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薏苡败酱红藤汤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痛30例

2013-07-20王朝蓉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咸阳712000

陕西中医 2013年10期
关键词:红藤薏苡灌肠

王朝蓉 闫 华 薛 娟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咸阳712000)

慢性盆腔痛(CPP)是指发生在女性盆腔、腹部、腰骶部或臀部的非周期性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常引起功能障碍或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的一组疾病[1]。自2011年以来,我科治疗组采用薏苡败酱红藤汤保留灌肠配合抗生素治疗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30例。治疗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将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60例慢性盆腔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年龄26.5~49岁,平均年龄(35.5±5)岁,所有患者均有下腹痛、高热、白带增多等症状,下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可伴有下腹部坠胀、腰骶部酸痛等。治疗前两组比较,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2006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采用先进的诊断仪器,严格遵照“三标准”,即最低诊断标准、附加诊断标准及特异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中药保留灌肠加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同对照组。薏苡败酱红藤汤:生薏仁50g,败酱草、红藤、紫花地丁各30g,丹参、赤芍、元胡各20g,三棱、莪术各10g。上药以清水煎煮,每日1 剂,水煎取汁150mL,过滤,药温37℃~40℃(药温不宜过高),睡前保留灌肠。灌肠前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感,操作同时讲解灌肠治疗本病优点,分散注意力;操作前排空膀胱,排空大便,取侧卧位,臀部稍抬高,润滑导尿管前端外涂润滑油并缓缓插入肛门15cm 左右,用力不宜过大过猛;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调节滴速(不宜太快),使药液能被肠黏膜充分吸收。每日1 次,保留时间>1h。月经完全干净后5d开始保留灌肠,连用10d,月经期停用,连用3个月经周期。西药用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符合静脉应用抗生素标准者,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纳1.5g(或注射用头孢西丁纳2.0g)静滴,每日2 次;联用左氧氟沙星100mL静滴,每日2次,10d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下腹痛临床症状及发热体征消失,白带正常,B 超检查提示正常盆腔。显效:下腹痛症状消失,发热体征明显改善,白带正常,B 超检查附件增粗程度明显减轻或盆腔包快明显缩小,盆腔积液消失。好转:下腹痛临床症状好转,发热体征有所改善,白带接近正常,B 超复查附件增粗程度减轻或盆腔包块有所缩小,盆腔积液减少或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B 超复查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讨 论 慢性盆腔痛在中医学中可散见在“腹痛”、“腰痛”、“带下”等病证中。其基本的中医病理有湿热下注、寒湿壅阻、气滞血瘀等证型。就虚实关系而言,应多为由实见虚,或正虚邪入而成虚实夹杂之病理本质。方中重用薏苡仁,尊之为君,取其既可渗湿排脓,又可健脾补虚而断其痰湿生成之源,可谓标本兼治。本品原为治疗肠痈要品,现中医临床亦常以其治疗下焦诸疾;败酱草、红藤消痈排脓,二味原为治疗肠痈要药,并善治下焦之湿邪夹毒诸患;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丹参、赤芍活血化瘀止痛;莪术、三棱破血行气,消癥破瘕散结;元胡行气活血善治内外诸痛。全方紧扣慢性盆腔痛所对应的中医病机之关键,从而共奏化湿、行气、活血、散结终而止痛之曲。有学者认为白花败酱及其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链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亦有抑制作用。黄花败酱、白花败酱制剂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疗效,可用于治疗消化道炎症(阑尾炎、肠炎、胃炎等),呼吸道炎症(咽炎、扁桃腺炎等),妇科炎症(阴道炎、宫颈炎、慢性盆腔炎及宫颈糜烂等)[4];大血藤煎剂对金黄色萄萄球菌及乙型链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链球菌及绿脓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与鞣质含量较高有关[5]。

总之,笔者用自拟薏苡败酱红藤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痛,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于此,以飨同道,并恳请指正再求提高。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88.

[2] 朱 兰,孙智晶.慢性盆腔疼痛的分类、发病机制及非妇科病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4):193.

[3] 李慧云.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4):3047.

[4] 赵 栋,丁 青,肖 艺.败酱草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9,10(15):76.

[5] 倪士峰,傅承新,吴 平.大血藤化学成分及药学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4):8.

猜你喜欢

红藤薏苡灌肠
薏苡功能性酒研究进展及工艺优化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贵州薏苡新品种(系)的性状表现
红藤联合脉通散外敷对肺癌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弹力图的影响
不同水温对2种薏苡种子的萌发及黑穗病的影响
鞋尖朝外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