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训练教学实践与探索——以韶关学院为例

2013-07-17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学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主要以商业性的社会人力资源培训或继续教育的方式出现且发展迅速.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是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针对社会的要求、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来的一种课程模式[1].其不仅有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特殊的运动情景和高峰体验还可以让参与者发掘个人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团队合作精神.拓展训练是对传统体育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是一个将多学科与体育结合进行教育的新尝试[2].

韶关学院从2002年起,先后开设了“定向运动”、“户外休闲运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等课程.2009年,在总结上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内部分高校的拓展课程实践经验,组织相关师资力量,在大学体育选项课中开设了“拓展训练”课程,至今已完成共10个教学班约380多人的教学.本文对韶关学院开展拓展训练教学的实践、体会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高校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1 课程开设依据

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山水、田野、森林等自然环境开展体育活动.在高校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3].拓展训练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4].拓展训练包括情景设计训练、场地项目、野外拓展和水上项目等,以它“先行后知”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勇敢、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良好品格的形成.拓展训练在非常态情境中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可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使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最大化,符合教育部颁发的《纲要》要求.

2 课程目标设定和内容构建

2.1 课程目标设定

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通过户外体验式训练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使大学生学会关爱、信任和团队协作,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明确课程编制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构建课程内容,有效地开展课程评价,根据《纲要》所制定的课程总目标,结合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拟定了大学体育选项课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5个基本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亲近自然、挑战自我、释放自我的乐趣,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户外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2)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有关拓展训练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提高适应大自然的能力.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能,提高身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4)心理健康目标:磨练意志,挖掘自我潜能,改善情绪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与团队概念,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学会关爱和信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

2.2 课程内容构建

课程内容的构建(见图1)分为理论、拓展实践、拓展综合训练3大部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可行性、有效性、针对性、顺序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等6个原则[5],既能反映拓展训练的课程特点和技能,又能让学生乐于参与、挑战自我和释放自我,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2.1 理论课

图1 拓展训练课程结构、主要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理论部分共4学时,分别安排在第一次课和最后一次课各2学时.第一次课的主要任务是介绍课程概述、提出课程学习要求、说明课堂组织模式、明确安全纪律要求、阐明体验总结要点、布置拓展策划任务,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要求和组织有一个较全面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严谨的安全意识和做好到位的防护措施,学会对拓展训练中的表现和感受进行自我分析和总结,并为拓展策划的内容进行观察、思考和筹备,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课堂的教学.最后一次课是课程体验总结,先是参与者对自己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体验和收获进行分析、总结,随后是团队成员对该同学的评价,最后是教师根据该同学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理论部分突显的是“体验总结”和“安全”主题.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及时、到位的教师点评和全面、准确的自我总结,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且是学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大部分拓展项目均存在着一定的活动风险,良好的安全纪律观念和到位的防护措施,是保证课程顺利完成的前提.

2.2.2 拓展实践

拓展实践部分由素质练习、项目拓展、校园拓展和拓展策划共四个模块组成.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将有关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练习穿插在每次的实践课中进行.例如在准备活动部分,组织学生进行1 000米慢跑或进行多组50米快跑;在整理活动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肌肉伸展性练习等.项目拓展是这一部分的重点,授课时根据天气、器材、场地等情况有机地选择和组合项目,其中把团队破冰项目安排在课程开始部分,例如面对面介绍、我是记者、我是评论家等,以便让每个参与者迅速融入团队并相互熟悉和了解,也能让参与者初步认识自我;随后安排团队沟通和个人挑战项目,如数字传递、信息传递、高台演讲、信任背摔等,让参与者感受个人挑战和学会团队之间的交流和配合;接着安排团队协作项目,如信任百步走、卧式传递、连环手、坐地起身、猜变化、翻叶子等,使参与者养成主动思考的能力,培养团队成员间相互信任、配合和协作的能力.所选拓展项目均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更便于课堂的组织和开展.充分利用校园及其周边环境资源,联合学院定向越野协会共同开展校园寻宝、登山等校园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竞赛中挖掘个人潜能,体验竞争和团队协作的关系.以团队为单位,策划、组织一次拓展训练课堂,要求开展两项以上拓展项目,其中至少一项为团队自创项目,既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又能检验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2.2.3 拓展综合训练

拓展综合训练是对学生拓展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学生获得高峰体验的有效途径.依托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实践基地,利用双休日时间,安排徒步穿越、溯溪、登山、野炊等实践内容;或到校外商业性拓展训练基地中开展野战、断桥、高空单杠等实践活动.在综合训练过程中,学生以6~8人为一组,期间培养学生户外运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勇敢、坚强的品质,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综合训练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体验总结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提出及时、准确、到位的点评.

