了新视野新经验” 。②!!!

《第三军团》讲的是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华晓,刚到辅民中学报到时就被校长顾永泰安排执行一个秘密任务:假扮插班生混入高二年级,侦察可能存在于学校中的小团伙“第三军团”。华晓在调查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最后终于发现了“第三军团”的秘密。原来,它真的是由辅民中学的五个高二学生骆强、常振家、陆文虎、刘天人、鲁湘舟所组成的。但是,“第三军团”并非打架斗殴的流氓团伙,而是打击黑心个体户、小偷、奸商,为社会做了许多好事的正义之师。华晓在和“第三军团”的成员接触的过程中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于是,他开始瞒着校长保护“第三军团”。而最终了解了事实真相的校长顾永泰也被这些孩子所感动,当公安局到学校来调查时,校长挺身而出,维护了“第三军团”。

在这部小说中,张之路刻画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少年,他们都经历过比较动荡的生活,有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性格,在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时,团结起来,“为国为民、互相救助、惩恶扬善、生死相托”。他们惩治勒索客人的司机,救助被流氓欺负的女同学,调查倒卖黄色报刊和假酒、无恶不作的奸商蒲乐章,为公安机关破案提供线索……他们用自己的善良、智慧、勇敢,奏响了一曲曲正义之歌。这种行为,在那个秩序混乱、恶行当道、许多人只为追逐金钱而活的社会中显得异常珍贵。张之路以高度的责任感、忧患意识和社会担当精神,通过对“第三军团”的塑造,表达了对正气的呼唤。

《第三军团》发表后,它表现的社会责任心、正义感、道德感就受到了评论家的肯定,陈模称赞其“谱写了下一代年轻人的正气歌”③。但是,也有人提到了小说中这些少年的具体行动是否得当的问题。其中,吴其南在其专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第三章《地摊上刮起的狂飙——通俗少儿文学思潮》中,将《第三军团》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指出《第三军团》主题层面上存在的弱点。他把“第三军团”的行为特征和性质描述为“用并非法律内的手段去惩罚邪恶、伸张正义”,简洁地概括,就是“侠”,“外表上的激烈,彻底掩盖着内在的忍让、回避,本质上是消极的。这种消极性在现代法制原则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明显”。总而言之,就是“与现代法制思想的距离”。针对吴其南的看法,郦青在《一份无形的礼物——读张之路〈第三军团〉兼与吴其南先生商榷》一文中表达了不同的理论见解,称《第三军团》是“一部优秀的少年小说,既符合少年心理特征又未游离法律范围”。对于《第三军团》的评价,笔者认为,应建立在充分理解作者思想实质的基础上。张之路将国家变革期间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少年在这种环境下仇恨并希望遏制社会腐败和不良风气的心情淋漓尽致地、真实地描绘出来,宣扬一种面对社会不公“匹夫有责”的思想,这才是小说的关键,也是小说的灵魂和精神所在。用是否严格遵守法律来考量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据此对作品品质作出价值判断,多少偏离了小说的真正重点。

当然,《第三军团》并不是完美的,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不少大段的议论,这些文字是作者的思想在无法饱满地用人物的行动表达的情况下喷涌而出所形成的。从文学技巧的角度看,这多少有些不够圆熟,和作家本人后期的作品有一定差距。然而,这些议论中体现的作家嫉恶如仇的赤子之心,在那个时代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和值得肯定的。

2002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军团》和1991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初版本相比,有了比较大的改动,除了增加一部分情节、使人物形象有所完善外,张之路还把一些和当时时代过于贴近、现在读起来有隔膜的地方作了调整。这种调整,使得《第三军团》在保持较高的思想、精神品质的同时,更加丰富、饱满,也更具可读性。

热忱真诚的社会担当精神,促使张之路在创作中常常会去发现和反映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弊端,特别是当它给少年儿童造成伤害的时候。小说《三级陪酒员》将矛头指向了不良的“酒文化”。男孩文福的爸爸刘贵永本来是司机,但后来却在替领导挡酒的过程中发展成“陪酒员”,酒精最终损害了身体,影响了工作,使他成了“编外”,为了维护面子,只好偷偷把别人的剩饭拿回家给家人吃,文福发现后非常痛苦,他哭着保护着被饭馆的食客殴打的父亲。《空箱子》也写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旅游开发让小汤镇富了起来,知识却贬值了,小学校的教室变成了公司库房,民办教师汤百年失业了,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同意儿子汤小年藏在“擦皮鞋机”里给人擦皮鞋,最后,为了保护爸爸、躲避管理局人的追捕,汤小年牺牲了自己,化身成小蜜蜂。

热忱真诚的社会担当精神,也让张之路特别反感庸俗文化。在小说《坎坷学校》里,作家真切地为具有高度思想艺术品质的少儿电影《坎坷学校》变成面目全非、趣味低下、充满色情暴力元素的《暗杀学校》而扼腕痛惜着。

①② 张之路:《拿什么感动你,我的孩子》,《中国儿童文学》2005年第1期。

③ 陈模:《儿童文学创作艺术论》,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页。

猜你喜欢

军团关怀小说
组建你的恐龙军团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中国军团东京奥运38金全记录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绿豆军团”成长记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榕树军团来了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