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别致一点

2013-05-28金坤荣

实践新课程 2013年6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对联语文课堂

金坤荣

有人说,课堂是老师的脸面。那么,当课堂脸型长得已经不错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关注一些细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别致一点,让语文课堂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怎么忽略了作者简介?”

一位老师教学《囚绿记》。导入新课后,老师没有按常规安排“作者简介”这个环节。有听课老师不无遗憾地跟我说:“这堂课‘作者简介很有必要,它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很有帮助,忽略不得!”我也赞同地点点头。然而,课进行到最后,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囚绿”“放绿”的背后包含着怎样的文章主旨时,出示了作者简介。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很轻松地把握了深藏于文字背后的文章主旨: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品质来颂扬中华民族在苦难面前所表现的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真诚地祝愿沦陷区的人民早日获得自由和光明。我们不约而同地为老师精彩的课堂设计拍手叫好。

作者在什么时候“出场”?他一定要在课始吗?我们认为,不应该只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更不能为介绍作者而介绍作者,而是应该服从服务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情感的理解,相机呈现。“作者简介”环节是这样,其他环节呢?有些老师习惯于从头讲到尾,逐段设疑引导,讲授分析机械刻板,尽管讲得明白透彻,但学生好像恹恹欲睡,兴致不高,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刻,更难看到课堂上有激荡的探究浪潮。

因而,语文课堂上,教学环节要紧凑有序,要巧妙凝练,要根据当堂教学的目标任务、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景,有机布排,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有效教学过程,促进文本理解,激活学生思维。

二、“3、4、2、1”的疑问?

一位老师上《口技》的公开课。这是一篇传统文言文,字数较多,初二学生比较难理解。老师在让学生把握字音、疏通字词后,在黑板上书写了几个数字:“3、4、2、1”。学生瞪大眼睛,眼神里发出了疑问:为什么要写这几个数字?和课文有关系吗?我们注视着、倾听着。老师说:“课文的内容就是3、4、2、1——即3个场景、4处反应、2次道具、1个文眼。下面我们来研究这几个数字。” 于是,学生开始饶有趣味地钻研文本中的数字。课堂上,数字使得重点内容突出,课文的场景片段突出,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文中烘托口技之“善”的内容及特点。

这堂课上,内容突出,数字奇特,把内容和数字巧妙结合,帮助学生总领活悟文本。事实上,一堂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设计是关键。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做到一“问”立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给我的孩子们》一文时,提出了三个问题:给孩子们的什么?给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要给孩子们?这三个问题立足文本总领文本,从文本中概括出来,又能引导学生通读文本透视文本。老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思考,使学生理解了孩子率真自然的特征,体验了作者的情感,这样也就更好地解读了文本的构思和主旨。

因而,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好提纲挈领、透视文本的问题,要设计牵一“问”而动全文、设一“问”而连全课的问题,要设计灵活的巧妙的新颖的文本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积极思维,达成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三、“她讲故事,她上课,有点滋味”

一位语文女老师,身材较小,比有些初一学生还矮半头,说话轻声柔气的,这样的老师能管理好五十号学生吗?能使语文课堂精彩有魅力吗?我不免有些担心。但她在课堂上却是另一番模样。只见她神采飞扬,声音响亮,语调抑扬顿挫,还时不时有一种威严的味道。课堂讲故事时,她放下手里的课本,模仿人物语言,做着表情手势,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解,一下子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课后,在学生中了解一下,学生兴奋地议论着:“她讲故事,她上课,有点滋味。” 而另一位老师在上同样内容时也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但老师只讲梗概,而且照着手里讲义读一遍,学生趴在课桌上,精神萎靡。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教学中,教师满怀信心,精神焕发、富有激情,做到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足学习干劲。教师饱满的情绪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样是讲故事,教师投入进去,充满激情,学生就被深深感染了,而平淡无奇,随便马虎,学生就会恹恹欲睡。

因而,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努力挖掘课程资源中的情趣因素,或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或旁征博引的知识传授,或启人愤悱的教学情境等;要创造并投入生动的课堂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促使语文课堂演奏出激情洋溢、情趣横生的美妙音符。

四、“给课文内容配对联,新鲜有趣”

教学《醉翁亭记》,一位老师用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所犹未迈奚自称翁”为导语,让学生思考此联与作者与课文内容的联系(两联的末字综合在一起正好是作者别号“醉翁”),学生兴趣倍增,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对联概括课文,领会内容。于是,学生拟写出好多既概括又恰当的对联,如“蔚然深秀琅琊山;翼然凌空醉翁亭”,“滁人游醉翁宴;众宾欢太守醉”,“日出云归朝暮美,野芳佳木四季丽”,“觥筹交错众宾欢,苍颜白发太守醉”,“山肴野蔌泉香酒洌,游宴欢;觥筹交错臣民同乐,太守醉”……课末时,又让学生联系《岳阳楼记》,拟定这样一副对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以较好地领悟两位文学家的思想情操,深化课文的理解。

课堂上,老师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品味,培养他们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改变了单纯分析讲解的做法,而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拟写对联。应该说,这样的形式别出心裁。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练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适时恰当地运用或拟写对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更好地领会作品精髓。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有老师也让学生以对对联的形式来温习课文——十年思念,天涯咫尺,兄弟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学生既兴趣盎然,又切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材料,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考虑更多的应该是怎样“用教材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应针对教材特点,因地制宜,作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或拟对联或作改编或想象情节,等等,以促使学生钻进文本思考研讨,获得发展。

总之,别致的语文课堂,犹如一首优美小诗,让学生身临其境;犹如一幅精美图画,让学生陶醉其中。我们语文老师要在尊重语文教学特点、落实课堂教学规范的同时,独具慧眼,倾注真情;优化环节,创新设计;丰富修养,提升水平,努力使语文课堂成就别致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责编/张晓东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对联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巧出对联
贴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