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赍志长逝的悲歌:杜甫诗《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误读辨正

2013-08-15江苏金志仁

名作欣赏 2013年4期
关键词:英雄

/ 江苏_金志仁

杜甫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中的结句“长使英雄泪满襟”,是一个颇难解读的句子。

现今结句的解读主要依据的是几家权威的注本与鉴赏文章,现列之如下: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末两句说诸葛亮平定中原的大志未遂,生命已终,这是后代许多英雄所以为他感慨的缘故。”

2.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长使’ 句:承上句,谓诸葛亮大业未成便死掉了,长期使后代有志之士感到惋惜,不禁伤心落泪。这里反映着作者个人非常敬仰与痛惜的心情。”

3.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这句说诸葛亮之死,使诗人自己,同时也使后代的英雄和有志未遂之士深感惋惜,为之泪满衣襟。”

4.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每当想到他决心匡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大志终未能实现,后世的英雄们都不免要热泪沾襟,不胜感慨啊……诗人这一掬同情之泪是为孔明洒,更是为自己洒。”

5.周汝昌《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上面所列五家对结句所作的解读是一致的,均将“英雄”理解为“天下后世”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是他们热泪沾襟;多数注家还认为也应包括杜甫自身,因他也是有匡国安邦之志者。

其实上列诸家的说法,都是有来由的,历代不少著名注本与研究杜诗影响甚大的专著,对结句早已作了这样的阐释,下列数家说明之。

1.明唐汝询《唐诗解》:“此访武侯庙而惜其功业无成也……天命不佑,竟以出师未捷而死,常使英雄挥泪而怀之也。”

2.明王嗣奭《杜臆》:“论老臣之心,直欲追光武之中兴,恢高祖之鸿业,如两朝开济而后已;乃以伊、吕之具,出师未捷,身已先死,所以流千古英雄之泪者也。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3.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一、二叙事老境。三、四,“堂”、“柏”分承,此特一诗之缘起也。五、六,实拈,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武侯,亦如镕金浑化。七、八,慷慨涕泗,武侯精爽,定闻此哭声。”

这些评述与当今诸家解说相一致,但不论古今,合此八家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言天下后世英雄流泪,有的还兼及杜甫流泪,偏偏不及此诗主人公诸葛亮自身临终时流泪。许多年来,每读至此处,我一直心存疑问,不敢苟同,我有我自己的理解。直到近来,我对此问题已思考成熟,认为现在可以将我的看法陈述出来,并进行必要的论证,以求得真正贴合杜甫此诗原意的解读,不致使误读再长期延续下去。

我的主要观点是:尾联,不是说天下后世英雄一想起“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感同身受而掉泪,而是杜甫想象诸葛亮临终时的情况,营造了一个极其感人的情境,就是诸葛亮弥留之际想起大业未成,而泪流满襟,深悲遗憾终身。这后四句是一个整体,都是就诸葛亮说的,寄寓了作者极其深厚的同情、惋惜、崇敬与感慨之情,其中隐含的深意寄寓在此情境叙写之中。如果最后一句释为天下后世英雄泪满襟,或指作者自己,则诸葛亮临终时的深痛巨悲没有了,此诗的“眼目”,诸葛亮一生的悲剧与遗憾根本无法体现,我认为诗圣杜甫这样的大手笔绝对不会这样构思落笔。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无讹,我们还可从文献与杜甫著作两方面来说明。

文献的印证

认为《蜀相》后四句是一个整体,不及其他的看法,历代名家注为数不少,现列举数家如下: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檃栝武侯生平,激昂痛快。”(“三顾频烦”二句下)

2.清杨伦《杜诗镜铨》:“邵子湘云:‘牢壮浑劲,此为七律正宗。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句括尽(‘三顾频烦’四句下)。’俞犀月云:‘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诗便抵一篇绝大文字。’”

3.清吴汝伦《十八家诗钞》:“张云:后四句极开阖驰骤、沉郁顿挫之妙,须作一气读,乃得其用意湛至处。”

4.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

5.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三顾’至尾,沉雄檃栝,抱负自见。”

6.《历代诗发》:“前四句伤其人之不可见,后四句叹其功之不能成,凭吊最深。”

7.今人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纪昀:前四句疏疏洒洒,后四句忽变沉郁,魄力绝大。”

