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造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3-08-14吕金梅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社科类艺术类创造力

吕金梅,陈 锴

(1.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亚欧语言学院,重庆 401120;2.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重庆 400016)

1 创造力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迈布丽在创造性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构建了创造力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大学生创造力主要由专业创造力、通用创造力和创造动机组成。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通过对公众理解创造力概念的调查统计,提出了创造力三重结构模式,即认知风格(根据问题性质和情境而采取的达到目标的方式和方法)、智力(情境智力、成分智力和经验智力)和人格三者的有机结合体。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创造力亟需教育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2010年5月2日至5月4日,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关于“大学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讨论中,上海大学副校长周哲玮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包括校长们想把这一代的年轻人,用我们的模式来培养,想把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而大学的责任,就是不要让他们继承我们的衣钵,不要毁灭学生的创造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松绑,跳出我们的框框。”当下,教育者极为关心的问题是通过创新教育后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造力水平可以综合体现为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创造力来衡量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2 大学生创造力水平现状调查和分析

由于创造力具有多面性,本文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典型表现和创造性人格这三个方面入手考察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创造性思维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创造性能力测验”中的“实用创造力测验”(查子秀,1994)分测验。创造性表现能力对2003年由骆方编制的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进行修订。创造型人格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WLS,林幸台、王木荣修订)[1]。

2.1 大学生创造力现状调查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某市三所综合类大学近1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试是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问卷1047份,有效问卷1013份。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如下。

2.1.1 不同年级大学生实用创造力特点

表1 不同年级大学生实用创造力特点

从表1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实用创造力测验上的得分可以看出,二年级学生在新颖性、流畅性和变通性维度上的得分均明显高于三年级、四年级和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总得分明显高于一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

2.1.2 不同年级大学生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总体特点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总体特点

从表2的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测验上的得分可以看出,四年级学生在冒险性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和一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在好奇心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在想象力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在挑战性维度上的总得分高于一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的总得分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和一年级学生。

2.1.3 不同年级大学生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体特点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体特点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上存在年级差异: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在把握重点、洞察力和评估力维度上得分均高于一年级学生;四年级、二年级学生在通感维度上得分高于一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在兼容性和概要解释力维度上得分高于一年级学生;三年级、四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在投射未来维度上的得分高于一年级学生;在总分维度的得分上,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一年级学生。

2.2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

2.2.1 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实用创造力的特征

表4 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实用创造力的特征

对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的实用创造力测验得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理工类大学生在新颖性、流畅性和变通性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管理类、社科类、经济类和艺术类的大学生;管理类大学生在新颖性上的得分高于社科类、经济类和艺术类的大学生。

2.2.2 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的特征

表5 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的特征

对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的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得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艺术类、管理类学生在冒险性上得分高于社科类学生;艺术类、经济类、管理类和理工类学生在好奇心上的得分高于社科类学生;艺术类学生在想象力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经济类学生;艺术类和经济类学生在挑战性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社科类学生;在总得分上,艺术类、管理类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社科类学生。

2.2.3 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表6 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对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的典型性行为的创造思维测验得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艺术类学生在把握重点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经济类、管理类、理工类和社科类的大学生;艺术类、理工类、管理类和经济类大学生在综合整理和投射未来维度得分高于社科类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在联想力、兼容性和概要解释力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其他各专业的学生;艺术类、管理类和理工类学生在洞察力维度上得分高于社科类学生。只有在通感、洞察力和投射未来方面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通感能力好于男生,男生的洞察力和投射未来能力的得分高于女生。

2.3 大学生创造力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维度上的得分虽然有差异,但是他们具有创造力思维本质,即思维的迅速性和灵活性的品质。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力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较高,这是由于艺术类学生多采用直觉的、主观的表达方式进行艺术品创作,而这种思维有益于创造力潜能的开发。社科类学生相对而言较差,其原因可能是社科类学生需要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缺少发散思维,所以,要注重对社科类学生发散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创造力相对其他年级最差,可能是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的环境没有适应,还没有从高考复习的紧张气氛中释放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对这阶段学生重点进行入学教育,包括熟悉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等。

