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分析
——兼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2013-06-05黄聚云查安妮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硕士学位社会学范式

黄聚云, 李 迎, 查安妮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上海200438)

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分析
——兼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黄聚云, 李 迎, 查安妮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上海200438)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专业共600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篇幅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少于社会学论文;在研究类型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应用对策研究比例远高于社会学论文;在结构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较多地采用了常规结构;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论文更多地运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在研究技术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出现较高比例的技术错误,在统计分析方法上也较为简单;在研究资料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等均不如社会学论文丰富;在语言和格式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较社会学论文有略低的差错率。按年份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以上特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范式;比较研究

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Sport Leisure and Ar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近年来,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民众体育科学文化需求的增强,体育类研究生的培养呈现“井喷”的态势;然而,在取得丰硕的成果和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在研究技术的规范化运用上与国际同类学科和国内的先进学科还有很大差距,这些薄弱环节和差距在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展露无遗。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志,在整个体育科研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门学科的初学者群体所受的学术训练的集中展现,也是塑造该群体学术修养特别是范式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环节。它不仅反映一门学科学术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对于该学科整体研究水平和学科地位均具有重要的影响[2]。在过去数年中,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不断增加,研究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和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对该专业学位论文的研究,不仅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需要,也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培养水平,更好地进行科研创新,服务社会、文化和体育建设[3]。

本文力求在借鉴前人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与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对照,揭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习惯性”问题,为提升该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推进正在逐渐升温的体育学范式大讨论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中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在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展现,越是那些“习惯性”的问题越有可能在较多的学位论文样本中被发现;而某些存在弊端但得到“普遍认可”的写作模式只有通过与其他学科专业的比较才能甄别。鉴于近年来体育人文社会学在方法论和研究旨趣上与社会学趋同,而后者的积累要雄厚得多,所以我们选取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分析的参照。

这一比较研究的思路在理论上面临的质疑主要有2个方面:1)社会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是2个不同层级的学科,按照目前的流行观点,社会学是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两者既然不在同一层次,当然也就没有可比性;2)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体育人文社会学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非社会科学的领域,两者的性质大不相同,放在一起比较不免有“鸡同鸭配”的味道。我们承认,这2种质疑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而言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但是本文的关键着眼点不是“学科”,而是“专业”,要比较社会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2个不同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范式,从而为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乃至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寻求依据。

本文分析的基本单位是硕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的写作范式毫无疑问会受到学科领域划分的限制,但没有理由认为它们也遵循着学科层级化、属地化的主观逻辑。一篇“典型”的硕士学位论文,在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要符合该学科、专业认可的“模式”,在研究主题上受“学科”的影响更大;而在研究方法上,跨学科的联系和共性凸显已被大量的研究证实。比如,在“学科性质”上被视为截然不同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在各自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的学位论文中运用频数最高的前3种研究方法趋同:体育教育训练学论文是调查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是调查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运动人体科学论文是文献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民族传统体育学论文是调查法、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10]。社会调查方法在所有4个专业中均占据了基础性的地位。本文分析的主要内容正是写作风格、研究方法等,这些内容完全具有跨专业的可比性。

另外,比较研究对象的选取首先要服从的是研究主题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而非对象自身“标签化”的属性,那些选取了在“学科性质”上看似“不合适”对象的比较研究在学界并非个案,单从中国期刊网检索的结果看,就有成百上千篇。本文从提升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和培养水平的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以学术积累相对雄厚、研究方法较为成熟的社会学作为参照,对社会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样分析,以揭示后者中的问题和不足,这种研究设计有较充分的、合理性依据。

资料搜集方法如下:以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检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2009—2011年的论文,每年的检索结果按照“下载频次”排序,然后搜集下载频次最高的前100篇论文(下载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篇论文的受关注程度和影响力,下载频次越高的论文写作模式越有可能在学界流传),3年共搜集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再按照相同方法搜集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300篇,共计搜集600篇硕士学位论文。笔者制定了一份包含30个变量的编码表,在经过反复讨论和试用之后开始正式编码,编码后的信息用SPSS 19.0统计软件录入和处理。资料搜集、编码、审核和分析的时间是2012年6月15日—10月15日。

