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2013-06-04谭虹钰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10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谭虹钰

【摘 要】目前,高职教育领域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正在逐步深化,但经济产业发展的视角,结合行业企业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确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充实、健全与完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建立健全系统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1.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目标决定行动。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如何根据经济发展确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有要解决的问题。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同时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在解决人才培养质量基础上对培养目标进行具体化,其内涵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有自身内在的本质特性和要求,与之相对应,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包括基于认知规律特点的基础知识体系、基于岗位标准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体系等三个子系统,其整体规格体系体现出“高”与“职”的两大属性结合与统一。

1.2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组织结构搭建的支撑结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而系统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有机的关联,构成支撑框架下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这里所说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就是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实现职业素质成系统、基础知识成系统、动手能力成系统,教学管理成平台,形成“三系统一平台”的课程体系。

1.3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

其主要内涵是最大程度地确保学生“学中做”和“做中学”:一是“学中做”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技能要求,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其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二是“做中学”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

1.4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整体结构上专兼结合。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以及外部环境实际,兼职教师在整体“教师”结构队伍中比例应逐步达到1:1。为此,要逐步压缩理论课程,增加其实训课程;要逐步扩大兼职教师在授课中比例,充分发挥其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使其逐步在整体队伍中所占比例达到50%。二是个体上具备“双师”能力。即引进有企业经历专职教师、培养强化本校已有专业教师、提高现有教师对外技术服务能力是目前“双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1.5推进内涵式生产性实训

生产性实训就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逐步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通过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以实现经济效益来补充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所需,并在生产中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尽而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种实训方式。生产性实训不仅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于购置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以此改变消耗性实习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性实训。

1.6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评价为切入点,从高技能人才质量标准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同时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应包括政府的定期评价与专项评价、社会专业测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最终形成包括院校、企业、政府、学生、社会中介等评价主体,以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2.建立健全系统化课程体系

2.1在课程的目标指向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

无论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能力训练或能力本位作为导向,还是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亦或是以项目运行为载体,其中心点都在于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突出实践、突出能力、突出应用。

2.2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

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应强调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准备,为训练职业能力作准备,明确围绕职业岗位工作实践进行课程和组织实施的思路。

2.3课程体系构建应以某个工作岗位为出发点,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将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转型作为考虑因素

就岗位内涵而言,由于技术快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同时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常使个人的职业经常变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就业、生存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课程体系的构建初始“源素”也毕竟更为具体和微观,以工作岗位作为起始点较为可行。

2.4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综合和创新能力

在系统化课题体系中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满足、符合社会对其基本的要求及趋势:一是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二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三是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

2.5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

一是优化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应尽量与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学生个体知识结构的缺失或不完整。二是定向选择。课程内容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三是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后,应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些由知识和技能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四是合理排序。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保证其自身体系和逻辑关系完整的前提下,使知识与技能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合势,发挥合力。

2.6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特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是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捷径”,既能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又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科]

【参考文献】

[1]赵居礼,曹喜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2]田锋社.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09,(1).

[3]邓志辉,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