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5例

2013-07-20王晓华侯利军陕西天王兴业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咸阳712000

陕西中医 2013年10期
关键词:轴索肌电图丹红

王晓华 侯利军 陕西天王兴业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咸阳712000)

我院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进行治疗,并以单纯应用甲钴胺为对照,其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DPN 患者110例,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42~74岁,平均(55.3±5.6)岁;所有患者均有糖尿病史5~17年。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 ①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②伴有肢体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如肢体麻木、疼痛、肌萎缩无力,深浅感觉减退,膝反射减退,肢体远端皮肤对称性发冷、多汗或无汗等。③肌电图检查示:肌电图检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④所有病例均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如酒精性、营养性、尿毒症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在糖尿病饮食、运动指导基础上,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钴胺0.5mg,口服,每日3次,连续服用3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20mL(荷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号2002 6866)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2周,间歇2周,重复1次,共3次。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恢复明显,肌电图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基本恢复,肌电图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肌电图无变化。

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临床安全性评价 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讨 论 DPN 是糖尿病的代谢障碍及血管病变所致的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多因素所致:①糖代谢异常:高血糖导致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强引起山梨醇、果糖大量沉积,造成细胞内和神经纤维轴索内渗透压增高、细胞水肿变性,导致神经细胞轴突、鞘膜代谢失常。显微镜检表现为周围神经慢性远端对称性轴索变性,节段性脱髓鞘变化,即血管的神经毒学说[2]。②微血管病变:高血糖可使血管结构蛋白和胶原蛋白发生非酶糖基化,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增厚、玻璃体样变性和内皮细胞受损使血管狭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微循环障碍,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使局部血运供应减少,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神经纤维受损变性,最终导致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3]。

目前临床对DPN 尚缺乏特异性治疗,主要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对症治疗。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它可渗入神经细胞器内,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增加神经轴索和髓鞘数量,使轴突受损区再生,临床上证实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步长丹红注射液是植物丹参、红花提取物。中药丹参提取的有效成分丹参素与丹参酮具有抗凝、抗纤溶活性、抑制血栓形成、清除氧自由基和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等作用。红花所含的红花黄色素具有抗血栓、耐缺氧和抑制凝血的作用,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浆纤溶酶的活性、防止微血栓形成、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增加微循环血流量等。由于两者在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组织缺氧等方面具有叠加作用,对DPN 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本研究运用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的方法治疗DPN,其效果显著,临床总有效率为94%,且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治疗DPN 效果上,步长丹红注射液与甲钴胺联合应用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甲钴胺,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

[2] 栾 松,崔丽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和电生理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5,14(1):44.

[3] 刘春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1):91.

猜你喜欢

轴索肌电图丹红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依达拉奉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观察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脱髓鞘型和轴索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及电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