在搜集论文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来自41家培养单位,社会学论文来自52家培养单位。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指导教师为教授的170篇、副教授的58篇、未标注职称的72篇;社会学论文指导教师为教授的200篇、副教授的61篇、未标注职称的39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的平均下载频次是337.92次,社会学论文的平均下载频次是358.31次,t检验显示无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篇幅比较 就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而言,篇幅代表了资料的丰富程度和作者的工作量。一定的篇幅是高质量论文的必要条件。在不考虑装订、排版等细节的情况下,用论文正文(从前言到结尾,不包括摘要、目录、致谢、参考文献以及各种附件)页数代表篇幅大小。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篇幅的平均值是39.72页,而社会学论文是43.56页,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还发现大量用文献述评和重复琐碎的数据图表“填充”篇幅的现象:有些论文不是从主题出发有针对性地与前人研究对话,而是划分几个小专题,将前人文献(通常是摘要)简单地罗列在文献述评当中,这样就会占据大量篇幅;有些论文提供了数据表后,再附上用相同数据绘出的图,又用文字将有关数据叙述一遍,导致重复。“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应当是论文经验研究资料最为集中的地方,但是有不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论文该部分在全文中所占篇幅过少。

2.2 研究类型比较 若按照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划分研究类型,则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97篇属于后者,相比之下,社会学论文中只有140篇属于后者(P<0.01)。体育人文社会学过于偏重应用对策研究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一点与学界已有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不仅“现状调查”研究过多、缺乏深度分析,而且证明研究多、反驳性研究少,总结研究多、预测研究少[4]。重应用对策、轻基础理论的问题不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常见,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不少见,导致“对理论的重视不足”“多学科理论选取无原则”“学科隶属不清”“理论引述不合理”“忽视基本理论假设”“不重视理论概念的界定”“缺乏理论框架”“理论回归不足”“欠缺理论升华能力”等问题[5]。

在应用对策研究上的热衷表现了对现实和社会需求的重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轻视基础理论研究是不可取的。学位论文研究不同于社会相关部门发布的课题,后者通常是实用取向的、关注实践操作,而前者必须建立在“学理”的探讨之上,而学理探讨不可能绕开理论“关怀”。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规定的学士、硕士、博士3个级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中,“基础理论”都被置于首位,而且随着学位级别的提升,对基础理论掌握的要求也从“较好”提升到“坚实”和“坚实宽广”。如果将学位论文作为考核学位申请者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应用对策研究则很难体现基础理论掌握情况,特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中的很多应用对策研究只不过是调查报告而已,理论基础十分薄弱[6]。

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偏好相适应的是论文中对策内容的突出: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41篇有着独立的“对策(或建议)”部分,而社会学论文中只有139篇(P<0.01)。许多所谓的“对策或建议”就是“引起重视、加强管理、搞好宣传教育、提升自觉性”等空话、套话,并未经过深思熟虑,更未进行任何实践探索和检验,甚至与论文中研究结果严重脱节。

法律法规的规范,各行业间的互相监督,从上到下的规范和监督,让行业做到上下一致,有法可依。法律对行业、部门、相关人员的约束,才能使畜牧兽医行业变得更加规范。从业人员在牲畜出现疫情的时候,能及时做出反应,让资金和相关从业人员第一时间赶到基层。基层和上面的统一协调才能让基层的发展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

2.3 论文结构比较 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最流行的结构由如下几个“标准”模块构成:1)前言(用来导入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2)文献综述(用来述评前人相关研究);3)研究对象与方法(用来介绍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有时被硬性地分成“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个独立部分);4)研究结果与分析(用来描述研究的主要发现,并进行一定的分析探讨);5)结论(对研究发现进行概括);6)对策与建议(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设想和措施,时常和结论并为一个部分);7)声明与致谢(用来向那些对本研究提供帮助的人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有的论文还分成“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9)附件(可能附加一些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访谈记录、数据统计结果和重要文件等)。

