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天山原色》解析

2013-07-25杨晓乐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6期
关键词:维族兰花指原色

杨晓乐(山西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0)

引言:

美丽的雪山下,万籁俱寂。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撒落在天山少女的肩上,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缓慢优美的起身,招呼着自己的伙伴。即刻,晨光洒满大地,雪山闪映出圣洁的光芒,映射在伙伴们金色的衣冠上,一串串清脆甜美的笑声与歌声不绝于耳,她们披着朝霞三三两两的赶来,准备开始又一天快乐幸福的劳作。“圣洁的心灵,金色的衣冠,葡萄架下与你共舞,翩然天山的色彩。”这便是作者要在舞蹈作品《天山原色》中为我们展现的维吾尔族女性真实劳动生活写照的前奏。该作品以塑造美丽、勤劳、善良、勇敢的维吾尔族女性形象为特点,以“原”字为主题,整个贯穿着维吾尔族人的乐观积极阳光般的生活情感、态度以及虔诚的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民族风格。欣赏了这一舞蹈作品,细细回想,慢慢品味之后,笔者有以下两点感触和思考:

一、小情之本,大感之原

在欣赏了舞蹈作品《天山原色》之后,笔者体会到作品抒发的两个层次上的情感意蕴,分别是“小情之本”和“大感之原”。

1.小情之本

“小情之本”为第一层,立足于欣赏艺术作品所获得的初级体验阶段方面,在这个阶段中体会到得作品的表层情感意蕴为“小情之本”。即笔者通过观看作品中具体维族舞蹈动作、队形和舞台服饰,并且思考它们本身及联想其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而感受到的维吾尔族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情感;例如:

由于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生存方式、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的特殊性,因此,维族舞蹈在体态、舞姿、节奏和呼吸上,也有其独特的规范。它要求昂首、挺胸、立腰的基本体态,在此基础上,还要将人体的从头、肩、腰、臂、肘、腕、膝到脚部的各个部分充分协调运用起来,从而形成动态多样的舞姿造型,再配之以屏气、快呼快吸的呼吸规律和切分、附点节奏动律等,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才能把握准确。舞蹈作品《天山原色》的作者正是由于充分运用了这些风格化基本“元素”,才得以把“小情之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这种“小情”也在不知不觉间被笔者逐渐感知。笔者认为整个舞蹈作品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序、邀请、劳作、丰收四个部分。在作品序中,三名舞者一开始的依次衔接紧密的维族符号化体态和典型化动作便为整个作品定下了鲜明的民族基调。三名舞者分别身穿橙色、黄色、红色舞衣,她们的体态都分别呈昂首、挺胸、立腰状,和着音乐,橙色舞者双手揉腕至两颊,胸腰腆之最大幅度,加上舞台灯光的配合,整个人像在享受一天中第一缕阳光的照射。微颤,摇肩,双手翻腕举过头顶,接“猫洗脸式”缓缓落下,描绘出维吾尔族女子迎着晨曦开始劳作前的所有细节;至黄衣舞者,左脚步后点,左肩前手呈“邀请式”原地慢转一圈,像是在招呼伙伴们,胸前波浪手,揉腕,低位双手并拢托掌起身,如捧着果实般,红扑扑的脸上绽放出满足幸福的表情,“移颈”,双手至脸颊瞬间接旋转;红色舞者快速“平转”上台。在整个序中维族体态的保持体现了维吾尔族女性的美丽高贵,连续重复的“揉腕”动作显现出女性的柔美,加上“移颈”“翻腕”维族舞蹈中装饰性小动作的点缀,更表现出她们热情、乐观但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独特性格。在接下来的“邀请”“劳作”“丰收”段落中,又出现了各种手势、舞姿和风格化技巧来表现维吾尔族人快乐的劳动生活和她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情感。比如:“兰花指”“拈手指”像是在采摘果实;推腕、翻腕和小臂、肩、磋步以及自由步的配合来表现她们对待劳动积极向上的情感;“吸掖腿大磋步接旋转”“滑冲步踅转接点转”“跪转”“甩腰”以及各种方位的快下腰等风格技巧频频出现,并且要求旋转技巧快速、多姿、戛然而止,这些不仅凸显出了她们劳作的喜悦快乐,更凸显出了维族人的勇敢、坚强的性格特点。

作品《天山原色》还力在舞台服饰、舞蹈队形和动作的配合方面增添新意,表现色彩绚丽的舞台画面的同时也把维族人与天山的联系凸显了出来。天山是中亚东部地区的一条大山脉,古名白山,又名雪山。此地区海拔较高,日照充足,冬夏有雪,水气充足。因此,“彩虹”这种自然现象的出现也是屡见不鲜。白色的太阳光粗略地可分为七种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在雨后放晴的时候,天空中仍残留着一些小水珠,白色的阳光被小水珠折射和反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它们在水珠中被反射到稍微不同的方向。如果我们在特定的仰角去观察天空,会看见不同的水珠放射出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在天山脚下的人民常常能看见彩虹,更是司空见惯,因此,称他们为“彩虹下的维吾尔族人”也不为过。作者抓住这一自然现象与维吾尔族人之间的联系,运用在作品之中,不仅为作品本身增添了些许自然灵气,更能为顺畅地表现“小情之本”服务。例如,在舞蹈作品中,编创者把白色的太阳光比作“原色”,七名分别身着红、橙、黄、绿、蓝、靛、紫维族服装的舞者是“原色”的七个组成部分,在整个舞蹈作品中,七名舞者时而三三两两各自起舞,轻柔地绕腕、柔腕像在采摘葡萄,如风般旋转着,仿佛在互相竞技舞艺,时而又聚集在一起,呈圆形状,象征着“原色”,如太阳般散射出明媚的色彩,而呈斜线形状时,又构成“彩虹”的意象,通过双膝跪地摇身带动斗肩、柔腕、高低位的遮阳托腮式等一系列舞姿的变换,既在直观视觉角度塑造出“彩虹”的形似,又在抽象感觉角度营造出“彩虹”之美和七位天山舞者辛勤劳动之“美”的神似。

