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血脂及HCY 的相关性

2013-07-20潘平康马岱朝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安康725000

陕西中医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风病证型气虚

张 超 陈 亮 潘平康 李 嫚 马岱朝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安康725000)

本研究对82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检测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血脂及HCY 水平,旨在探讨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与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临床资料 筛选安康市中医医院2010年至2012年神经内科住院缺血性中风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塞)患者中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82例。其中男性患者55例,平均年龄65.37±8.36岁;女性患者27例,平均年龄67.37±6.19岁。

西医标准 符合脑梗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10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年龄43~84岁,性别不限,病程不限,病历资料完全者。

中医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002 版)有关标准执行,主要为中风病诊断标准。同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指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方法 颈动脉彩超检查使用某公司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1Hz患者取仰卧位,探头沿颈动脉走向,自上而下做连续纵横切扫,血流与声束夹角<60o,分别对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检查,测量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斑块的大小,形态,管腔的狭窄程度及多普勒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狭窄的测定采用长轴管径测量法,选取管腔最狭窄处测量,狭窄度=狭窄处斑块最大直径/狭窄处总管径;多发性斑块以最大斑块的测量值为准将稳定性斑块组与不稳定性斑块组按狭窄度分为轻中重度组,轻度组狭窄度为<49%,中度组为50~69%,重度组为70~99%。

全部受检对象均在入院24h内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mL,30min内送检验科。血脂(TC、TG)及HCY测定均采用检验仪器西门子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其送检、检测结果汇报及质控均由我院检验科完成。指派一名主治医师负责采集中医四诊资料,另一名主治医师负责相关临床检查及检验的资料收集,一名副主任医师负责资料审核。6个证型:风痰内盛、肝阳上亢、气虚血瘀、痰湿内盛、痰瘀互结、阴虚风动。剔除复合证型。

统计学方法 根据病例记载情况,按照填表说明后将数据用Excel数据库录入整理,在全部记录输入完成后,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结 果 各证型与颈部血管狭窄程度间的关系 见表1。

表1 各证型之间不同血管狭窄程度构成比比较

中医证型与血浆HCY 的关系 见表2。

表2 各证型之间HCY 比较(±s)

表2 各证型之间HCY 比较(±s)

注:经方差检验(Bonferroni法),与风痰内盛组比较:△P<0.05,▲P<0.01;与阴虚风动组相比较:◇P<0.05,◆P<0.01;与肝阳上亢组比较:□P<0.05,■P<0.01。

HCY风痰内盛证型n 31 18.88±4.67肝阳上亢27 23.10±7.58气虚血瘀7 36.97±9.06▲◆■痰湿内盛6 32.72±13.86△痰瘀互结5 37.00±14.39▲◇□阴虚风动6 20.82±9.63

中医证型与血TC及TG 的关系 见表3。

表3 各证型之间TC及TG 比较(±s)

表3 各证型之间TC及TG 比较(±s)

注:经方差检验(Bonferroni法),与风痰内盛组比较:△P<0.05,▲P<0.01;与阴虚风动组相比较:◇P<0.05,◆P<0.01;与肝阳上亢组比较:□P<0.05,■P<0.01;与气虚血瘀组比较:○P<0.01。

TC TG风痰内盛证型n 31 4.38±0.89 1.58±0.40肝阳上亢 27 4.61±1.01 1.71±0.48气虚血瘀7 4.64±0.82 1.34±0.03痰湿内盛6 6.07±0.66▲◆□3.03±0.68▲◆■○痰瘀互结5 5.91±1.10△◇3.17±0.79▲◆■●阴虚风动6 4.09±1.10 1.75±0.59

讨 论 祖国医学对颈动脉狭窄无具体病名描述,但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的定位,体征后可以归结为中风病范畴。孙韶刚[2]等人研究认为颈动脉狭窄早期轻型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浊证为主,后期主要以血瘀证,或痰瘀夹杂证为主。本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属风痰内盛型、肝阳上亢型及阴虚风动型以轻度颈动脉狭窄为主,属痰湿内盛型以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主,属气虚血瘀型及痰瘀互结型以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主。由此可见颈部血管狭窄严重程度同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轻中度颈部血管狭窄患者以“风痰”证为主,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以血瘀证或痰瘀夹杂证为主,这同前期文献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分析原因笔者粗浅认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病机早期可归结为痰湿或痰浊,后期为痰浊,血瘀,病性是虚实夹杂,早期以肝风内动化火夹痰上扰所致,中期往往以痰湿为主,因脾失运化,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炼津为痰,痰浊内盛致经脉闭阻加重。此期可出现或伴气滞,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而气滞反过来则可使痰湿进一步加重。后期主要以痰瘀互结为主兼见气虚血瘀,一方面气滞导致血瘀终致痰瘀互结,另一方面痰浊日久不散致使脾失运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久则气血化源不足,而出现气血亏虚,气虚无力运血致气虚血瘀。

脂源性学说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之一,大量研究证实血脂增高容易形成粥样斑块。血脂参数的改变在脑梗死急性期具有重要作用。高脂血症可增加血液粘度,提高凝血活性,降低纤溶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从而增加脑梗死发生的机率。罗家祺[3]等研究认为血脂水平同脑梗死中医证型中的痰证密切相关,可作为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生化指标。中医认为血脂增高主要是指“无形之痰”,痰浊血瘀形成是主要因素[4]。本研究发现六个中医证型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痰瘀互结组与痰湿内盛组同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明显,可认为血脂水平异常同痰浊实证存在一定相关性,进一步佐证痰浊是形成血脂增高的病理因素,因此血脂水平高低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客观依据并指导临床治疗。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

[2] 孙韶刚.颈动脉狭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07):23-40.

[3] 罗家祺.275例中风经络的临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陕西中医,2009,30(2):155-157.

[4] 马 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的改变与血脉HCT 水平的关系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04-1605.

猜你喜欢

中风病证型气虚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