我们将这种论文结构称为“常规结构”,它明显模仿了自然科学的实验报告等文体,具有格式统一、思路明了等优势;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思维自由、理论创造和文学造诣,消解了学科的“人文”特性。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95篇是常规结构,社会学论文中则有247篇是常规结构,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2.4 研究方法比较 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早已形成复杂的体系。该体系涉及范式(实证范式、诠释范式、批判范式、女性主义范式、后实证主义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建构主义范式等)、方法论(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或哲学基础,包括广义、狭义2种,狭义上的方法论与范式对应,如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等)、研究方式(指研究采取的具体形式,基本的研究方式包括文献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4种)、研究方法(包括广义和狭义2种,广义上的研究方法泛指开展研究的方法,狭义上的研究方法特指那些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搜集和处理研究资料的思路、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分成定性和定量2大类别,定性方法如参与式观察法,定量方法如问卷调查法)、研究技术(解决研究中具体操作问题的技术手段,如抽样技术、编码技术、信度效度检验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等)[7-8]。

研究方法的运用和表述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最不规范的地方。在600篇学位论文中“声称”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近百种,除了常见的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之外,还出现了“心理测量法”“GIS分析法”“SWOT分析法”“博弈论法”“测试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二手资料分析法”“共时与历时结合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归纳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经济数学建模法”“框架分析法”“理论研究法”“录像观察统计法”“描述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系统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专家咨询法”“体质测试法”“网络调研法”“编码计算法”“焦点小组法”“结构功能分析法”“多学科分析法”“深描法”“人种志法”等。相比之下,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声称”使用的研究方法种类要比社会学论文多得多,前者超过了70种,而后者只有30余种。在研究方法上的名目繁多传达了积极和消极2种信息:积极的一面是方法的多样化,研究者可以自由地挑选适合的研究“武器”,从更加丰富的视角开展研究;消极的一面是许多所谓的“研究方法”既不成熟也不规范,甚至是论文作者随心所欲“编创”的。

表1 论文作者(声称)使用的研究方法 篇Table 1 Research M ethods That Authors Claim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作者(声称)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研究方法分别是:1)文献资料法;2)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数理统计法;5)逻辑分析法。

社会学论文作者(声称)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研究方法分别是:1)文献资料法;2)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观察法;5)个案研究法。

两者在研究方法的偏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要特别指出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在资料搜集上过度依赖问卷调查,在资料分析上使用所谓的“数理统计法”(实际上多数只是进行简单的频率和百分比统计);而社会学论文较大比例采用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从而有助于深度挖掘和获得“质感”。相比之下,体育人文社会学以问卷、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重过大,而且常伴随着问卷设计不规范、数据统计过于简单、数据处理不充分、统计方法运用不当等弊病,这样写出的论文往往流于表浅[9]。

为了发挥推论总体的效果,问卷应采取概率抽样(如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的方式,但从内容分析结果看,2个学科的论文在抽样方法上普遍未做详细交待。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无1篇采取概率抽样方法;而社会学论文中有 50篇采用此方法(P<0.01)。以非概率抽样方式(如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等)进行问卷调查将使定量资料的推论价值大打折扣,许多统计检验方法也就丧失了用武之地。一些论文声称自己是“随机”发放问卷,但实际上不过是“随遇”甚至是“随意”发放。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多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未详细交待问卷发放、回收的细节,如邮寄发放或当面发放,研究者执行调查还是访问员调查。从我们的实际经验看,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极少有人进行入户调查,委托他人(主要是未经过专门培训的熟人)发放问卷的情况极为普遍,这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失控和失实。

在问卷有效回收率的计算上出现了2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种用有效问卷占发放总问卷的百分比作为有效回收率;另一种则用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百分比作为有效回收率。2种做法的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有效回收率计算方法的比较 篇Table 2 Comparison of Calculation Method for Recovery Rate