3 拓展教学实践遇到的困难

3.1 课程建设文本与经验交流不多,课程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

对比于其它体育课程,拓展训练课程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设施、教学环境、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多处于探索阶段,成熟的课程建设文本与经验交流不多,借鉴商业性的社会人力资源培训经验也存在着局限性,高校拓展训练课程体系的建立尚待实践、探索和完善.

3.2 专项师资与专业教学设施欠缺,制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

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策划学、教育学、医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知识,且教师的组织、监控、引导和归纳能力是实施拓展训练教学中的关键因素[6].在拓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方法,而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抱着高度的责任心,保持冷静的态度,合理布置项目,监控活动的进行,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发现问题并做好记录.在体验总结、交流、提升环节时,教师要通过精辟的点评引导学生反思,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发掘症结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综合素质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校园内缺乏专业的综合性拓展训练基地和器材,是教学实践中较突显的难题.场地和器材等教学设施的缺乏会使课堂组织容易出现重复性,不利于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拓展活动.对部分学生而言,则难以在挑战性不大的拓展活动中获得深刻的高峰体验.且专业教学设施的欠缺,也会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如开展高空背摔活动时,没有专门的背摔台,只能利用桌子或看台代替,这将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3.3 拓展综合训练时间安排与安全保障的压力,影响课程有序开展

拓展综合训练在每学期的学习中安排一次,是学生挑战自我、发现自我和获得高峰体验的有效途径.由于拓展综合训练是对学生综合拓展能力的检验,适宜安排在课程的末期,训练时要去到远离人居的山区、丛林等自然环境或商业性的拓展训练基地中进行,完成一次综合训练大概需要6~8个学时,这就无法在正常课堂时间内完成,只能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进行.户外综合训练还要受到天气、场地和户外运动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这让在课程结束前安排综合训练变得难以保证.而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院系和专业,很难在课程结束后组织拓展综合训练.

拓展综合训练的活动难度和运动强度均比较大,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颇高,且是在学生不熟悉的户外环境中进行,容易出现迷路、中暑、扭伤、跌伤、溺水、动物咬伤等意外,这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安全压力.

4 拓展教学实践的收获

4.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各种各样的拓展项目既具备一定的运动强度,也富含挑战性、实用性和社会性.学生在活动中要克服心理障碍,要和队友一起开动脑筋,交流想法,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在拓展活动结束后,参与者还要对个人的活动表现进行总结、交流,团队成员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在这种非常态的情景—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发现自我、挖掘潜能、学会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是实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是高校体育课程实现社会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4.2 课程特色鲜明,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内涵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作为一种崭新课程内容的提出,将原本竞技性较强的跑、跳、投、跨、越、攀爬等体育基本内容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使课程内容更加趣味化、游戏化和生活化,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方法、时间和空间.拓展训练课程以其开拓创新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模式、体验性的教学目标、多样性的教学环境而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拓展训练课程的开设,有助于高校体育课程向“多项选择”的方向深化发展,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

4.3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课程内容多以竞技性体育项目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拓展训练课程以富含挑战性、趣味性、实用性的游戏或活动为主,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拓展活动中,要开拓思维,勇敢创新,和队友一起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在这种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只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有利于促进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1)拓展训练课程具有健身性、健心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作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可成为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2)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组织方式灵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体育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专项师资力量的缺乏、专业拓展教学设施的不足和拓展综合训练的高风险性制约着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快速发展.

5.2 建议

(1)开展各类拓展项目竞赛活动,既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又可促进人们对拓展训练的了解和参与;(2)加快拓展训练教材建设,促进高校间教学文本资料交流,完善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

(3)挖掘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资源,利用现成的条件和环境建设拓展基地,构建高校与社会拓展训练资源的整合,推进拓展训练课程的深化发展;

(4)加快高校教师拓展训练培训,倡导团队授课的方式,利用教师各自特长,针对内容模块展开教学,也可考虑吸收社会上富有拓展培训经验的人士参与课程策划与教学工作;

(5)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前制定好实训计划,制定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做好活动安全监控等,以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恶性事故.

[1]孟放,谢进.大学体育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积极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2):1686-1688.

[2]于振峰,王晨宇.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3):15-17.

[3]王桂忠,邱世亮,贾龙,等.高校体育专业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探索[J].体育学刊,2008,15(2):53-56.

[4]唐建倦,贺仕刚,周琥.心理拓展训练的体育教学价值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121-123.

[5]杨东锋.拓展训练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86-88.

[6]邵义强.拓展训练引入我国高校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韶关学院学报,2008,29(12):94-97.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