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研究

2013-06-01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修学高句丽世界遗产

朱 尖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通化134002)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研究

朱 尖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通化134002)

文章首先介绍了修学旅游的概念,分析了文化遗产与修学旅游的耦合关系,并指出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的有利条件,其次分析了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实现路径,最后指出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的积极意义。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修学旅游;耦合关系;有利条件;实现路径;积极意义

一、文化遗产与修学旅游

1.修学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修学旅游现象在我国很早就已经出现,历史上“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很经典的写照。[1]现代意义上的修学旅游(修学旅行)起源于日本,流行于发达国家,主要是指学校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从而提高自我。丁敏、杨飒指出修学旅游是指以青少年学生为市场主体,以增进技艺,增长知识,为旅游目的的一种主题旅游。[2]文红、孙玉琴则指出修学旅游是以一个专题为目标,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等其他人员为补充,以增进技艺,增长知识为目的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3]陈非强调了修学旅游不能忽略非学生群体,这将会在理论上排斥更大的顾客和市场。[1]后来陈非又把修学旅游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指出狭义的修学旅游是指在校学生课余课外的修学旅游活动;广义的修学旅游指所有以修学为主题或目的,以旅游为手段或形式的出游活动。[4]根据以上修学旅游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修学旅游概念的外延在不断地扩大,但是修学旅游的特征是一致的,即出游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

2.文化遗产与修学旅游的耦合关系

耦合一词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例如两个单摆之间连一根弹簧,它们的震动就彼此起伏,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单摆耦合。[5]就文化遗产与修学旅游而言,一方面从修学旅游的客体看,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多数学者基本是从修学旅游主体和特征方面去界定其概念,却忽略了修学旅游的客体。什么样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修学旅游者的需求,符合修学旅游的特征,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无法科学的界定修学旅游。笔者认为修学旅游资源应该比普通旅游资源更具吸引力,即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能对旅游者产生极强“好奇心”,渴望去学习、了解和感知。另外修学旅游资源应该能比普通旅游资源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以说文化遗产是极具代表意义的修学旅游资源,首先,文化遗产是具有垄断意义的文化资源;其次,对旅游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再次,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能够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基于此笔者对基于文化遗产的修学旅游进行了界定(见图1)。另一方面,修学旅游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首先,发展文化遗产修学旅游能够提高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弘扬传承文化并更好的保护世界遗产;其次,发展文化遗产修学旅游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再次,发展文化遗产修学旅游能够促进素质教育和高校科研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提高普通国民素质。概言之,文化遗产要保护、传承,就需要合理的展示和利用(修学旅游),从而为其筹措资金,同时弘扬文化内涵;修学旅游的发展也需要具有高质量和富有内涵的旅游资源(文化遗产)。这样二者就形成了相互耦合协调的促进机制。

图1 基于文化遗产的修学旅游界定图

二、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的有利条件

1.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我国高句丽世界遗产项目的全称是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王城三座、王陵十四处、贵族墓葬二十六座(见表1)。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的桓仁县境内。

表1 中国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构成

另外,在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城址和墓葬中,有的规模也很大,特点明鲜,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亚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遗迹。比如:桓仁的将军墓,集安的麻线一号墓、三室墓、长川三号墓、望江楼一号墓、蒿子沟一号墓等。这些已列入和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文物遗迹都是古代高句丽人和东北亚地区各民族辛勤劳动的产物,是珍贵的历史与文化的见证。[6]这些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

2.客源市场特点鲜明并不断壮大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客源市场特点明显:第一,市场主体以学生为主,但非学生市场不断壮大;第二,海外旅游市场高度集中在东北亚地区,以韩国、朝鲜、日本为主;第三,从地域上看,以东北三省游客人数最多,尤其是吉林省通化市。随着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已经是家长、学生本身和社会现实共同的需要。另外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和师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需要实践考察;教师、科研人员在教学、科研的同时也需要实地考察。加之,终身学习理念的兴起,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升高。尤其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高品味游客的到来,高句丽修学旅游市场前景一片大好。通过对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客源市场特点的分析,笔者对其客源市场进行了简单定位(见表2)。

表2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修学旅游市场定位情况

3.地方政策优势突出

自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集安市为发展旅游业先后制定和出台了《集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集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2002年又确定了“生态立市、文化兴市”的经济发展战略。2004年7月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发展旅游业的优惠政策更是越来越多。如,2007年集安出台政策5年建成旅游强市,政策指出从2007年起,每年设立1000万元以上的旅游业发展基金,列入财政预算;还对涉及旅游固定资产建设、旅游招徕、对业绩突出的旅游服务企业实施奖励等[7];为强化行业管理,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强力推进集安旅游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集安市旅游局向社会发表公开承诺书[8];为了配合“中国旅游日”和更好的宣传集安旅游、培养市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带动旅游业发展,集安市政府决定从首个“中国旅游日”,即2011年5月19日起,在今后每年的5月19日,集安市的四家主要景区(点)包括:高句丽文物古迹景区(不含五盔坟)、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云峰湖景区、琉璃洞景区全部景点将面向集安市民免费开放[9]。这些优惠政策为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三、修学旅游实现路径分析

