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36例分析)

2013-05-30时文晓

当代医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肠腔肠管肠梗阻

时文晓

术后早期(4 周内)炎性肠梗阻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约占术后肠梗阻的 20%[1],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包括广泛分离肠管粘连、长时间的肠管暴露以及其他由于手术操作造成的肠管(壁)损伤,以及腹腔内炎症,如腹腔内积血、积液或其他能够导致腹腔内无菌性炎症物质的残留等[2]。为更好地对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探讨了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手段,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 2005年1月-2012年12月东莞市麻涌医院收治的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 36 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后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资料完整可靠。

36 例患者中,男性 15 例,女性 21 例,年龄最大为 70 岁,最小为 31 岁,平均年龄为(51.52±7.87)岁。患者手术类型包括:胃肠道手术 11 例,妇科手术 9 例,肝胆手术 10 例,其他手术 6 例。患者肠梗阻出现的时间为:手术后 1 周内 6 例,手术后 1~2 周内 21 例,手术后 2 周后 9 例。其中 31 例患者进行了首次腹部手术,5 例患者进行了两次或两次以上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为 1~8 h之间,平均为(3.96±1.05)h。

1.2 方法 36 例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为主。患者禁食且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给予全胃肠营养方法,按照 84~105 kJ/kg每日进行静脉滴注,其中包括葡萄糖每日2~4 g/kg,脂肪每日1~1.5 g/kg,氨基酸每日0.6~1.5 g/kg,氮量每日0.1~0.25 g/kg,并补充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在纠正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进行肠道休息。

同时为患者给予生长抑素,每日6 mg,持续 24 h静脉输注,以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使用 3 d。为患者给予广谱抗生素及奥硝唑等预防感染。

在肠功能开始恢复后,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 500 mL,分次口服。腹部理疗每日2 次,每次 20 min。有营养不良的患者要静脉输注血浆白蛋白,并使用温盐水洗胃和灌肠,刺激胃肠道蠕动,以保护胃粘膜,并清除肠腔内蓄积的粪便。

1.3 观察指标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密切地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一旦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要立即转为手术治疗。记录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并进行腹部X片检查。

治疗有效为:患者经过治疗后腹痛消失,其肛门恢复排气和排便,肠鸣音恢复正常且正常饮食后无肠梗阻症状,停止使用生长抑素后无症状反弹,腹部X线检查无异常情况,胃肠减压每日引流量在 400 mL以下,无胆汁[3]。

2 结果

36 例患者经过治疗,患者的腹痛和腹胀均有明显缓解,胃肠减压量为(216.52±144.52)mL/d。患者腹部平片显示肠管及其明显减少或消失,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见表1。

表1 36 例患者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临床处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其主要发生在腹部手术后的早期,患者由于有手术的创伤和腹腔内的炎症,或患者有腹腔内炎症等,导致肠壁的水肿和渗出,进而形成一个机械性、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4]。而本病与腹腔内广泛炎症、肠粘连为病理特点,多不会发生狭窄。此外,激素、神经递质的释放、麻醉和止痛药物的作用等也会导致炎性肠梗阻。

医生对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断要注意排除以下疾病:肠麻痹、肠扭转、内疝、肠套叠、吻合口狭窄等[5]。

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和纠正内稳态。禁食水和胃肠减压可以有效地降低肠腔内的压力,并减轻患者的腹胀情况,减少肠腔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等情况,促进肠道壁的血液循环改善,并加速炎症吸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而全肠外营养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肠道壁的水肿早期消退,以抑制消化液的分泌。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初期,患者的消化液分泌量可以很大,大量消化液积聚于肠腔内,不但加剧了肠壁的水肿和肠腔扩张,加重水电解质紊乱,也使肠功能的恢复受到影响。此时应给予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量。生长抑素的使用还可以有效地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并促进机体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使肠管血液巡回早期恢复,促进炎症消退,并缓解患者的腹胀和腹痛。

营养不良时的低蛋白血症导致肠壁水肿,影响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增加体液从消化道的丢失,甚至造成肠腔狭窄或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程一般较长,平均约 1 个月,应积极进行正规的全肠外营养支持。输注血浆白蛋白,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促进肠道炎症和水肿的消退,温盐水洗胃和灌肠,以刺激胃肠道蠕动,保护胃粘膜,清除肠腔内积存的粪便。对腹部体征已明显缓解但动力较差的病人应用新斯的明促进肠蠕动;在胃肠道恢复通畅后给予普瑞博思帮助胃肠道排空,并维持至能够正常进食。此外,还要为患者给予抗生素的使用,以避免细菌通过肠道壁导致的腹腔感染[6]。

从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36 例患者经过治疗,患者的腹痛和腹胀均有明显缓解,胃肠减压量为(216.52±144.52)mL/d。患者腹部平片显示肠管及其明显减少或消失,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说明使用保守治疗对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要采用临床综合治疗,以缩短患者的病程,减轻痛苦,促进其早期康复。

[1]董泾青,陈波,雷尚通,等.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静脉营养对小儿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J].广东医学,2011,32(17):2322-2323.

[2]谭正敏,张成妹.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47 例诊治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4):79-80.

[3]李忠礼,罗绍泽.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46-1747.

[4]高峰,刘海龙,陈亚军,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68 例诊治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787-1788.

[5]孙威,王强,娄礼广,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38 例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7):69-70.

[6]牟永山,周成文,赵董,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附 22 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5):553-555.

猜你喜欢

肠腔肠管肠梗阻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影像学在克罗恩病并发肠腔狭窄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肠腔隔绝技术在肠空气瘘的应用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回盲口狭窄致犬肠梗阻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
改制加压输液器注水法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