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衰士兴”对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3-07-20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官学教育史贵族

孙 迪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早时就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之说。博大精深的音乐教育文化是人类教育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地位之重勿容置疑。回观历史,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剧变的重要时期,它实现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促使音乐教育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出现了文化思想异常活跃的繁荣景象。“官衰士兴”的现象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一、“官衰士兴”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基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和满足不断发展的生产力。西周时期的土地完全掌握在奴隶主手中,属于奴隶主所有,当时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的经营方式日益壮大,土地逐渐成为农民的私有财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日渐强大,手工业者一定程度上也脱离了奴隶主贵族的控制,代表这些新兴阶级利益的“士”,逐渐挣脱了统治阶级的束缚,在政治上有了一定地位,经济上有了很大的自主,学术上更加活跃起来,他们开始考虑谋求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各种利益,打破官学的垄断,兴办私学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根本原因——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

西周初期社会相对安定,新兴的生产关系使经济得到显著的发展,文化科技也大大提高,音乐教育也呈现出崭新的局面。统治者在夏、商时期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组建起比较严密的学校网络,创建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教育体系,实行“制礼作乐、礼乐治国”。然而,在世袭制度下,贵族子弟理所应当的继承王位和爵禄,以致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再重视教育,出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的局面,官学颓废成必然之势。同时,随着春秋时期“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王权衰落,礼崩乐坏,这种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不仅使官学失去了政权的依托,也动摇了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信心。另一方面,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内部的征战连年不断,导致一些贵族在战乱中流落民间,他们中的很多人原本都是掌握文化知识的职官。这无形中起到了将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向社会底层传播、扩散的作用,出现了“文化下移”的现象,进而加速官学的衰废,也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是伴随着官学的衰废而产生的。士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由于他们和西周教育文化传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缘故,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维护和夺取统治阶层的阶级利益中,他们都离不开士阶层的支持,他们需要士为他们“献力 、献策”,另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士阶层脱离实际的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了条件,使得士群体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正是这种需要的存在,人们争相入士,并专门开设培养士的私学,私学的产生,打破了“官府为学”的垄断,使文化知识传播、扩散于民间,也促进了该时期各学派的形成。

二、“官衰士兴”对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教育的影响

私学代替官学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在古代教育史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音乐的教育重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了教育对象

西周时期,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束缚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学校教育无论是国学还是乡学,都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而设立,庶民子弟是被排挤在校门之外的,这在无形中给奴隶戴上了一层精神枷锁,可谓之“官学为官,庶民无涉”,这也是 奴隶社会阶级性的体现。春秋与战国时期,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 历史背景下,士的出现则是文化下移、私学兴起的社会基础,官 学虽然继续存在并占有一定的地位,但重心已经由王室向公室转 移,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现象得到改观并逐渐消逝。教授的对象 分布广泛,各社会阶层均有涉及,学习不再是贵族人的特权,改 变了“礼不下庶人、乐不上寒门”的陈规旧制,突破了周代乐教 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体现了“有教无类”的重要举措。

(二)教育内容的变化

全盛时的西周社会,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教育体制,并有所发 展,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奴隶制官学体系,还形成了居于当 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六艺” 教育,“六艺”教育依照年龄差异 及学科不同而分别加以施教,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文武兼修,知能 兼求。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乐德、乐舞、乐语等方面的学习。 当时,西周的诗歌教育主要是结合礼乐教育和射御教育而进行 的。习礼、习射、习舞、习乐和学艺等教育活动常常与诗歌教育 结合在一起,难以割裂和分开。诗歌教育着重强调哀而不伤,怨 而不怒,须体现王室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利益需求,因此,西周乐 教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直接源头。 春秋时期,社会音乐生活进入了较为繁荣的时期。在音乐教育方 面,除了官学中乐师的传授,由于战乱而散落在各国各地的乐工、乐师 也成为音乐教育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密切交流,促进了音乐教育的扩大 化,这种现象直接引起了社会音乐活动的活跃,音乐教育的内容更加广 泛,不再专注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是更加贴合、关注民情、民意,反映 庶民的普通生活;音乐教育内容的思想更加朴实化、大众化,教授的重 点有所转移,更加侧重于技能型的专业培养,而官学中的音乐教育内容 逐步减少,仅保留对雅乐的继续传授。

(三)音乐教育功能的转变

音乐教育的功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西周官学中, 乐教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比较侧重于伦理道德的培 养。同时,周礼作乐具有政教合一的性质,它是社会上层建筑 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必须反映当时社会制度下统治阶级的利 益追求和政治愿望。形成了“礼乐治国”的教育思想。周代职业 音乐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表演,而表演的目的则是为了祭祀神灵、 祈福许愿,满足统治者的政治统治,消弭人们的反抗意识,同时 还有追求享乐的需要。而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把“德”放在教育首 位,利用音乐加强其统治,给阶级社会中等级制度的穿上合法的 外衣,灌输“顺民为德”的统治思想,传授给贵族子弟音乐学习 的目的为巩固王朝统治的思想。 西周礼乐教育体制的衰败没落,官学的侧身转型,音乐的教 育更注重于技艺、技能的传授与培养,并且将伦理道德教育和审 美感情教育相结合,教育的功能有所分化和衍变,已由最初单一 的行为,转变为多种方式同存,多种功能并重的社会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既有经济行为,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有育人 的目的和娱乐的行为,另外还有一定意义的文化行为。这种音乐 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的产生,正是社会制度转型造成的教 育发展模式转变的体现。 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它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官学的衰废以及私学的 兴起都是历史演变进程中的一步,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 史的必然。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史的一 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对音乐教育提出了 更高、更多的要求,指导其及时调整音乐教育的航向,以适应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私学”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更广泛的阶层享受到音乐教育的润泽,音乐逐渐揭去其神秘的面纱,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正是由于音乐教育具有阶级的烙印,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转移,才能做到社会政治制度与教育制度的统一。

[1]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5.

[2]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

[4]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7.

[5]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7.

猜你喜欢

官学教育史贵族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蔡元培构建教育民主决策制度的尝试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宋代书院的发展及其与官学的关系
宋代“学田”的几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