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探微

2013-08-14温志旺杜兆义

实践新课程 2013年9期
关键词:动手数学课堂

温志旺 杜兆义

一、实现主权回归,把课堂还给学生——高效课堂的“前提”

过去的课堂都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或一个容器,肆意刻画、灌输;把学生当成一头牛,牵着鼻子走,且沿着已经画好了的圈子行走,不敢越雷池半步。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传统的课堂是老师“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听,从而学生失去了“呼吸”的空间。而高效课堂倡导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动”中学。坚持以学生为主,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索活动,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高效课堂要实现主权回归,为此要求教师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不是老师的舞台,让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课堂才能充满生机,才能从有效提升到高效。

二、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全员参与——高效课堂的“关键”

司空见惯的课堂现象是,教师提问的大多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放在了“遗忘的角落”,这既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高效的课堂,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鼓励他们勇敢表述自己的意见,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同学的陪衬,也不是教师遗忘的角落,“我参与,我进步,我快乐”的意识一旦在他们心中扎根,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地被激发,成绩也会在不断地巩固和夯实中得到提高。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而有效的主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高效课堂绝不是一言堂,而应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后,可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本题。 (学困生、中等生必做)

8 ÷ 4 =2 900 ÷ 60 =15

800 ÷ 400= 90 ÷ 6 =

8000÷4000= 9000 ÷ 600=

80 ÷ 40 = 90000÷6000=

第二层:变式发展题。(学困生选做,中等生、优等生必做)

1000 ÷ 250 = 4

( ) ÷ 25 = 4

10000÷( )= 4

第三层:深化提高题。(学困生、中等生选做,优等生必做)

□÷3=□÷15

或350÷70=□÷140=□÷□=□÷ □=□÷□……

整个练习在要求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好中差兼顾,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以求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再如教学《租船》(北师大教材第四册)一课时,在学生观察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解决“9个学生坐船,每只船限坐4人,至少需要几只船?”时,有的学生通过计算9÷4=2(只)……1(人),判断至少要3只船;还有的用猜测的方法4×(2)=8,因为8<9,所以至少3只船;(3)×4=12,因为12>9,所以至少3只船。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都给以肯定与鼓励,并不把统一的模式强加给学生。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同时也弘扬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收获幸福和快乐,这是高效课堂应有的追求,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贯彻。

三、注重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数学发展——高效课堂的“核心”

“智慧就在指尖上”。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可以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因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学习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例如,教《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各自做直径为2、3、4、6厘米的硬纸圆片。上课时,各人用这些圆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滚动一周,并依次记下数据,让学生分别算出每个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除以相应圆的直径,再比较四个结果,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告诉学生:这个三倍多一些就是“圆周率”,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创造”不是教出来的,但操作可以埋下创造的种子。教学中安排合理的操作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给学生体会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就会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动手操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可能。而且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些新的理解和看法,不仅能够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还可以在这种新的发现和新的感悟中碰撞出创新意识的火花。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老师再出示问题:“谁还有新的画法或新发现?”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操作探索,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或直尺)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如此这般不断地出现创新方法,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高效课堂大有裨益。

四、创设有效情境,突出数学特质——高效课堂的“根本”

如果将一勺食盐放在你的面前,可能难以下咽。但若将食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在享用佳肴时将食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一碗“溶盐的汤”。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根就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数学的“迷津”。所以说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课前拍摄本校的教学楼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下来的四张照片),让学生逐张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这四张照片所拍摄的其实是同一个地方,但从画面上看却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拍摄照片时的角度不一样,也就是观察点不同,画面就不同。他们从不同位置观察了本校教学楼的不同形状,同时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学习的内容就在学生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空间知识具体化,突出了教学重点,落实了教学目标。

“情境创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落脚点”,要直逼学习内容的“数学内核”,不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高效课堂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点,突出数学特质。

五、捕捉“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创新——高效课堂的“魅力”

篮球场上不是所有得分的投篮都是好球,也不是所有没有投中的球都是坏球。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课堂的“节外生枝”,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用智慧去开发鲜活的生成资源,使教学活动更有效。善待意外,是课堂生成的“点金石”,更是教学的魅力之所在。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执教者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2: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2: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执教者因势利导,让认为2:0是比的为正方,认为不是比的为反方,进行辩论比赛。

正方:我们认为2: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

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

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反方:一场足球比赛2: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

正方:不是相除关系。

反方:那是两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

正方:(点点头)对。

反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2:0不是比。

正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

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发现学生经常出现类似3/4÷8=6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将学生们的错误改编成一道判断题:3/4÷8=6( ),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待学生作出判断后,接着问:“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很快找到了不同判断错误的方法。有的利用验算、有的把被除数化成小数来做等。这样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而,把握错误的“资源”,帮助学生就错寻因,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允许学生犯错误,引导学生从犯错误的经历中获得一种成长的体验。“一切皆有可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只有在“预设”和 “生成”中绽放智慧互动的火花,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也是高效课堂的真谛。

六、坚持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高效课堂的“灵魂”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归宿。高效课堂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处理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投身于活动,从而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对数学本身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生活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把对圆周长的测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唤起学生的经验。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怎么量出它的周长?”一个巧妙的“陷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一番争论与探索后,概括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在学生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让学生为学校会议室的大圆桌买一块桌布,并缝上花边,这时候大概需要多少布?多长的花边?如果用50元的班费买,怎样用比较好?在知识的使用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买这样一块布要考虑很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知识从生活中来又为生活所服务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真正获得鲜活的充满生命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受到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到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这是课堂的理想,也是理想的课堂。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

责编/张晓东

猜你喜欢

动手数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写字大课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动手动脑多快乐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