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从伊丽莎白拒婚谈起

2013-08-15周淑茹鄂州职业大学中职学院湖北鄂州436000

名作欣赏 2013年33期
关键词:达西傲慢与偏见奥斯汀

⊙周淑茹[鄂州职业大学中职学院, 湖北 鄂州 436000]

在英国,妇女写作的真正兴起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简·奥斯汀(1775—1817)之前,英国已有不少的女性作家,她们不仅继承了理查森的感伤主义小说传统,也开始写风俗小说,主要代表作家是范尼·伯尔内和玛利亚·艾奇沃斯,她们可以说是简·奥斯汀的导师。

这个时期的英国,女人生活环境非常狭窄,由于法律规定限嗣继承,女儿没有财产继承权,女性因为经济原因只能被动地接受婚姻。奥斯汀在她仅有的六部作品中都反映出了这一现实,并且大胆而倔强地通过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们表现了自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因此,有很多评论者在评论奥斯汀时,称呼其为女性主义启蒙者或先驱。虽然我们知道,“女性主义”这一稍带政治色彩名词的出现和奥斯汀隔了有一个世纪之久,但是,徐坤有一个绝妙的回答颇具代表性,“女性主义何尝用‘搞’?每一个出来做事的女人都是潜在的女性主义者,就像我们的女人身份不用假装,它挥之不去,打死我们也变不成个男人”①。

身为女人而不是男人的奥斯汀,在她的作品中就凭借着女性的本能,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她的女性意识(“女性意识”有“女性主体意识”“女性自我意识”等不同说法)。奥斯汀“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成为小说的配角,有意识地使她们担当起作品的主角;不再让她们作为理想化人物出现,而是从美的幻想中走出来融入现实的社会冲突中,从‘假’的人变成‘真’的人”②。

本文就以《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为例,来共同探讨奥斯汀的女性意识。

一、“有财产的单身汉”是“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一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男人,一旦新搬进某个住处,方圆左右的人家哪怕对他的爱憎好恶了无所知,也会即刻把他当作自家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③

小说开篇名义,第一句话便指出了当时社会财产和婚姻密不可分的道理。第二句话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信息,众所周知,在男性霸权主义社会,女性一直被“物化”为男性的财产。而奥斯汀站在女性的视角,颠覆了传统文学中女性永远处于被选择的地位,未婚男性成了女性的猎物、候选人;女性则成为了狩猎者、挑选者,女性占据了主动的地位。但现实又如何呢?英国文学批评家大卫·莫那翰在《简·奥斯汀妇女地位问题》一文中尖锐地指出,“英国妇女再没有比18世纪那么不受尊重了”。对年轻妇女,尤其是没有多少财产的年轻妇女来说,婚姻是她们的唯一出路。“妇女没有选择的余地,她们不得不结婚。妻子是现实的社会和法律压力留给她们的唯一的位置。”④否则,她们就会成为老处女,一辈子过着贫困的生活。

但奥斯汀不管这些,从已有的史料得知,现实中的奥斯汀固执地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先决条件!2007年,朱利安·杰拉德导演的影片《成为简·奥斯汀》,从某种程度上真实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奥斯汀和她爱情至上的婚姻观。法国历史学家安德烈·比尔基埃的《家庭史》中这样评述18至19世纪英国的婚姻,“爱情婚姻注定是在现实之中要进行妥协”⑤。当不富裕的奥斯汀遇到贫穷的汤姆·勒弗罗伊(Tom Lefroy),他们的爱情注定就不会有结果。奥斯汀的父亲去世后,终身未嫁的奥斯汀和姐姐则依靠微薄的遗产过活。幸好奥斯汀会写作,她通过自己的笔,描绘了一系列的女子,在小说中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伊丽莎白就是她的理想人物之一。

伊丽莎白这一女性形象的出现是对当时女性形象的颠覆。她生性活泼、思维敏捷、处事果断,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尽管有来自于母亲的压力,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对于权贵她也从不低头,更不会像柯林斯那样谄媚奉承。当傲慢的达西第一次向她求婚时,她也没有答应。达西作为一个贵族,拥有一切骄傲的资本。年轻英俊,每年有一万英镑的收入,还有一座美不胜收的彭伯里庄园。而伊丽莎白则只有区区一千英镑的嫁妆,在那个嫁妆决定女性命运的年代,达西是个不可多得的结婚对象,可以说是“高攀”。但她没有因此犹豫不决,因为她无法受这种人格上的不平等。虽然达西口口声声地说爱上了伊丽莎白,却一再提及他多么瞧不起她的家庭,看不起她那些没教养、社会地位低下的亲戚,甚至他认为伊丽莎白出身低微。这当然让有强烈自尊心的伊丽莎白大为恼火,她拒绝达西的求婚也在情理之中。

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已有别于传统女性的特质:聪明伶俐、无拘无束、有主见等,她不愿为一张‘长期饭票’而委屈自己与不爱的人共同生活,以拒绝婚姻的方式展现女性的自主权,可谓女性主义中强调女性能动性的展现”⑥。

