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转作风背后的真问题

2013-06-01刘凯玲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怪现象公仆作风

刘凯玲:中央出台了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民众对公务员转变作风充满期待。然而在基层,公务员上班时间照样喝酒斗地主、面对新入职下属的好心规劝根本不以为然,还说“你该怎么着还怎么着”。领导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待中央要求阳奉阴违,玩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把戏。转作风到基层成了“假摔”,不仅“初出茅庐”的新公务员吐槽,纳税人也有话要说。

工作尽职尽责,本是一个普通公民的义务,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这是公务员起码的道德底线与分内职责,也是劳动纪律的要求。如果一个商人做生意三心二意,耽误的是自己的生意和信誉。政府工作人员把公务晾在一边,上班时间安心喝酒斗地主,领导却麻木不仁、纵容有加,不仅把政府形象抛到了九霄云外,更是伤害了纳税人的感情。纳税人的钱凭什么供养上班喝酒斗地主的伪公仆?

党纪国法对公务员作风有明确的要求,民众对不良作风早有微词。为何这种不干正事的惰政现象一直存在?一些公仆为何把树立公仆形象当作耳边风,不怕民众戳脊梁骨?笔者认为,上班喝酒斗地主怪现象大行其道的原因主要在于,作风涣散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毛病,在某些部门已经成了“潜规则”。“上梁不正下梁歪”,有的领导自己作风松松垮垮,又怎能要求下属严于律己?而且有的单位对机关作风没有建立问责机制,或者说问责制度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有的单位和部门缺乏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有的公务员铁饭碗、保险箱的心理在作怪,缺乏事业危机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从这个角度讲,局长对科长上班喝酒斗地主视而不见,并不难理解。

这种伤害民众感情、损害政府形象的麻将作风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其实,《公务员法》对此早有规定,“八项规定”再次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照法律和制度,只要认真执行,克服这种怪现象并非难事。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简臃肿的机构,改变人浮于事的工作局面;如何让正确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如何让法律、制度硬起来。如果人浮于事局面改变,领导做出了表率,问责动了真格,扒掉上班喝酒斗地主公务员的官帽与饭碗,以后谁还敢醉醺醺上班?问题是,新公务员所在的机关不愿这样做,好多地方好多部门也不愿这样做。因为领导底气不足,因为官场官官相护,因为民众除了发牢骚以外,对这些官老爷根本没有监督权、评价权。你这里义愤填膺,他那边阳奉阴违,忽悠上级领导,平民百姓又能如何?如果这种惰政作风不能根本改变,就是今天热血沸腾的新公务员也难免耳濡目染,慢慢被坏作风“同化”。

面对虚假转变作风的怪现象,我们指望醉醺醺的公仆们自己清醒过来,指望“八项规定”让公仆们养成权力谦卑习惯,切实转变作风并不现实。在这方面,公共行政管理专家丁煌的建议值得听取:“改变单纯向上负责的行政工作模式,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估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对政府而言,不只由上级政府评价,主要应由服务对象、社会机构等多方参与评价,而且评价的结果公开化,评价结果作为问责的依据。如果公务员面向基层民众述职,民众对公务员拥有监督权、评价权,且评价意见影响到公务员绩效考核与进退去留。”倘如此,上班时间高调喝酒、斗地主的公仆们定会有所顾忌。

猜你喜欢

怪现象公仆作风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只见公仆不见官”
一句话
身边“怪现象”的经济学解读
漫谈校本教研“怪现象”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春秋时代的“国家公仆”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
甘当人民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