1.完善遗产旅游解说,努力建立遗产地环境解说系统

发展修学旅游,首先就需要遗产地完善旅游解说系统。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导游素质的提高,做到讲解的详细透彻与科学严谨。不仅要做好游客解说服务,还要努力做到让游客去真正的懂得、理解遗产的内涵、价值,与游客产生共鸣,从而实现一定的教育意义。另外还要建立多角度、全面立体的解说体系,完善解说方式。在以导游解说为主的同时,加强各种媒介的参与。其次要不断的更新解说内容,要密切了解对本地遗产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将世界遗产的各方面最新信息真实、及时的反馈给游客。

传统意义上的导游主要是指组织、安排旅游者出行并在游览过程中为游客进行讲解和指引,使旅游者更好的观赏和理解眼前的景观。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放松身心,也要求能够学到知识、丰富精神生活。修学旅游由于其旅游主体的特殊性更是需要学到知识,得到详实准确资料。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导游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修学旅游者的需要。特别是世界遗产所具有的科学性、历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等内涵,以及世界遗产内部各处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使得对景点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对景观现象进行描述性质的导游形式已不符合现实的需要。环境解说系统的建立势在必行,即一种以通过展示或提供解说主题,建立游客与遗产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令游客融入自然与历史,同时促进游客对遗产管理工作和条例的理解与支持(Rennie,1980),达到教育游客产生保护动机和良好行为的系统。[10]

2.提高认识,规范修学旅游发展

修学旅游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初级阶段。不管是产品开发,还是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经营都处于初步水平。关于修学旅游的学术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表层,尤其缺乏理论支撑,无法为开展修学旅游给于借鉴。因而应提高认识,规范修学旅游的发展。

首先,应开发更深层次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容,深入挖掘世界遗产的价值。从发展修学旅游能动性的角度看,修学旅游能够更好的整合旅游资源状况,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换句话说,只有以具有多样的旅游形式、丰富的旅游内容为前提,才能使得修学旅游发展起来。作为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不能就单一的文物古迹的游览,而是要开发更为丰富的修学旅游产品。比如,把古老的历史遗迹、优美的山水特色与遗产地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相结合,在文物遗迹旅游的同时,也发扬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以及饮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要尽可能地表现出高句丽的风俗风情和文化习惯;开发一些仿高句丽度假村,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另外针对一些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旅游者,应安排一些交流会、讲座等活动,增加交流机会,相互借鉴学习等等。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实现修学的目的。其次,加强对旅游主体的引导和监管。由于修学旅游主体市场的特殊性,不管是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乃至旅游产品广告的宣传,都应给以引导和监管,确保以学生为主体的旅游者权益得到保护。所以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应不断的完善旅游法律法规,规范修学旅游的发展。

3.政府应给予市场主体更多的政策优惠

修学旅游要想大力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有助于推动修学旅游市场的发展。如:在交通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大的优惠,不要把半票的优惠仅仅局限于家和学校之间;住宿、餐饮、遗产地门票等应对持学生证的学生给予优惠,损失由政府补贴;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丹麦哥本哈根的国际学生旅游联合会每年会出售给青少年学生旅游优惠卡,持卡的学生享有游览、机票、住宿、餐饮等方面的优惠;在极不发达的朝鲜,在对开发学生旅游市场的旅行社,都给于线路设计、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这些都值得去学习借鉴。政府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模式,设立学生旅游的专项资金,鼓励旅游企业开拓学生旅游市场。[11]

4.加强各方合作

(1)加强校企合作。学校是联系学生和企业的纽带,通过学校的帮助,企业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出更受学生欢迎的产品。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学校向学生宣传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有效开发学生修学旅游市场。[12]在学校的帮助下,旅游企业才能够开发适合当代学生的旅游产品。另外政府在修学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加强与高校合作或者邀请高校师生参加政府举办的讲座、活动。旅游局或者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座谈会,邀请学生或者当地民众参与,介绍本地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一些经济实惠的旅游线路并向广大学生征求建议。也可以由政府牵头、学校出面、企业搭台的形式共同促进修学旅游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开拓大学生的就业市场。[13]

