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教练员知识模型建构研究

2013-07-09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教练员专项

李 波 龚 毅

(1.南京大学 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3;2.南京市中山东路体校,江苏南京 210002)

1 前言

随着科学训练的迅速发展,科学训练理论、训练方法及训练经验的学习与继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教练员知识结构的部分组成,竞技体育以及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教练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许多人力的工作,逐渐转移为知识的工作,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杜拉克指出的“知识成为最具关键性的资源”。因此,对高水平教练员知识模型建构的研究显得更具战略意义。本研究即以此为出发点,希望对教练员培养的科学化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尝试。在对教练员知识模型进行建构之前,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

2 教练员知识的内涵及特点

2.1 教练员知识的内涵

教练员在训练中起主导作用,他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而矛盾的解决往往需要多种技术、多种学科的综合应用。但对于教练员来说,并不是要求其掌握全部的知识,而是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以“知识块”为基本单位,知识块之间彼此高度关联。知识结构本身又呈现“风铃结构”,即从上向下逐级统领,最上位的部分最为抽象,如基本的哲理思考(如对物质、运动、意识的基本看法等)。我们可以看到,往往成就越高的专家,它在这方面的思考就越充分而且一般都有独到见解和当作信仰一般的虔诚。这表明,对风铃顶部构件的完善与否,可能直接关联到整个知识结构所能达到的丰富、优化的程度,间接影响今后发展的最大空间。在知识结构的下方,各种表征、概念、命题通过程度不同的抽象和联系,在数量上愈来愈庞大,而且联系复杂。整个知识结构呈现为“复杂性网络”。一方面处于教练员内部的知识如此组织,另一方面相对于教练员独立存在的外部知识也呈现出相似的状况完成组织,这两种相似性正好保证了教练员对外部知识的内化的可能性。因此,教练员的知识应能在遇见问题时,以命题的形式出现,并能进行更完整的知识整合。不仅具有体育科学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人文科学知识,并实现相互的知识融合,也就是要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就是教练员不能只注重本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还应具有融会贯通的多学科知识。另外,还应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向“学者型教练员”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者型教练员应能以本学科知识为基础,构成多学科综合的知识结构,能自主学习和扩展知识,并具备自己独特的训练思想、训练理论,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教练员知识表现为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教练员知识是其能力及素质的基础,离开特定的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则无从谈起。

2.2 教练员知识的特点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说教练员知识具有四个主要特点:目的性、开放性、复合性、创造性。

运动训练本身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它要充分调动运动员自身的潜力,保证最佳竞技状态科学及时的形成,以取得最佳成绩为最终目的。因此,教练员就必须围绕此目的而进行,而要达到此目的,涉及诸多方面,教练员不可能掌握人类全部的知识,所以就必须形成特定的为达到特殊训练目的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当前训练目的的完成,也要在运动训练不断发展中,自身也能够不断得到充实和拓展。显然,当今社会对运动员培养的要求,决定了当今教练员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是自然科学、社会及人文科学的高度统一,是复合性的知识。而信息社会“快速”、“准确”、“量大”的特点也要求教练员知识结构应是开放性结构,不断地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和选择,达到自身知识的更新和改造。教练员决不是单纯的模仿者、学习者,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改革者。显然,教练员知识的四个特点是高度统一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最终目的达成的前提和基础。

3 高水平教练员知识模型的建构

3.1 教练员知识的相关关系分析

在探讨教练员知识模型建构之前,我们应该对教练员所处的环境有个明晰的认识,因为教练员知识的形成及有效应用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须依存于各种关系之中,而竞技体育社会化的不断深入,更强调了运动训练作为开放系统的特性。因此,对本系统自身的认识是建构知识模型的前提。在此利用图l和图2来直观的进行分析。

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作为体育专项子系统处于被包围之中,作为子系统,它需要特定的知识来维持它自身稳定的运作,也就是要达到训练的最终目的,取得最佳运动成绩。而专项子系统处于竞技体育大系统之中,它必须遵循竞技体育大系统的运作规律、运作原则。同时,还必须同其它专项子系统进行协调,以保证整个大系统的良性循环。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然而这仅仅是分析的一个方面,并不能构成教练员知识结构的全部。由图1可看出,竞技体育大系统又处于体育所特有的环境之中,涉及体育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而体育环境又与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制度、法规环境相适应,由此构成了四个层次的结构模型。体育大系统与其专项子系统是对运动训练直接作用的环境因素,因而称其为内环境。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的则称其为外环境,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环境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对运动训练发生作用。这就需要教练员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协调内外环境的这种沟通与交流,也就是教练员不仅要考虑内环境因素(如训练计划、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训练经费、训练设施条件、队内管理机制、运动员心理、竞赛规则等等),还要考虑外环境因素(如体制的改变、机制的变更、知识的更新和改造、文化理念的变化等等)。只有保证了内外环境的畅通与交流,才能实现运动训练科学的管理、决策和控制。由此构建了图2所示的教练员知识的多级作用模型。

