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米氧化铜的可控合成及其形成机理

2013-07-05张丽惠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单斜氧化铜花盘

张丽惠

氧化铜是非常重要的窄带隙p型半导体(Eg=1.2 eV),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在太阳能电池、有机反应的催化、锂电池、生物传感、气敏、场发射、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磁储装置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1,2]。近年来,人们采用了前驱体的分解、溶胶凝胶技术、微乳液法、沉淀法、水热法等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制备出了各种氧化铜微/纳米结构,其中有纳米片[3]、纳米线[4]、纳米棒[5]、纳米带[6]、纳米针[7,8]、纳米管[9]、纳米笼[10]和复杂的三维分级结构[11-14],但是不同形貌氧化铜的可控合成的报道较少。众所周知,纳米材料具有不同于体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这些物理化学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尺寸和形貌,同时不同形貌的微/纳米结构单元也是构建纳米器件的基本模块[15,16]。所以基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设计新的合成方法,通过反应条件的改变实现不同形貌氧化铜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新微/纳米结构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必将极大地推动氧化铜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发展。此外,合成不同形貌和尺寸的CuO微/纳米结构的机理仍是该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该论文采用新的水热体系,尿素为沉淀剂,以NaAC、PEG为形貌控制剂,可控合成了氧化铜微球和虾形花盘状氧化铜。以花盘状氧化铜为例,研究了其生长过程,提出了相关的形成机理。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氯化铜(分析纯)、醋酸钠(分析纯)、尿素(分析纯)、聚乙二醇((分子量=10000)、无水乙醇(分析纯)

采用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的物相和形貌进行表征。XRD使用的是日本理学公司D/MAX-IIIC全自动X 射线衍射仪,测试条件为:Cu Kα (λ=0.15406Å),加速电压40kV,管流40mA,扫描速度8°/min。SEM 分析采用荷 兰 FEI公 司 的Quanta 200型环境扫描电镜,加速电压20kV。

1.2 氧化铜纳米材料的制备

分别采用了三个水热体系进行了氧化铜纳米材料的制备:

(1)称量0.17g(1mmol)CuCl2·2H2O放入50mL烧杯中,在搅拌下,依次加入10mLH2O、10mL乙醇、0.3g尿素,搅拌10min,将混合溶液转入50ml具有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反应釜中,密封反应釜,在180℃下反应12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黑色沉淀,离心,用蒸馏水、乙醇各洗涤3次,在室温下干燥,最终得到黑色粉末状产物。

(2)在第一个反应体系中,加入0.5g聚乙二醇(PEG),在180℃下反应12h。

(3)在第二个反应体系中,加入0.164g醋酸钠,在180℃下反应12h。

2 结果与讨论

2.1 产物SEM和XRD的分析

我们对不同反应体系在180℃下反应12h所制备的产物进行了SEM分析,结果见图1。图1(a-b)是在CuCl2-H2O-乙醇-尿素体系中所得产物的不同放大倍数的SEM照片。从图可以看出,产物呈现出不规则球形的聚集体,这些不规则球形的表面是由不规则的、排列凌乱的纳米片构建的。图1(c-d)是在CuCl2-H2O-乙醇-PEG-尿素体系中所得产物的SEM照片。由图看出,当反应体系增添PEG后,所得产物呈现出规则的球形几何形貌,而且是由比较规则的、均匀的纳米片构建的。图1(e-f)是在CuCl2-H2O-乙醇-PEG-NaAc-尿素中所得产物的SEM照片。由图看出,在上述反应体系中,添加NaAc,产物呈现出虾形花盘状几何形貌,产物的尺寸比较均匀。通过能谱分析[图1(Ⅰ-Ⅲ)],在这三种体系中所制备的这些不同形貌的产物均由Cu和O两种元素组成的。

图1 不同反应体系在180℃下反应12h所制备产物的SEM照片和EDS图谱

我们对上述三种不同反应体系在180℃下反应12h所制备的产物进行了XRD分析,结果见图2。根据JCPDS卡号:48-1548,上述不同几何形貌的产物具有相同位置的衍射峰,均属于单斜氧化铜。由图还可看出样品的衍射峰尖锐,说明产品结晶性好。图谱中没有观察到其它物质的衍射峰,说明产物纯度很高。

图2 不同反应体系在180℃下反应12h所制备产物的XRD图谱

通过上述的SEM和XRD分析,结果表明,在CuCl2-H2O-乙醇-尿素-PEG-NaAc体系中,通过PEG和NaAc的调控,可以实现微球和虾形花盘状氧化铜的可控合成,可见PEG和NaAc在形貌控制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于PEG和NaAc的形貌控制机理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2 花盘状氧化铜生长机理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阐释氧化铜的形成过程,以虾形花盘状氧化铜为例,做了时间实验,研究了其生长过程。我们对CuCl2-H2O-乙醇-PEG-NaAc-尿素体系反应不同时间所得产物进行了XRD和SEM分析,结果见图3和图4。图3是该体系反应15min,40min,1h和2h所得产物的XRD图谱。根据JCPDS卡号:78-0372,反应时间为15min和40min所得到的产物属于单斜结构的Cu2Cl(OH)3(图3a-b)。反应时间延长至1h,产物绝大数为单斜CuO(JCPDS卡号:48-1548),仍存在很少量的单斜Cu2Cl(OH)3(图3c)。当反应时间延长至2h,所得到产物完全为单斜CuO(图3d)。

图3 CuCl2-H2O-乙醇-PEG-NaAc-尿素体系在180℃下反应不同时间所得产物的XRD图谱 (a 15min,b 40min,c 1h,d 2h)