2.大感之原

“大感之原”为第二层,立足于欣赏艺术作品所获得的高级体验阶段方面,在此阶段中领悟到的作品的深层情感意蕴为“大感之原”。即笔者通过查阅历史、地理、人文等相关资料,在对作品《天山原色》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之后,而感悟出得维吾尔族人对天山虔诚的原始自然崇拜宗教信仰。

维族人民生活在天山南北两侧,这里所属的古代新疆地区曾是希腊、波斯、印度、中国四大文明的交汇处,因此,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对这里的人民有很大的影响。这里地处亚洲腹地,天山南北两侧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农牧业与生活用水全靠天山积雪融水的馈赠,天山便成为维族人民心中崇敬、敬仰的对象,长期的生活经验、习俗的发展变化,使他们对这种自然事物有了虔诚的信仰。因而,在这片土壤上孕育出拥有圣洁心灵的人民,他们也创造出了带有浓厚宗教信仰色彩的舞蹈。重新审视舞蹈作品《天山原色》,会发现整个作品中,基本体态双手手势呈“拈花指”“兰花指”举过头顶“揉腕”“翻腕”、俯身“叩手翻掌”的动作曾频频出现,因此,站在外在表现形式层面上看,“拈花指”是拇指与食指相捏,其余三指自然伸直,曾在女子舞蹈《摘葡萄》中被用作摘葡萄这一具象动作的映像,与腕部、臂部高低位相配合,便在直观上表现出维族女性的劳动生活场景。而考虑到“拈花指”和“兰花指”的历史渊源,“兰花指”源于佛教手印手势,五指均自然伸直,中指与大拇指虚捏,其余三指向掌心弯曲,与腕部、臂部关节的配合动作在一方面展现了维吾尔女性的柔美,同时,配合动作的不断向上在另一方面又展现了维吾尔人对天山的崇敬、敬仰,宣泄了他们虔诚的自然崇拜信仰。例如,在舞蹈作品《天山原色》的“邀请”段中,六名舞者围成圆形,黄衣舞者置身其中站定,双手捏“兰花指”举过头顶,抬头,缓缓“揉腕”,轻微晃身,而周围舞者,双膝跪地,上身前爬,紧贴地面,双手捏“兰花指”徐徐“揉腕”起身,缓缓的上身舞蹈动作,表现对“天山”无限虔诚的信仰,可见,维吾尔人用舞蹈艺术沟通了神圣与世俗事物之间的关系,用肢体传递着宗教情结与信仰观念。

二、“原”之一字,妙不可言,唯舞可解,遐想万千

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质,即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动机,是要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感受、理解、评价、愿望……并试图通过作品的传播、展示,达到用自己的思想情感去影响感染别人的目的,通过对人的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间接地影响社会生活方向与进程。天山高大圣洁,它哺育的人民心灵纯净,作者处于这样的天地间,沐浴在“原色”的阳光中,触发了她对这一切事物“本真”的创作情感。因而作者把这多种的“至真、至善、至美”融合在一个“原”字中,以它为唯一主题,寓“本原的情感”于舞蹈创作之中,从赋有历史复杂性与蕴涵多种宗教元素的原始维族舞蹈艺术之中,甄选出多种典型的舞态舞姿为元素,舞用其极,大胆创新,灵活运用,从而编创出了主题单一,形式变幻多姿,内容丰富多彩的舞蹈作品《天山原色》,使它本身的“小情之本”与“大感之原”即“原本的感情”得以表现,作者“本原的情感”得到抒发。这个“情感的载体”肢体艺术被笔者在感官上首先接受,过程中,笔者被表演者灵动的表情,优美的舞姿所吸引,脑海中不断联想出整个作品想要表现的画面,并逐渐生发出笔者自己对天山“原色”的“本原的情感”,此种情感的传递,不仅使笔者能得到感官上的享受,而且能被维吾尔族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情感和虔诚的信仰所影响,在心灵上如沐天山原色的净化,在精神上如天山梦醒般得到升华。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

[2]罗熊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3]王昕.《从基本手位看佛教文化对维吾尔族舞蹈的影响》.《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

[4]王伟男.《论舞蹈中的精灵》.《云梦学刊》 2005年11月第6期

[5]孙爱莉.《浅谈民族民间舞蹈与情感表现》.《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6月下旬刊

[6]李野迪.《浅析维吾尔族舞蹈的生成与教学》,《改革与开放》2010年3月刊

[7]蒙小燕.《浅议维吾尔族舞蹈的美学价值》,《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8]美哈阿依·喀依尔.《伊斯兰文化语境下的维吾尔族舞蹈艺术解读》,《中国穆斯林》2010年5月.

猜你喜欢

维族兰花指原色
石门峡
手亦沁香 舞意兰象
虚惊一场
师承渊薮与佛教手印
新疆|跪着跳舞的维族女孩
维族婚姻制度和妇女福利
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及城镇适应性
相关链接
心灵的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