图1 教练员所处系统与环境结构图

对教练员知识相关关系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教练员知识所包含的内容和本质。而不是孤立的或仅从一个侧面来考证教练员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客观、全面、准确的构建教练员知识模型有着重要意义。

图2 教练员知识多级作用模型

3.2 教练员知识模型的内容建构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经过深度的理性加工,由此构建了图3所示的新的教练员知识模型结构。由内外环境引出外知识及内知识的概念。外知识也可称为探究性知识,它是教练员更新知识、获取信息,将本专业知识更好用于训练实际,同时与系统外知识进行良性沟通的必要手段。内知识又称为实践性知识,是一系列与运动训练密切联系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定义只是我们便于分析而下的操作性定义。内外知识是紧密相连的,根据它们的关系,在此认为教练员知识应由“学科内容知识”、“学科训练知识”、“训练情景知识”、“工具性知识”四部分所构成。

3.2.1 学科训练知识

学科训练知识处于核心地位,它是运动训练得以完成和实现的关键,是教练员对本专业领域所涉及问题的理解、应用,是各种训练专业知识的融合。教练员在运用中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训练理念、训练思路、训练创新。它由专项核心心知识、专项基础知识所构成。专项核心知识是教练员知识的核心,是教练员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必须直接运用的,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也围绕它进行建构的。如专项选材知识、专项训练及比赛知识、专项技战术知识、专项训练学知识、专项裁判法知识、专项训练效果的评定等。

3.2.2 工具性知识

目前对于工具性知识的掌握,如外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根据现有调查来看,在教练员知识结构中的比例还处于较低的程度。而工具性知识对于提高教练员工作效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进行广泛交流有着重要作用。面对信息社会强大的压力,不掌握工具性知识,就失去了有效获取大量知识的桥梁,虽然现在多方面、多渠道都在宣传其重要性,但却很难落到实处,需要教练员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3.2.3 训练情景知识

训练情景知识是在实际训练中与运动训练的实际密切联系的所有环境或表象。如社会教育环境、学校环境、运动员表现、设施情况、自然环境状况、媒体等。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往往是隐性的,不被重视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运动训练的进行。而情景的含义又是广泛的,需要教练员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有意识地去了解,并从经验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

图3 教练员知识模型网络结构图

3.2.4 学科内容知识

学科内容知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也可称为“通识知识”。它所具有的知识内容、概念及理念,虽不能直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但却能扩展教练员的视野,提升教练员的文化底蕴,增强教练员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对现有训练理论的认识、理解、应用,并有利于发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学、管理学、系统论、控制论、决策学、美学等等,都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发生着各种联系,而且体育中的诸多学科都借鉴了它们的理论基础。以一个运动员提高成绩来说,就包含生物学的诸因素和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十分复杂学科内容知识重要,但并不是要求教练员全部掌握,这是不现实也是不需要的。这就需要教练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或掌握、或了解、或关注,关键是借助于这些知识能认清运动训练实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能协调各种力量去解决实际问题和矛盾。

4 结语

对于教练员知识的认识及知识模型的建构都必须以整体观和全局观进行科学把握,教练员知识结构是由“学科内容知识”、“学科训练知识”、“训练情景知识”、“工具性知识”四部分所构成。

教练员知识结构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开放性、复合性和创造性。教练员知识模型的建构是有序的、动态的,建构的意义在于更好的认识和指导运动训练实践。

教练员具有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其能力结构的基础,没有知识的能力是低层次的,没有能力的知识是僵化的。因此,教练员知识模型建构的是否科学,必须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才能得到证实和检验。

[1]尹军,赵军,何仲凯.教练员素质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113 -115.

[2]邬建强.优秀教练员选拔相关问题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40 -41.

[3]王艺兰.我国教练员知识需求、结构与培养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6):81 -85.

[4]钟秉枢.教练员的工作目标及角色定位[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4):2 -3.

[5]吴飞.我国高水平乒乓球教练员的知识结构[J].体育学刊,2007,14(5):135 -137.

[6]陆璐.中国国家级教练员知识形成途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2):56 -58.

[7]许登云,乔玉成.我国10位成功教练员素质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2):36 -39.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教练员专项
基于技能映射的知识结构和推测关系研究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怎样建造你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