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茵栀黄注射液保留灌肠配合西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72例

2013-07-20劳晓玲李春亮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儿科桂林541001

陕西中医 2013年10期
关键词:胎龄黄疸胆红素

劳晓玲 李春亮 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儿科(桂林54100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中医称之为“胎黄”,为多种因素所致,部分病例发展至婴儿肝炎综合症,严重病例可发生胆红素脑病,遗留后遗症,故需积极治疗[1]。本研究旨在调查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共144例。将入选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至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2例。治疗组男38 例,女34 例;年龄为2~27d,平均年龄为(5.92±3.14)d;患儿出生体重为(2.80~3.60)kg,平均体重为(3.17±0.12)kg;胎龄为(35~41)周,平均胎龄为(39.43±3.75)周;按黄疸病因分类,母乳性黄疸4例,G-6PD缺陷15例,ABO 溶血4例,早产儿17例,感染42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37例,女35例;年龄为2~26d,平均年龄为(5.87±2.77)d;患儿出生体重为(2.7~3.7)kg,平均体重为(3.21±0.19)kg;胎龄为(34~40)周,平均胎龄为(39.62±4.01)周;按黄疸病因分类,母乳性黄疸4例,窒息5例,G-6PD 缺陷11例,ABO 溶血1例,早产儿8例,感染42例,其他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分布、年龄、年龄、体重、胎龄、黄疸原因、血清胆红素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诊断标准 ①新生儿出生后1d内血清胆红素>103μmol/L,且出现黄疸;②早产新生儿血清胆红素>256μmol/L,足月新生儿>205μmol/L;③患儿黄疸病情逐渐加重,且血清胆红素每日增加量>85μmol/L;④早产儿4周或足月儿2周后仍可见黄疸。

治疗方法 对照组 进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规治疗:①根据患儿黄疸程度,给予蓝光照射;②给予苯巴比妥钠6mg/(kg·d)po qd诱导肝药酶治疗,连服5d为1个疗程;③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妈咪爱)1mg/(kg·d)冲服qd,降低新生儿胆红素的肝肠循环,连服7d 为1个疗程;④抗感染、预防低血糖、保暖、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2mL/(kg·d)+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保留灌肠,连用5d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 治愈: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正常值,且患儿黄疸消退;好转:血清胆红素有所下降,但未至正常范围,黄疸仅部分消退;无效:血清胆红素及黄疸较治疗前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

统计学方法 数据收集及统计采用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以P<0.05为二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治疗结果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儿治愈64 例,好转5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患儿治愈44例,好转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1.94%。治疗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

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所需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儿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所需时间为(4.61±2.10)d,对照组为(6.23±3.84)d。治疗组患儿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讨 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症状,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当新生儿血浆蛋白浓度下降、感染或缺血缺氧性疾病致使血脑屏障受到破坏时,游离未结合胆红素水平明显上升,并容易进入患儿脑内,使患儿神经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进一步出现核黄疸,若新生儿治疗该疾病不及时,尤其是低体重、早产新生儿容易出现持续时间长、程度重的黄疸,最终可导致患儿出现共济失调、脑瘫、癫痫等非可逆性神经功能损害[2,3]。蓝光照射被确立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是目前无临床研究表明该治疗方法可改善患儿神经系统及脑损害的预后。苯巴比妥钠为肝药酶诱导剂,可增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自肝脏微粒体的生物合成,增加葡萄糖醛酸与游离胆红素的结合,加速胆红素的体内清除,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但此方法存在起效慢、嗜睡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缺点。妈咪爱主要成分为枯草杆菌和粪链球菌,有助于肠道菌群平衡的建立,通过还原胆红素为粪胆原、尿胆原而起到一定的退黄作用。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母体内湿热之邪传于胎儿,或胎儿出生后,感受湿热,阻滞中焦,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黄。茵栀黄注射液主要成份为黄芩、大黄、山栀子、茵陈、金银花提取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效,方中大黄还具有促进排便之功效,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所以临床上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取得理想疗效。但是,茵栀黄注射液采用静脉滴注除具有需静脉穿刺、引起患儿疼痛、增加感染机会、不易被家长接受等弊端外,其有关的不良反应、甚包括过敏性休克报道也日见增多[4]。新生儿肠管长、肠壁血管丰富、肠粘膜通透性高,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5],能吸收肠腔中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因此,茵栀黄注射液保留灌肠,通过清热利湿,解毒利胆,促进排便,减少未结合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1] 梁景忠,李彩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9):1242-124.

[2] 戴晓霞,倪妙君.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713-714.

[3] 高繁花,马亚峰,杨 勇,等.体位干预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胆红素影响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3):379-379.

[4] 李 侠,张燕妮.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95例[J].陕西中医,2012,33(7):798-799.

[5] 陈艾茹.退黄散配合西医综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4例[J].陕西中医,2007,28(3):270-271.

猜你喜欢

胎龄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