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师课堂决策能力的成因关联模型

2013-08-14李孝英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信念外语决策

李 艳,李孝英

(泸州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0 引言

《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百年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的口号。20世纪各国的教育改革证明了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统领着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决策意识和课堂决策能力,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是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提高的关键。

1 教学决策研究回顾

随着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重心从教师外显教学行为研究转移到对教师内隐思维研究。Bjerstedt于1969年最早提出“教师作为决策者”这一概念后[1],国外对教师决策的研究逐渐兴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师决策研究侧重对“教师决策”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而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教师教育发展,教学领域研究的主流逐渐倾向涉及各学科内容的教学决策研究。

教师课堂决策研究的实质是从决策理论的角度去描述规范教学行为、创新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教师课堂决策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认识,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聚焦外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关注外语课堂研究动态,探索影响外语教师课堂决策的因素,并试图建立外语教师课堂决策成因动态模型,以期提高外语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2 外语教师课堂决策能力的影响因素

2.1 个人因素区

2.1.1 教师信念

教师信念 (Teacher’s belief),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专业以及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每个外语教师,不论他受过何种程度的教育,无论他从事教师职业时间长短,都对自己的教学有着个人的(individualistic)教学信念。这些教学信念由复杂的因素构成,通常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学习、学习者、内容、教师自我或教师作用等的看法与判断。教师信念可以影响教师行为,同时也成为预测教师行为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指标[2]。

威廉姆斯和布尔登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教师的隐性教学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他们潜移默化地指导和影响着他在教学中的决策。Woods从外语教师内在认知角度揭示了教师课堂决策的思维过程[3]。他认为,支配外语教师课堂决策的因素,是其对语言和教与学的认识,是由外语教师的信念、假想和知识 (belief,assumption and know-ledge)组成的认知参照系(frame of reference),它决定了具体课堂决策的发生或不发生。在这一参照系中,信念、假想和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环链式体系。

外语教师信念包括以下几个维度:关于语言学学科本体论的信念;关于教学性质和教学目的的信念;关于学习者情况和学习原理的信念;关于教师自身发展的信念;关于文化的信念等。由于中西方对教与学的本质、师生角色、师生责任、学习策略和教学质量观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中国传统教学理念与现代化外语教学理念的冲突使中国的外语教师常常需要对“基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外语教学法进行折中主义的教学决策”。

2.1.2 教学决策动机

教学决策动机,是教师教学决策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动机由需要和诱因引起,教学决策的需要和诱因伴随教学问题的出现而产生,无论是来自外部刺激的诱因,还是教师自身愿望的需要,都会促使教师产生基于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决策动机。教师的教学决策动机决定了教学决策的倾向性、积极性和自觉程度,强度更大、水平较高的决策动机会导致教师形成明确的教学决策,并产生明显的教学效果。

2.1.3 外语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

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有四大类型知识体系构成外语教师知识结构:第一是语言本体性知识,如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语用知识、交际策略知识等;第二是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体系和心理学知识体系,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育发展知识和认知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等都属于此范畴;第三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验证和发展的“行动中的知识”;第四是当代科学和人文基本知识,这是外语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和胜任教育者角色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外语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外语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而条件性知识则是外语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科学知识是外语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人文知识是大学外语教师教书育人、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它们共同作用于外语教师的课堂决策。

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语言教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课堂反思能力。我国学者戴曼纯认为,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语言教学能力包括以下几点:(1)有过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听、说、读、写、译俱佳,口语表达能力强;(2)懂得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3)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4)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用多媒体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4]。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是外语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条件,而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反思能力则是外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自身教育素质的关键因素。外语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的反思包括对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育的价值和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反思三个层面。外语教师隐性实践性教学知识通过教学反思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上升为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教学理论,使教师方法论层次的教学决策行为得到升华。

2.2 外部环境区

由于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尊权意识,中国的外语教师常常处于思想自由而行为受限的境地,所以教师教学知识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并不一定会改变他们的教学行为,呈现出外语教师“知”与“行”的不一致。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改变外语教师的课堂决策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则是外语教师所在学校氛围和社会环境,社会和学校环境对教师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2.1 学校因素

