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的犯罪行为

2013-06-08邱伟彭康清

关键词:抑郁犯罪大学生

邱伟 彭康清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大学生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因此其心理健康也倍受关注。本文在了解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现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的违法犯罪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 抑郁 原因 犯罪

一 大学生群体中患抑郁症的现状介绍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抑郁倾向是目前高校心理卫生工作中一个较为常见且较严重的问题。在大学校园里,“郁闷”一词十分流行。许多调查研究数据也发现,抑郁在大学生当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00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30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有30.25%的人患有心理障碍。北京理工大学于2010年对其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发现有43.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云南省于2011年对7658名大学生采用SCL-90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同年龄的其他青年人要差;安徽大学在2010年对一至四年级大学生采用SCL-90抽样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大学生心理卫生不良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2010-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27%、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或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九成学生心理出现过困扰。诸如近期发生的复旦投毒案及20纪90年代的清华女生投毒事件,都是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将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 大学生患抑郁症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缺乏活力;不愿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同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长期的抑郁会使大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使大学生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分析大学生患抑郁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不正确的自我意识是造成大学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大学生抑郁的主要因素。大学阶段的青年人更加意识到自我并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此便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需求。但是,这是一项复杂而难于驾驭的系统工程,因而有个别大学生因在追求发展自我的过程中顾此失彼,未能达到期望的目标,而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反应。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放大了自我的劣势,忽略了自我的优势,加之很少与周围同学、师长交流,常多独处,行为不稳定,进而导致多疑、不信任他人,以及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等心理变化。

第二,人际关系也对大学生抑郁造成一定影响。大学生是渴求交往的,他们具有强烈的交往意识,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因为大学生处在17~23岁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此时,他们既为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激动,又为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安,甚至会产生孤独及对孤独的恐惧,于是便产生了对人际交往的向往和追求。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同学之间、师长之间、同乡之间、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还包括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个人与寝室集体、个人与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交往等。

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塞尔·雅各比教授在《杀戮欲》一书中披露的数据分析:对纽约市从2003年到2005年杀人者的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杀人者认识受害者。统计显示出有75%的杀人案都发生在熟人之间。全美国的多项犯罪报告也进一步确定,大多数的杀人案都发生在朋友和有人际联系的人之间。而在中国,宿舍关系是中国高校人际矛盾的重灾区。根据对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12所高校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7%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不满意。一项调查显示,在12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中,仅四成大学生对寝室关系满意,三成大学生对寝室矛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有三成则认为在学校里最不开心的就是寝室里与室友们相处时产生的矛盾。教育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寝室关系紧张的原因大致有:当前的年轻人个性比较自我,不习惯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善于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则极易导致大学生抑郁。由此可见,人际关系是导致大学生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人生观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情感和态度,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为动机的核心。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人生观。而人生观一经形成,就会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整个生活历程,调节着人如何选择行动,指导着人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中人生观不正确的具体表现,多是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进而导致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调查中发现,完全没有生活目标的大学生只占2. 4%,并且以处于调整期的大学新生为主,这是一种向积极方面转化的中间状态;而表明对生活目标重视,但目标不太明确的学生所比重则很大。可知目标失落问题依然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许多大学生在访谈中都有这样的表述:生活没有激情,十分枯燥、没劲儿,学习只是应付考试没有目标,每天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心理。这种消极、无聊、无所事事的状态正是抑郁的表现,可见如果人生观不正确会不可避免地使得大学生陷入不能自拔的抑郁状态。

第四,学业、适应、择业和恋爱也是导致大学生抑郁的原因。许多调查研究还显示出,学业问题、适应问题和择业问题,是导致大学生抑郁不容忽视的原因。大学生的适应问题也在大学生抑郁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身上适应的影响有所不同,但这一影响的普遍性是存在的。因为对于绝大部分新生来说,他们面临着的是陌生的校园,是生疏但又关系密切的新群体。面对这些困难,大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有的甚至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从而导致心理上的苦闷和抑郁。

择业是影响大学生产生抑郁的一个因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的客观现实与大学生的主观愿望相矛盾,大学生由于期望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因而不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择业目标,往往会造成他们的抑郁。另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会干预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到效益好、地域好的用人单位,而一些平时表现差的学生却因为有了好关系而能找到好单位。这种不公平竞争使得一些来自农村或家庭关系贫乏的学生产生了不健康的抑郁心理。

恋爱问题(包括性问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以往的调查研究显示,恋爱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这种影响远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大。因此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是对大学生抑郁影响相对较小的因素。

三 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犯罪特征分析

抑郁症患者作案多具有作案前有准备、作案时间有选择、作案后有自杀及其他精神异常的表现。其作案地点一般分布在被害人家、自家、街道等处,与受害人常常是亲密或仇恨的关系等。

抑郁症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体重减轻,病理性负罪感和愉悦体验能力丧失。由于疾病的特点所致,人们常常认为自杀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但是国外相关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的敌意和仇恨心理明显高于正常的对照组。这类人极易产生自残,出现深刻的恨,并且易于形成以敏感、偏执、愤怒、报复等一系列病态心理而形成的恶性循环。自我的仇恨心理及伤害不断加深,一旦出现重大的精神刺激突破了抑郁的防御,这种恨就爆发出来,指向他人或自己,表现出暴力行为。

本次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作案类型以暴力犯罪占大部分,作案类型中杀人行为最多,其次分别为偷窃、伤害、抢劫、纵火及其他,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相同。与被害者的关系中以熟人、亲人为主,作案地点多数在自己家或被害人家。这与国内唐宏宇的研究结果相同。抑郁症患者在案发后对待事件结果的态度与一般犯罪嫌疑人不同,这可能与疾病所致的情感体验异常、认知异常等有关。而抑郁症患者案发后突出的违法犯罪行为可能与疾病导致的违法犯罪的观念有关。

在社会危害最大的暴力犯罪中,抑郁症患者较多,尤其又以杀人行为最为明显。研究显示,抑郁障碍患者认为世界对于自己和家人来讲是一个极其可怕的地方,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杀观念和企图,为了把家人和自己从恐怖的世界上解脱出来,只有杀死家人然后自杀,即扩大性自杀。还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在疾病的影响下极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和行为,有的人会为了达到违法犯罪的目的而故意杀害他人,以便被公安机关处决,即间接性自杀。

本次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患抑郁症者的犯罪意念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抑郁症者,抑郁水平越高的大学生越容易产生犯罪意图,男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高于女生,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抑郁患病率高于无宗教信仰者。因此,做好大学生抑郁及抑郁水平的鉴别、诊断工作,对于识别与预测该群体犯罪意图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重视的是,大学生的抑郁水平与犯罪意图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抑郁水平的加剧,大学生产生犯罪意图的程度更严重,更容易演变为犯罪。同时也表明,抑郁症是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高危因素。

因此,相关部门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等工作时,要落实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提高对大学生抑郁问题的识别能力,更多地关注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预防他们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献云、费立鹏、张艳萍等.15-24岁人群自杀特征及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4)

[2]阎平.当代大学生的自杀心理分析[J].现代教育研究,2000(3)

[3]宋雪佳、王丽敏、隋虹等.低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倾向与应激抑郁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4)

[4]王玲、路仕容.大学生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6)

[5]傅晓荟、李丽萍.大学生自杀态度与抑郁情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

[6]唐宏宇.杀人抑郁障碍案例特点和病理心理机制[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2000

[7]刘微、张薇、杨军.初级保健中抑郁症的识别与治疗[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10)

猜你喜欢

抑郁犯罪大学生
Televisions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环境犯罪的崛起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犯罪”种种
有些行为不算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