我们认为有效回收率是一个反映抽样方案执行程度的指标,所以它的计算理应综合预期样本数(发放总问卷)和有效问卷数2方面的信息;而第2种计算方法忽略了预期样本数,因而是不妥当的。设想如下的极端情况:总共发放问卷1 000份,只回收了100份,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则有效回收率按第2种计算方法为100%。若只看这一结果会误认为调查非常成功,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失败的调查。从2个学科的比较情况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中有更多的论文采用了第2种计算方法。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在运用问卷调查时另一个“个性化”的习惯是对问卷进行如同心理学量表一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问卷的信度一般包括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2种,尤其重测信度较为常用。问卷效度包括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三者都较为常用。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进行了问卷重测信度检验的有126篇,进行了结构效度检验的有127篇;而相比之下,在社会学论文中进行问卷重测信度检验的只有21篇,进行结构效度检验的只有18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热情”远大于社会学论文,然而在检验方法上出现了很多纰漏。

多数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并表述如下:随机抽取30名调查对象进行了第2次问卷调查,然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2次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相关系数R=0.888 8,可见重测信度较高,能够满足研究需要……。

上述表述是难以操作的。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在统计学中R相关系数是指积距相关系数,而它要求参与计算的变量必须是定距以上测量等级,但社会调查问卷中的多数变量都是定类或定序的,有些甚至是字符串型的、开放式答案的,根本就无法直接参与复杂的统计计算。其次,当分析2个定类或定序变量间相关时一般不会使用积距相关系数,2个定类变量的关联程度常用θ、Q、C、V、λ或者τ相关系数衡量;而2个定序变量的关联强度常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Gamma、肯氏τ系数或者d系数来衡量,不同测量等级的变量就需要计算不同的相关系数[11-12]。很显然,整份问卷不分变量测量等级只计算R相关系数的方法是欠妥的。再次,即便在忽略问卷题目测量等级差异的情况下,也无法直接得出一个唯一相关系数。因为通常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使用的问卷不会少于20道题目,又由于是重测,所以每一道题目都是在前后2次测量结果之间计算相关系数,这样有多少题目就会有多少相关系数(还不包括那些无法进行运算的题目)。许多硕士论文中只提供了唯一的未阐明计算方法的相关系数,这是有“无中生有”之嫌疑的(SPSS并非不能计算出整份问卷的唯一重测系数,但是需要复杂的操作设置,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无独有偶,在问卷结构效度检验上也出现了技术错误。结构效度又称构造效度、建构效度,这一词语由Cronbach和Meehl于1954年首创。所谓结构效度是指测验对于人的假设属性或理论概念测量到的程度。测评结构效度一般要经历如下步骤:1)对所欲测量的属性根据某种理论提出假定的结构;2)根据假定的结构拟定测量工具;3)寻求测量结果与其他评定之间的关系;4)根据测量结果验证假设结构中的各种因素是否成立;5)修改测量,重新实施有关步骤[13]。结构效度的评价依赖于测量结果,而非专家的意见,但是许多硕士学位论文在未进行调查的情况下借助专家意见检验结构效度,这是不恰当的。导致这一技术错误的原因是研究者混淆了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的概念。内容效度是指根据理论基础及实际经验对测试工具是否包括足够的项目而且有恰当的内容分配所作的判断。内容效度研究的目的是要评估测试是否充分代表了所要测试的内容范围,需要建立在大量文献查阅、工作经验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多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议[14]。从我们的内容分析结果看,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25篇采用专家判断对结构效度进行检验,这一数字远高于社会学论文(4篇)(P<0.01)。

在定量资料的分析技术上也存在一定不足。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70篇“声称”使用了“数理统计法”,但是多数论文只进行了简单的单变量描述统计,有一定双变量或多变量分析的只有52篇;在社会学论文中,有一定双变量或多变量分析的有49篇,使用更复杂统计方法的有56篇。相比之下,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在数理统计技术运用上显得过于“简单”。