3 对当前大学生创造力现状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续不绝、推陈出新并独一无二的事实充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造力提升的积极因子

3.1.1 独立自主的人格

翻阅历史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独立自主的人格,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从正面强调独立自主的人格。独立自主的人格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孟子等人对此有着系统的论述,并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的大丈夫气概作为理想人格的追求。

3.1.2 怀疑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怀疑精神,而怀疑精神是创造的源泉之一。以孔子在传统历史文化上“定于一尊”(《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地位为例,不管是在孔子死后不久,还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问孔”、“刺孔”、“难孔”、“打倒孔家店” 的呼声从没有停止过,孔子的思想不断受到历代学者和百姓的质疑、批判与重构。而今天,所有的政治障碍与经济约束都已不复存在,吸取传统文化中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是培育创新人才、大力提高民族创造性或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3.1.3 “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为创新提供了思维基础。“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健康的创新文化,它有助于人们既尊重前人或他人的成果,又注重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方法。这才是真正的创新,是推陈出新、温故知新、革故鼎新,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的文化猎奇。“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还造就了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由开放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文化创新的关键。

3.1.4 崇尚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尚理性”的文化,既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又能公正地对待外来文化。梁漱溟曾论述过中国文化的“理性早熟”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在神话的阶段停留太长的时间,很快就进入注重经验、注重理性思维的阶段,这也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代表的原因之一。这种早熟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发展到一种压抑性的超自然崇拜。近代以来,这种崇尚理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能够正确地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客观现实;其二,能够清醒地对待西方文化;其三,能够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这就为文化创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2 当代大学生创造力亟需强化的品质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创造力角度以及同一创造力的不同维度都表现各异,但这些差异不足以定性创造力水平的高低。然而,某些能力是创造力潜能开发和发展必须具备的,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亟需强化。

3.2.1 想象力的培养

从对创造性思维测验的得分来看,大学生相对来说想象力较差。想象力是将以往的观念、情绪、过去经验、表征、相关的情景线索之间有机连结起来,能把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东西连在一起,在脑海中涌现出大量新颖、奇异的想法[2]。首先,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如果缺少必要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其联想力就会贫乏、空洞、苍白,甚至会成为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无法发挥联想力在创造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同时,如果缺少独立思考的态度和能力,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不思进取,丧失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样会阻碍想象力的发展。柴可夫斯基曾说:“灵感是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因此,努力学习知识,勤于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是提高联想力、产生灵感的基本前提。其次,兴趣和好奇心使人们的联想力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充分激发起来。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要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倡科学的怀疑精神。

3.2.2 创新人格的培养

从上述调查中可知,社科类学生的创造力相对较差,尤其是在把握重点、综合整理、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和投射未来等方面,社科类学生明显差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且社科类学生在个性上也缺少冒险性、好奇心和挑战性。这说明社科类学生可能由于缺乏创造人格而导致了他们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欠缺。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要注重加强对社科类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心理品格,这是培养创新者批判和质疑精神的基础。教育者还应给学生独立的活动空间和独立的人格空间,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决定的能力,要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其次,要培养学生推陈出新的心理品质,尼采曾谆告青年学生:“一个人必须放弃那种总想和大多数人达成一致的不良癖好——凡事共同的东西都是具有极小价值的东西。”因此,青年学生应以无畏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冲击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变革,独创新途,标新立异。

[1]盛红勇.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5).

[2]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3]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4]王立忱.浅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大庆社会科学,2007(4).

[5]姚允柱.基于创新教育的知识、能力、素质关系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6]郑秀英,齐再前,石冰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2(7).

猜你喜欢

社科类艺术类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一束光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一束光
艺术类专访心得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一束光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