上列七家注都认为:诸葛亮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句括尽”,“须作一气读”,“结作痛心酸鼻语”,“凭吊最深”,这就指明了结句痛心酸鼻的只能是诸葛亮。后来历史上所发生的相似的感人事件如宗泽、王叔文等临终时吟诵此诗作的尾联,均是此诗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所致,正体现了《蜀相》一诗的不朽历史与文学价值。

作品的印证

杜甫因崇敬诸葛亮,不仅在成都,到了夔州也写了多首不同体裁赞美诸葛亮的诗作,计有五首。这五首是:五绝《武侯庙》《八阵图》,排律《诸葛庙》《谒先主庙》,七律《咏怀古迹之五》。除了《谒先主庙》,虽赞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但由于此诗是因谒先主庙而写的,不是专门讲的诸葛亮,故不在此论列。前面四首不同体裁的诗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笔墨都是围绕描述的中心诸葛亮展开的。最典型的莫过于七律《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可以说与《蜀相》的写法几乎一样,也是“檃栝武侯生平”,“八句便抵一篇绝大文字”。唯一不同的是,一通篇叙述议论,一笔法灵活多变。有了这四篇杜甫赞诸葛亮的诗作,我们可以进一步论定《蜀相》一诗为了做到通篇一气浑成,绝不会七句写诸葛亮,而结句写天下后世之人,形成结构的支离。即使要安排,亦当以联为单位,不当以句为单位而违背律诗的常识。一般精于诗道的人都不会如此,何况杜甫这样的七律圣手、唐代七律第一人呢?

那么,为何古今许多注家、鉴赏家,在此问题上会步入了迷途?这是由结句的两个关键词语“英雄”与“长使”,特别是“长使”造成的。

首先谈“英雄”,“英雄”所指者何?诸葛亮算不算“英雄”?刘志伟《中国古典“英雄”概念的起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从语义发生学探讨了“英雄”一词产生的经过。文中指出“英雄”一词产生于两汉,到了汉末三国时代“英雄”一词已被广泛使用,但常以拨乱反正的英雄和创业君臣为两大焦点。辛弃疾有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就是指的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创业开国之君,都是英雄。诸葛亮辅佐蜀汉,两朝开济,功高盖世,万古云霄一羽毛,他是一位大战略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如果不是因病早逝,完成匡兴汉室统一华夏的大业,不是没有可能的,称他为英雄应是情理中事。至于像杜甫这样心怀安邦报国之志的大文学家在历史上并不是仅有的,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在政治上一展抱负。安史之乱时,杜甫历尽千辛万苦和种种危险,在凤翔麻鞋见天子,仍未得重用,只授予了左拾遗的官职,所以杜甫虽有英雄之志,却无英雄业绩的建树,虽然杰出仍说不上是英雄。正因为如此,他对历史上大有作为的诸葛亮才怀有如此景仰崇拜之情,对先主、诸葛君臣遇合方怀有如此羡慕之情,对他的“志决身歼军务劳”才表示了如此深沉的痛惜之情!

再谈“长使”,这一“长使”语词的使用,造成了许多注家、评论家的误会。他们认为诸葛亮弥留之际,时间很短,不可能长期使他泪满衣襟,故末句当另指他人,不可能指的诸葛亮。其实这儿的“长使”,是杜甫故意用时间跨度很长的这一语词来特别加以强调,强调了诸葛亮的大业未成的悲哀,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也即一生的,终身的,故此两句可释为:想到自己出师未捷而身先死,因而泪水洒满衣襟,留下了终身的深痛巨悲、千秋遗恨。

结论:“长使英雄泪满襟”应是诸葛亮泪流满襟,而不是天下后世英雄,也不是作者杜甫自己。诗中的“英雄”指的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诸葛丞相;“长使”乃“终身”之意,只有这样解读方能写出诸葛亮赍志长逝的悲情。因此,根据知人论世、循文求义、文献印证三原则,我们可以求得《蜀相》一诗的正确解读,保持篇章的完密而不支离,纠正古今名家因误读而造成的误导,回归杜甫此作的本意。

猜你喜欢

英雄
英雄犬
英雄保重
寻找英雄
向小英雄雨来学习
嘎子真是个小英雄
致敬平凡英雄
英雄
我心中的英雄
能一个人做饭的人,都是英雄
重走英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