二、灰姑娘的故事模式

大多数的女孩都拥有“灰姑娘”情结,正如男孩子们拥有“青蛙王子”的梦想一样。出生贫穷、长得也不漂亮的女孩子最终遇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奥斯汀笔下的女主角们都没有走出灰姑娘变公主的樊篱:艾莉洛和爱德华、伊丽莎白和达西、爱玛和奈特利、凯瑟琳和亨利、安妮和温特沃思、范妮和埃德蒙都是灰姑娘遭遇王子故事的改版。

“灰姑娘”式的女性人物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英国女性小说中十分常见且重要的形象。对于这种“灰姑娘”主题,历代的文论家褒贬不一,“许多文学评论家都充分肯定这些女作家的艺术价值、社会现实意义及女性意识,但是一谈到她们的‘灰姑娘’因素,却很少得到肯定,对小说中的‘灰姑娘’主题及‘灰姑娘’式的人物评价普遍不高”⑦。很多人质疑这一文学形象的价值,认为这不过是作家逃避现实的童话;也有人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为主,过分强调女作家个人的“灰姑娘”情结并批评其残留的父权制思想。

但是,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所有相关文本中是“灰姑娘”而不是“白天鹅”最终获得王子的青睐的原因,就在于“那些‘灰姑娘’式的女性代表着一批不屈服于命运、自尊自强的女性,在一个男性话语充斥的世界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幸福”。何况,“灰姑娘”的故事并非是女作家的专利和一厢情愿,一些男性作家,比如托尔斯泰《复活》中的玛丝洛娃、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等都是灰姑娘,虽然她们的结局大多悲惨,并不像女作家笔下的灰姑娘最终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她们自身的魅力无疑被所谓的“王子”们所吸引,从而自惭形秽,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感情的升华。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伊丽莎白,是如何获得“王子”达西的爱情的呢?伊丽莎白的美貌最初并不入达西的眼,言谈举止也是咄咄逼人,并且还曾拒绝了他的一次求婚。正如她自己分析的:“你是受够了彬彬有礼,毕恭毕敬,献媚讨好那一套。你厌恶了那种女人,她们从言谈,到神态,到思想,就是为了博得你的一声赞赏。我所以引起了你的注意,使你动了心,是因为我跟她们完全不一样。”⑧

好一个“头脑机灵”的女性,她并没有因为获得“王子”的爱情而冲昏头脑,而真的以为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出众。或许,也正是因为她的另类、她的冷静和理智,使伊丽莎白在众多女性中如同鹤立鸡群,显得格外出彩,从而打败了“白天鹅”宾利小姐,最终赢得了“傲慢王子”达西的爱情。

三、“妻子可以跟丈夫任意调笑戏闹”

简·奥斯汀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伊丽莎白和达西二人消除傲慢和偏见,最后花好月圆的过程,最后的婚后生活仅仅是寥寥数笔。但是,从下面一段简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女作家那高扬的女性意识。

乔治亚娜对伊丽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起初每每见到嫂子用那样一副活泼调皮的神态对哥哥讲话,不禁大为惊诧,甚至有些惊慌。哥哥一向令人肃然起敬,她对他的敬重几乎超出了手足之情。现在却发现他竟然成了公开打趣的对象。她见识了许多没见识过的事情,渐渐开窍起来。经过伊丽莎白的循循善诱,她开始懂得:妻子可以跟丈夫任意调笑戏闹,做哥哥的却总是不许一个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妹妹如此无礼。

所有王子公主的爱情童话故事,都是以男女结婚过上幸福生活作结,他们的婚后生活怎样,作者们都避而不谈。奥斯汀虽说只花了一小章的笔墨,但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夫妻之间、姑嫂之间、兄妹之间极其和谐温馨的幸福家庭生活场景。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家庭史研究的重心经历了从家庭结构到家庭关系的转变,并一度形成了近代早期家庭亲属关系的“松散”说和“淡漠”说。斯通(Lawrence Stone)认为,“对于近代早期家庭的松散性,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分,无论从夫妻关系还是从父母与子女关系来说都是如此”⑨,他对这种“情感个人主义”做了动态的历史分析,认为16世纪和17世纪早期英国家庭处于普遍的隔膜、控制和屈从的心理氛围之中,形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局面。

这种家庭模式在《傲慢与偏见》中也有反映,伊丽莎白对自己父母的关系就极度地不认可。“父亲当年因贪恋年轻、美貌,被年轻美貌通常赋予的那种表面上的轻盈神采迷了心窍,娶了个智力低下而心胸狭窄的女人,落得个婚后不久便熄灭了对她的一腔深情。……他对家庭的幸福的期待,也全都化作了泡影。”班纳特先生对妻子失望之余,妻子的“无知和愚钝”成为他取乐的对象,对妻子“失职失礼”,使得“孩子们看不起自己的母亲”。这让伊丽莎白深切地体会到,“如此不相称的婚姻会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多的不幸”。此外,魏克翰和莉迪亚、科林斯和夏洛蒂的家庭关系都是奥斯汀批判的对象。

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后生活状态,解构了英国家庭的旧有模式,重塑了自己的家庭理想,表达了夫妻平等的渴望和向往,并肯定了家庭的亲情和关爱之情。达西爱上伊丽莎白的原因之一就有这一条:“当初简病倒在内瑟菲尔德的时候,你对她那么温柔体贴,难道说这还不算优点吗?”

