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06-12曾湘荣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5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干扰素感染性

曾湘荣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人民医院,云南 西双版纳 666300)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

曾湘荣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人民医院,云南 西双版纳 666300)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 2010 年 2 月至 2012 年 3 月因腹泻来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儿 224 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114 例,采用静脉滴注病毒唑治疗,同时给予肌注阿托品和小剂量干扰素;对照组 110 例,仅采用静脉滴注病毒唑治疗,治疗 1 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90.5% 和 60.0%,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结论 阿托品联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疗效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病最常见的病原体。1985年WHO统计报到全世界每年有1.3亿婴幼儿患有腹泻,各个国家年龄在3~5岁的儿童几乎均感染过RV病毒[1]。RV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都很高,国内的很多地区报到儿童RV感染腹泻病的检出率为40%~60%,还进行了相应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2-3],表明RV感染是引起秋冬季节小儿腹泻的最主要的原因。但是目前为止还缺乏针对RV感染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本研究针对小儿RV感染治疗进行分析,旨在找出有效地治疗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因腹泻来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儿224例,其中男116例,女108例,年龄在3个月~7岁,平均为4.3岁;诊断标准是根据1993年全国小儿腹泻病防治方案,大便次数增多,4~10次/d左右,呈水样腹泻,同时伴有腹痛、发热、呕吐,大便性状多为米汤样、蛋花样或者稀糊样,伴有恶臭,但是不含血或黏液。所有患儿均未见其他并发症,进行大便常规、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检查。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4例,对照组11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分布、病程、腹泻次数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病毒唑治疗,剂量为10 mg/(kg·d),同时给予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次和干扰素10万U,1次/d,3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病毒唑治疗,剂量为10mg/(kg· d),1次/d,3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①显效:治疗后48h内大便性状、排便次数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后48h~72h内大便性状、排便次数有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未痊愈;③无效:治疗后72h后大便次数≥3次/d,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恶化,需改变治疗方法。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率与有效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没有明显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

2 结 果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经统计结果分析发现,治疗组治疗后显效89例,占78.1%,有效14例,占9.6%,总有效率为90.5%,无效11例,占9.5%;对照组治疗后显效37例,占33.6%,有效29,占26.4%,总有效率为60.0%,无效44例,占6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n)%]

3 讨 论

RV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侵犯小肠,通过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吸附蛋白)与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上的轮状病毒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然后在上皮细胞胞浆内增殖,使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受到破坏、脱落。由于绒毛上皮细胞的破坏,使正常肠黏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乳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减少,导致绒毛功能障碍,同时减少双糖向其他单糖转化,未被吸收消化的双糖在肠腔内积聚造成肠腔内高渗透压,使水分移入肠腔,导致渗透性腹泻和呕吐。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受到破坏、脱落后,隐窝底部的立方上皮细胞上移、替代已脱落的绒毛上皮细胞。由于来自隐窝底部的细胞功能不成熟,仍处于高分泌、低吸收状态,结果导致肠液滞留,使腹泻时间延长。大量的吐泻,丢失水和电解质,导致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阿托品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降低肠道蠕动的频率和幅度,同时具有改善肠壁循环,抑制腺体的分泌,从而发挥止泻的功能。干扰素作为一种有效地抗病毒抑制剂,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从而使病毒量减少,对于多种病毒性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缩短病程,促使疾病恢复。除此之外,干扰素能激活巨细胞、NK细胞起到杀伤作用,因此近年来干扰素作为抗病毒感染的理想药物,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小剂量感染苏在治疗小儿RV感染性腹泻时通过启动机体产生大量干扰素而发挥抗病毒作用。本研究中应用阿托品和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小儿RV感染性腹泻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5%和60.0%,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陈军华.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4,5(31):237-239.

[2]常如虚,潘瑞芳,朱冰,等.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及其型别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05-407.

[3]童美琴,陈黎勤,尚世强,等.2001~2003年杭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VP7型别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595-598.

R725.7

:B

:1671-8194(2013)05-0223-02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干扰素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思考心电图之177》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治疗猪病毒性疾病中干扰素应用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