(2)加强省际合作。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所在地位于辽宁省的桓仁县和吉林省的集安市,地跨两省,所以要加强省际合作。两省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突破行政区划,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互用、信息互传、客源互送、产品互补对发展修学旅游显得尤为必要。辽、吉两省旅游地地域相邻、交通便利、自然条件相似,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互补性,构成了高句丽文化发展的完整画卷。此外,区域内人民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也有共同的合作愿望,省际合作潜力巨大。[14]

四、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的积极意义

1.提高对高句丽历史文化的认识,更好的保护世界遗产

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详细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以及现状,从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是修学旅游主体的要求,也是修学旅游的最主要的特点。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开展修学旅游能够使得旅游者更为深刻的了解高句丽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此外,开展修学旅游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强调修学旅游是保护遗产的重要方式。[12]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有历史、考古、美学、科技以及旅游经济等价值。这些都是在旅游过程中应当留心学习的东西,也是应该去保护的地方。通过发展修学旅游告知旅游者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尤其让青少年深刻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用旅游的方式去激发旅游者的保护意识。

2.能够更好的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整合旅游资源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的主要集中地集安市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边境旅游、民族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也是这一地区旅游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修学旅游能够有效带动其他旅游形式的开展,旅游目的地的有关部门应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去设计出更为多功能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另外通过发展修学旅游还能够使得一些冷的(未被很好的开发利用或者旅游设施闲置严重甚至荒废的)旅游资源得到盘活。并借助高句丽旅游文化节的举办为契机,努力实现从简单的文物旅游向文化旅游的转变,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延长产业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句丽旅游文化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

3.促进素质教育和高校科研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提高普通国民素质

高校科研教师通过对高句丽历史遗迹实地考察能够掌握更多的一手材料,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各种企事业单位不断的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兴起,以获得知识、扩大眼界、提高修养、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普通民众旅游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流行。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目的地发展修学旅游,通过详细的讲解,提供更丰富的旅游内容,让游客不但能放松身心,更能学到知识,提高认识。这不仅能提高游客素质,从而强化其责任感,从另一个角度也能起到保护遗产的作用。因为理解了就不会蓄意破坏,因为一个真正领悟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其自身的一部分。[15]

4.促进东北亚(中、朝、韩、日)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相互了解和友谊

东北亚多国间的文化都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包容性。东北亚地区各国地缘相近,文脉相通,拥有较多的共同历史和文化记忆,中、朝、韩、日等国家有着极为相似的文化渊源,都受儒教文化和汉文化影响巨大,尤其各国的传统文化甚至节日安排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加之高句丽民族的发展演进以及其历史渊源与韩国和朝鲜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越来越多的朝鲜、韩国以及日本的游客和学者构成了高句丽修学旅游海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表明,在高句丽世界遗产的海外客源市场中韩国游客约占90%,其次是日本和朝鲜游客,所占比例将近10%,二者相加几乎占据全部的海外市场。大量的韩、日、朝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会议研讨、商务洽谈,这对东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政府合作乃至地区局势稳定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1]陈非.修学旅游初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4):88-91.

[2]丁敏,杨飒.论我国修学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0(17):118-120.

[3]文红,孙玉琴.对开发修学旅游市场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5(1):50-54.

[4]陈非.产业发展与理论缺失:修学旅游价值形态研究[J].理论月刊,2010(8):177-179.

[5]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1-10.

[6]耿铁华.高句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3):1-5.

[7]王娜.集安出台政策5年建成旅游强市[N].中国旅游报, 2007-03-30.

[8]集安市旅游局社会公开承诺书[EB/OL].(2010-09-21)[2012-11-25].http://www.jilinja.gov.cn/read.asp?xwid=35472

[9]安哲.我市出台新惠民旅游政策迎接首个“中国旅游日”[EB/OL].(2011-05-02)[2012-11-25].http://www.jilinja.gov.cn/read.asp?xwid=29783

[10]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11]陈凯宏.辽宁省的修学旅游开发[J].辽宁经济,2006(5):48-49.

[12]邓明艳,汪明林.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6):120-123.

[13]郭靖.基于修学旅游在国内大学生中实现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商界,2009(8):157-158.

[14]王春艳.区域旅游开发的省际合作问题研究[J].吉林省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55-58.

[15](英)戴伦·J.蒂莫西,(英)斯蒂芬·W.博伊德.遗产旅游[M].程尽能,主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徐星华)

Development of Study Tour Based on Gaogouli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ZHU Jian
(Gaogouli and Northeast Minority Research Center,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The paper studies the feasibility of Gaogouli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ing study tour: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study tour,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and study tour,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of Gaogouli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ing study tour;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Gaogouli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ing study tour;Finally,it points out that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Gaogouli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ing study tour.

Gaogouli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tudy tour;coupling relationship;favorable condition;realization path;positive significance

K928.9

A

1008—7974(2013)04—0035—05

猜你喜欢

修学高句丽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修学之旅愈行愈热(下)
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