2.2.1.1 学校和部门领导教学理念

学校和部门领导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对外语教师课堂决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校和部门领导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影响也会促进或妨碍教师课堂决策能力的提高。

2.2.1.2 教师教学实践团体的影响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媒介作用[4]。对于外语教师而言,个人的专业成长必须依托于一定的专业团体,外语教学与研究强调外语教师的学习和成长应该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资源和核心,依托各种课程建设项目,建立一个积极和开放的教学实践团体,采取课程研究、示范教学、集体备课、同行听课、教研沙龙和教学日志等形式,共同交流与分享教学资源、经历和得失,变个人学习为整合学习,开拓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野。在这个团体中,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会互相碰撞,互相学习,实现共同成长[5],从而对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教师产生重要影响。

2.2.1.3 学生的状况

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状态影响着教师课程决策的取向和结果。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基础与需要,教师做出合理的教学决策的基础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综合了解与全面分析,学生现有的能力是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参照条件之一。

2.2.1.4 教师的压力

教师的压力是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压力主要包括来自领导评价的压力、业绩评定的压力和学生评价的压力、考试的压力、晋级的压力等,这些压力左右着教师的课程决策。

2.2.2 社会因素

2.2.2.1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包括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教育制度对教师决策有着决定性影响,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6]。教育政策决定教师的培养、认定和培训,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社会形象、地位、待遇、敬业精神及专业化程度和教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教育制度制定者和教育者来说,提高外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能力与提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条件的机制息息相关。

2.2.2.2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师范教育、在职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校内自主发展几个阶段。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在职培训,都会对教师的信念、教学态度、教学反思和教学思想等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些因素会同时作用于教师的教学决策。

3 教师课堂决策能力成因关联模型的构建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为解析教师课堂决策背后的认知过程提供了一个指导框架[7]。Johnson&Golombek概括了这个框架的三要素:(1)内化与转变;(2)最近发展区(ZPD);(3)中介工具[8]。 根据这个框架,外语教师课堂决策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信念内化到教学决策改变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寻求和利用“中介工具”,创造“最近发展区”为教学需要服务。Piadget的个体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根据上述的“社会-认知”建构主义理论,构建外语教师课堂决策成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外语教师课堂决策能力成因关联模型

在这个动态模型中,影响外语教师课堂决策的个人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彼此之间既相互影响,又共同作用于外语教师课堂决策能力,反映了外语教师课堂决策背后复杂的认知世界。教师课堂决策能力的发展是通过个人因素、外部环境、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四个独特的成因区相互作用实现的。个人因素区包括外语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学信念和课堂教学决策动机;外部环境区包括学校和部门领导教学理念、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育制度以及教师教育对教师课堂决策能力的影响;教学实践区是指外语教师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反拨作用;教学效果区指基于教学实践的显著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师信念等个人因素与教师实践的作用。外语教师课堂决策能力并非某种教学技巧或教学模式的简单复制或实施,这四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外语教师课堂决策成因动态模型。有效课堂教学决策的重点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而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需要在外部要求、个人知识与信念、学生需求、学生实际情况之间寻找平衡点,在“教学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以期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4 结语

影响外语教师教学决策能力的因素是复杂的、动态的,提高外语教师专业素质要从对外语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始,对外语教师课堂的反思与研究,可提高外语教师课堂决策能力,有助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1]张朝珍.国外教师临床教学决策思想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11):68-72.

[2]Pajares M.F.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62(4):307-331.

[3]Woods,D.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Beliefs,decision making and classroom pratice[M].Camp bridge:CUP,1996.

[4]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20-25.

[5]孙炬.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以自己为资源[J].山东外语教学,2009(4):32-35.

[6]蔡仁赐.教师教学决策的意义和影响因素[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2):48-49.

[7]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 ass:MIT Press,1978.

[8]Johnson,K.E.&P.R.Golombek.Seeing teacher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 2003,37(4):729-737.

[9]Smith,D.Teacher decision-making in the adultESL classroom[A].In D.Freeman&J.Richards(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97-216.

[10]Richards J.C.&Lor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A].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猜你喜欢

信念外语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信念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信念的传承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