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之课堂导入法

2013-08-12季凤华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4期
关键词:安塞腰鼓邓稼先

季凤华

一节好的新课导入,应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吊足学生的胃口,使学生兴趣大增,不得不积极参与课堂,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效果良好的几种导入。

一、提炼精彩情节,巧设悬念法

初中语文的课文大都有吸引人的精彩情节,我们不妨把它提到导语里,学生自然会对这篇课文感兴趣,对课上的内容充满向往。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导入,“从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下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那么老和尚是怎么帮助读书人制住美女蛇的?今天我们来欣赏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细细品析这个故事,揭开这个谜团”。美女蛇的故事本身就惊险离奇,引人入胜,加上我的巧设悬念,自然引发学生一探究竟。

二、音乐导入法

初中课文有一些与音乐关联着,利用音乐的导入,可以把学生自然地带入情境中。如,讲授《木兰诗》,以播放小香玉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来导入,播放前告诉学生,木兰女扮男装,在战场屡立战功,艰苦的战争生活让同伍的士兵抱怨做男儿之苦,埋怨女人无能又安逸,木兰以生活细节和事实驳斥了这位士兵蔑视女人的观点。铿锵有力又不失温婉的唱腔,加上木兰有理有据的辩驳,使学生更增添了对木兰的崇敬,再学习这课,学生自然兴趣满满。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来导入,《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来导入,《孙权劝学》以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或片尾曲来导入等等,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和歌曲,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课外延伸法

有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课文里没有出现的有关这个人物的精彩故事,既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个人物,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邓稼先》,我是这样导入的,“两弹元勋邓稼先1979年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而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拉得太远……”学生带着敬畏和惋惜的神情,有的热泪盈眶。这个导入,既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了邓稼先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又激起了学习《邓稼先》的兴趣。

四、图片导入法

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本课有关的精美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苏州园林》、《春》、《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三峡》等。在教授《安塞腰鼓》时,我展示了一群后生在一片高粱地前锤鼓狂舞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一群什么人?在表演什么?”让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看图片,使学生较直观地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此外,新课导入还有故事导入法、前后联系法、民主交流法、提问法、借用名人名言导入法等等,我想,“教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是好的,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的新课导入法。新课导入只有开课前短短的几分钟,但如果能注意融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必能妙趣横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安塞腰鼓邓稼先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稼先的故事
你好,腰鼓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
drum dance in ansai 安塞腰肢舞
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