2.6 研究资料比较 研究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了论文的质量。从参考文献数量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并不比社会学论文逊色(前者平均为56.32条,后者平均为55.35条)。从正文中对前人著作的引证资料、史料、现存统计资料等来看,前者在文献资料上显得有些“单薄”: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具有丰富的前人著作引证资料的只有59篇,而社会学论文是233篇;具有丰富史料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只有6篇,而社会学论文是69篇;有225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几乎没有使用现存统计资料,而社会学论文是135篇。

在调查资料方面,尽管有212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声称”使用了访谈法,这一数字多于社会学论文的194篇,并且前者还有95篇附上了访谈提纲(与社会学论文不相上下),但是正文中访谈内容丰富的只有33篇,有许多论文几乎没有任何访谈资料;而社会学论文中访谈内容丰富的有133篇。绝大多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290篇)几乎没有任何观察或田野研究资料,这一数字要高于社会学论文(115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只有在与问卷等有关的定量调查资料上优于社会学论文(前者定量调查资料丰富的为188篇、后者为130篇)。

研究资料的相对贫乏毫无疑问会架空研究构思,使各种五花八门的研究方法变得“有名无实”。某些论文作者“声称”使用了某种研究方法却不能提供与之匹配的研究资料,这是一种比不懂该研究方法还要严重的问题。

2.7 格式和语言比较 与方法、资料和技术上的逊色形成对照的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格式和语言上存在微弱优势(当然是就本研究抽取的论文而言),在标题、编辑排版、参考文献标注和语言上,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均较社会学有略低的差错率(表3、表4)。

表3 格式问题比较 篇Table 3 Com parison of Form at Problem s

表4 语言问题比较 篇Table 4 Comparison of Language Errors

如果将格式与结构等综合考量会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论文带有强烈的模仿自然科学的痕迹,比如用“1.1”“1.1.1”等计序,表格中的统计量多用英文符号表示。有时候这种格式上的要求达到刻板的地步,下面列举3例。

1)在数据呈现上对“三线表”的“热衷”,这不仅表现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在体育学术期刊里也较明显,不用三线表常常被视为不懂“科研常识”和“科研规范”;然而众所周知,许多社会科学名著并不使用三线表。

2)在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表述上严格约定成“研究对象与方法”,常常要求“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必须分别陈述,而另一些与此存在密切关系的内容如研究命题陈述、核心概念界定、概念操作化等,因为不宜放入“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框架之中而往往被忽视。不仅如此,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研究对象”的表述上还出现了严重的误解,比如一篇以某地区社区体育为主题的论文可能声称“以某某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为研究对象”,这显然混淆了“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或“研究内容”的关系。我们认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概念,但可以肯定地说它并不等同于“研究主题”或“研究内容”,而更贴近于“研究方法所指向的对象”,在人文社会学科中主要是指被研究的人。

3)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叙事方式上几乎全是“客位”立场的,写作者使用“笔者”自称,“我”作为一种基本的“身体在场”被严格地屏蔽掉了,写作者以超然、客观的姿态出现,研究对象变成了纯粹的对象化存在物。论文的叙事方式与研究套路(定量研究、质性研究)存在密切关联,定量研究套路一般采取客位立场,而质性研究套路常采取主位立场。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定量研究套路受到推崇而质性研究套路尚未受到重视,因此,硕士学位论文在叙事方式乃至写作风格上的统一、单调也就在所难免。

2.8 主要变量跨年份比较 我们选定上述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各主要变量进行了跨年份(2009、2010、2011年)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变量均未呈现显著性变化,这表明上文发现的各种问题和特征具有相当强烈的稳定性(表5)。另外,我们将来自“211”工程大学的社会学论文与来自体育院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进行比较发现,有些变量间的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表明论文质量与培养单位的学术实力有关。

表5 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部分变量的跨年份比较Table 5 Cross Year Comparison of Some Variables in Dissertations for Master’s Degree on Sports Humanity&Social Science