奥斯汀把男女平等、夫妻平等、家庭和谐的理念带入到人们的心中,虽然这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对后来的女性作家起到了一个指引作用,这无疑走在了英国女性文学的前列。

四、“最完美的女艺术家”

弗吉利亚·伍尔芙在她的《普通读者》中称赞奥斯汀是“最完美的女艺术家,写出了不朽的作品”。

在那个女性写作只能用男人名字发表的年代,在那个女人没有自己的房间的年代,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她躲在一扇吱吱作响的门背后偷偷写出来的”⑩。但是在这样恶劣的写作条件下,“不可思议的是,她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和她之后的女作家勃朗蒂姐妹、乔治·艾略特等相比,她不因为自己的凄惨处境而愤怒,也没有因为别人的蔑视和责难而产生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进而影响作品的完整性。她有极强的保持冷静的能力,不受环境左右。“对于当时的父权制度,她能够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能够超越自己所反感的社会,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很自然地融入到作品中……”

当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伊丽莎白并没有因为获得“王子”的青睐而沾沾自喜,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她果断地拒绝了达西的求婚,并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毁掉最亲爱的姐姐的幸福?为什么把威科姆逼到了穷困的境地?这让达西恼羞成怒,最终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难道你能指望我会对你卑贱的门第沾沾自喜吗?指望我为自己能攀上那些地位远比我低贱的亲戚而暗自庆幸吗?”伊丽莎白有力地回击了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的达西,“从我最初认识你的时候起,甚至可以说我从一开始认识你的那一刻起,你的言谈举止就使我深信,你狂傲自负、自私自利,无视别人的感情,这些在我心里打下了不满的基础。随后的一系列事情在这上面筑起了牢不可破的憎恶之墙。认识你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哪怕八辈子找不着丈夫,也绝不会嫁给你这样的男人”。这些话语,完全就是男女日常生活中的对白,不着痕迹,不带有任何舞台戏剧色彩,没有任何突兀生硬的感觉。正如司各特评价的:“那个年轻女人在刻画微妙的东西及普通人的情感和性格时,所表现出的才能是我曾经见过的最令人惊奇的东西。如果是大声吼叫,我做得不会比其他人差,但在处理真实情感、使平凡事件和人物显得有趣这些方面,我实在做不到。”⑪

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之口,沉重地打击了以达西为代表的男权思想。伊丽莎白的话语虽然不如简·爱的对白来得经典,但表现出的女性自我意识却如出一辙。“你以为我弱小、贫穷、平凡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那么,你错了!我和你一样有血有肉,我的灵魂在对你的灵魂讲话!我们在上帝眼里是平等的!”⑫这段话明显地饱含着夏洛特·勃朗蒂的愤怒,她把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这句话与其说是出自简·爱之口,不如说是夏洛特·勃朗蒂在呐喊。

总之,奥斯汀凭借着女性经验的极强洞察力,运用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直接生活感受来写作。“表面上,她写的是区区小事,然而这小事又包含着某种东西,它在读者心中扩展,变成具有永恒形态的生活场景。”她的小说不亚于现代小说,即使在时隔两百年后的今天,研究奥斯汀的热潮仍在继续,“奥斯汀迷”的队伍仍在扩大。她无愧于伍尔芙冠之的“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称号。

①于东晔:《女性视域: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② 刘际华:《走出男权传统樊篱的奥斯汀》,《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③ [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刘锋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文中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④ 大卫·莫那翰:《简·奥斯汀妇女地位问题》,出自朱虹《奥斯汀研究》,北京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08页。

⑤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家庭史》,袁树仁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28页。

⑥ 张小虹:《女性书写的逃逸路线:自己的房间》,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⑦ 万永坤:《英国18—19世纪女性小说中“灰姑娘”形象的嬗变解读》,《作家》2010年第10期。

⑧沈忱:《“灰姑娘”式女性成长——〈桃之夭夭〉和〈曼斯菲尔德庄园〉比较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⑨ Lawrence Stone:《The Family,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1500-1800》.London:1977.

⑩闫毓芳:《“最完美的女艺术家”——弗吉利亚·伍尔芙眼中的简·奥斯汀》,《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⑪ [美]吉尔·摩西:《文学的故事》,石井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⑫ [英]夏洛特·勃朗蒂:《简·爱》,黄源深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猜你喜欢

达西傲慢与偏见奥斯汀
一分钱也没少
简·奥斯汀:查顿小屋的慰藉
傲慢与偏见
钱包风波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父亲的爱与惩罚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在理性和情感之间探析简·奥斯汀的反讽艺术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