图4是该体系反应15min,40min,1h和2h所得产物的SEM照片和EDS能谱。由图看到,当反应时间为15min和40min时,所得产物均为不规则形貌的块状物,通过能谱分析,这些块状物是由Cu、O和Cl三种元素组成的。当反应时间延长到1h,产物呈现出花盘状的几何形貌,尺寸比较均匀,但是表面不光滑,存在一些微晶,其能谱说明是由Cu和O组成的。反应时间继续延长到2h,产物完全转化成了表面光滑的花盘状,也是由CuO和O两种元素组成的。

图4 CuCl2-H2O-乙醇-PEG-NaAc-尿素体系在180℃下反应不同时间所得产物的SEM照片和EDS能谱图 (a-I 15min,b-II 40min,c-III 1h,d-IV 2h)

通过上述时间实验得知,花盘状的单斜氧化铜是由块状的单斜Cu2Cl(OH)3分解得来的,根据相关的文献[17,18],推断可能的反应机理如下:

3 结论

在CuCl2-H2O-乙醇-PEG-NaAc-尿素体系中,通过PEG和NaAc的调控,可控合成了氧化铜微球和花盘状氧化铜。通过时间实验,借助SEM和XRD分析了花盘状氧化铜生长过程中形貌和物相的具体变化,结果说明花盘状的单斜氧化铜是由块状的单斜Cu2Cl(OH)3分解得来的。从而根据实验证据,提出了其化学反应机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反应机理的推测性,为研究其它形貌的生长机理提供了一个清晰有效的思路,这将丰富表、界面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从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本方法操作简单,原料易得,产量高,易于工业化生产。不同几何形貌的氧化铜可望用于催化、气敏、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1] M.Vaseem,A.Umar,S.Kim,Y.Hahn.Low-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flower-shaped CuO nanostructures by solution proces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J].J.Phys.Chem.C,2008,112:5729-5735.

[2] S.L.Wang,H.Xu,L.Q.Qian,X.Jia,J.W.Wang,Y.Y.Liu,W.H.Tang.CTAB-assisted synthesis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y of CuO hollow microspheres[J].J.Solid State Chem.,2009,182,1088-1093.

[3] G.F.Zou,H.Li,D.W.Zhang.Well-aligned arrays of CuO nanoplatelets[J].J.Phys.Chem.B,2006,110:1632-1637.

[4] J.Y.Li,S.L.Xiong,B.J.Xi,etal.Synthesis of CuO perpendicularly cross-bedded microstructure via a precursorbased route[J].Cryst.Growth Design,2009,9:4108-4115.

[5] W.T.Yao,S.H.Yu,Y.Zhou,et al.Formation of uniform CuO nanorods by spontaneous aggregation:selective synthesis of CuO,Cu2O,and Cu nanoparticles by a solid-Liquid phase arc discharge process[J].J.Phys.Chem.B,2005,109:14011-14016.

[6] X.J.Zhang,G.F.Wang,X.W.Liu,et al.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CuO nanobelts[J].Mater.Chem.Phys.,2008,112:726-729.

[7] Y.L.Liu,L.Liao,J.C.Li.From copper nanocrystalline to CuO nanoneedle Array:synthesis,growth mechanism,and properties[J].JPhys.Chem.C,2007,111:5050-5056.

[8] 朱俊武,陈海群,郝艳霞,等.针状纳米CuO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22(3):333-336.

[9] C.Li,W.Wei,S.M.Fang.A novel CuO-nanotube/SnO2 composite as the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J].J.Power Sources,2010,195:2939-2944.

[10] C.H.B.Ng,W.Y.Fan.Facile synthesis of single-crystallineγ-CuI nanotetrahedrons and their induced transformation to tetrahedral CuO nanocages[J].J.Phys.Chem.C,2007,111:9166-9171.

[11] J.T.Zhang,J.F.Liu,Q.Peng,et al.Nearly monodisperse Cu2Oand CuO nanospheres: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s for sensitive gas sensors[J].Chem.Mater.2006,18:867-871.

[12] L.P.Xu,S.Sithambaram,Y.S.Zhang.Novel urchin-like CuO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reflux method with efficient O-lefin epoxidati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J].Chem.Mater.,2009,21:1253-1259.

[13] B.Liu,H.C.Zeng.Mesoscale organization of CuO nanoribbons:formation of“dandelions”[J].J.Am.Chem.Soc,2004,126:8125-8126.

[14] 钱柏太,沈自求.控制表面氧化法制备超疏水CuO纳米花膜 [J].无机材料学报,2006,21(3):748-752.

[15] F.Caruso.Nanoengineering of particle surfaces[J].Adv.Mater.,2001,13:11-22.

[16] T.Gao,Q.H.Li,T.H.Wang.Sonochemical synthesis,optical properties,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core/shell-type ZnO nanorod/CdS nanoparticle composites[J].Chem.Mater.,2005,17:887-892.

[17] C.L.Zhu,C.N.Chen.Template-free synthesis of Cu2Cl(OH)3nanoribbons and use as sacrificial template for CuO nanoribbon[J].J.Cryst.Growth,2004,263:473-479.

[18] 张文龙,徐景文,吉 超,等.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 MgO[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0,15(6):112-115.

猜你喜欢

单斜氧化铜花盘
超声辅助法制备纳米氧化铜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小蜜蜂与向日葵
膨化法提取鹿花盘胶原蛋白
不同铜源在蛋鸡腺胃吸收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纳米氧化铜在腺胃肝脏的分布
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
低温单斜相BiPO4∶Tb3+纳米晶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
10位高速分级比较型单斜模数转换器
实时动态监测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的毒性效应
南海新生代玄武岩中单斜辉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江西广丰早白垩世碱性橄榄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矿物化学及其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