3 结论

1)在篇幅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少于社会学论文;2)在研究类型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几乎全部是应用对策研究,比例远高于社会学论文;3)在论文结构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较多地采用了常规结构;4)在研究方法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运用频率较高的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社会学论文则是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后者较前者更多地进行了“质性”研究;5)在研究技术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出现了较高比例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构效度检验等方面的技术错误,在统计分析方法上也较为简单;6)在研究资料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中的前人著作引证资料、史料、现存统计资料、访谈资料和观察资料等均不如社会学论文丰富;7)在语言和格式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较社会学论文有着略低的差错率。按年份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由于能力的局限,我们在论文编码和资料分析上难免存在偏差,对某些问题的判断也必定有值得商榷之处,这将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鉴于这些问题是从较大的样本中归纳出来的,有理由相信它们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不但较普遍,甚至还可能被视为“良好研究”的“样板”。这就涉及一个学科的研究范式问题。大量名目繁多的“研究方法”、漏洞百出的研究技术和相对贫乏的研究资料,说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还未发育成熟。范式是社会理论和经验研究的一个概括的组织框架,它包括基本假设、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好的研究实践和理论的模型,以及发现问题的答案的方法[15]。

一个学科研究范式成熟的标志是出现一批足以奉为经典的研究,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中如此高的差错率来看,成熟的范式目前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研究范式的不成熟又与整体学术积累密切相关,除了方法论和反思性研究的薄弱之外,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外学科缺乏交流互动也是重要的原因。只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研究的质量[16],还必须学习科学研究的精神,确立作为学者的人文关怀、使命认同和伦理风范,而这正是当前需要强化的。最后要声明的是:尽管本文得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很多指标上不如社会学论文的结论,但并不等于否定前者,更没有贬抑广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工作者研究生培养成效的用意。在我们看来:中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具有积极进取、简约务实和灵活包容的优势,而且与社会学等相比,没有“言必称希腊”式的畸形的西方话语崇拜情结;只要能确立文化自觉意识,解决范式不成熟的问题指日可待,只要保持不断自我突破,必定有大放异彩的一天。

[1] 林向阳.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20年来的演进[J].体育学刊,2005,12(2):137-139

[2] 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3-22

[3] 方千华,黄汉升.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2):127-130

[4] 胡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改革开放后20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概貌与特征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38-39

[5] 刘显,张志勇.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问题与反思:理论基础探微[J].体育科学,2012,32(8):81-90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2004-08-28

[7]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2

[8]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5

[9] 王欣欣.华中地区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与分析:以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论文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2:48

[10] 胡丹丹.对2000—2009年我国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与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35

[11] 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8-325

[12] 杜智敏.抽样调查与SPSS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502-580

[13] 王孝玲.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1-82

[14] 解亚宁.心理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1

[15] 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98

[16] 黄聚云.近30年我国体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与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18-24

A Com parative Study of Dissertations for M aster’s Degree on Sociology and Sport Humanity&Social Science—Also a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Paradigm of Sport Humanity&Social Science

∥HUANG Juyun,LIYing,ZHA Anni

The study used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to compare 600 dissertations for Master’s Degree on sport humanity &social science and sociology.The results find that the dissertation length of the former is shorter than thatof the latter.In addition,there is a higher percentage of application-centered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sport humanity&social science.Thirdly,regular dissertation structure is more popular in the discipline of sport humanity&social science.And it focuses more on quality analysis.In the meanwhile more technical mistakes and simpler statisticmethod are found in the former than in the latter.Besides,literaturematerial and survey data in the former is not as rich as those in the latter whereas less language errors and format problems are found in the former.And the cross year analysisshows that the problems above are relatively stable.

sport humanity&social science;sociology;dissertation formaster’s degree;paradigm;comparative study

G80- 05

A

1000 -5498(2013)06 -0007 -07

2013 -06 -30;

2013 -08 -26

上海体育学院优质课程建设资助项目(yjscx201123)

黄聚云(1975 -),男,河北任县人,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Tel:(021)51253224,E- mail:knighthuangbrave @hotmail.com

猜你喜欢

硕士学位社会学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我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在美国对于就业来说最好和最差的硕士学位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