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第一课时现象”说起

2013-05-28丁银山

实践新课程 2013年6期
关键词:每节课公开课常态

丁银山

笔者听了许多数学课,发现不论是评优课、观摩课、展示课还是校内公开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绝大多数老师都会执教某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有两条。其一是不受前面课时、单元的影响,可以举行全校或全县教学竞赛活动。其二是第一课时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说《圆的认识》这节课,有张齐华版、黄爱华版、华应龙版等,上课时只需按照他们的思路加以借鉴与整合就可以了,无需“痛苦地”磨课、制作课件。如果你想到期刊杂志或网上寻找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等),那么会发现这样的资料实在太少,特别优秀的教案、课件、视频更是凤毛麟角。平常上课时就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第一课时精彩纷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如果这节课是公开课,那么“小红花、掌声、你真棒”会一个接着一个,而到了第二课时,少了互动、少了气氛,甚至缺少了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二次开发”,最多用一用教学参考书中的配套光盘,平平淡淡地上完这节课。难道第二课时就不重要?非也!只要是老师就知道:常态课就像小溪流水,源远流长,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如何走出“第一课时”的怪圈,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呢?

一、 要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教学态度

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都上过公开课,在上公开课之前都要花几天的时间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但在上常态课时,你到底花多少时间来钻研教材、准备教具、制作课件呢?

其实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展示、上公开课、成名,而是让学生每天能轻轻松松、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要达到这个目的却并不容易,这需要老师克服各种困难,每天要挤出很多的时间,认真备好课,充分准备好上课的各种教具、学具。端正教学心态,让我们的教学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实实在在。

二、教研引领,让每节课都很精彩

每学期里,都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校级公开课、县级观摩课,等等。如果在每次教研活动中,把研究的主题向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等)倾斜,那么就会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每篇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自己的教法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建构完整的教学理念。比如我校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中,着重讨论下一周的课怎么上,集思广益,让智慧相互碰撞,然后确定一位老师主备,其他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与修改,加入自己的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这样,每节课都能上得扎实、高效。

三、加强检查,科学管理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领导应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教师平时上课的检查。看看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了,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有效,从而引导教师重视对每节课研究,提高每节课的实效性。学校可以不定期地进行推门听课,这有利于领导能真实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有利于领导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现状,从而想办法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质量。

最近,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名青年教师小吕,常常在省、市、县的课堂教学中获奖,被评为“县优秀教师”。这时,她认为只要上好公开课就能“名利双收”, 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她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展示课、竞赛课上,对于任教班级中的常态课显得较为懈怠。后来,在县、校教学工作抽查中多次发现其上课的质量与其称号不相符,最终被取消了“县优秀教师”的称号。

是啊,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精彩的“第一课时”。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编/齐鲁青

猜你喜欢

每节课公开课常态
我会跳绳
智珠二则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What To Do With Minutes To Go In Class(2)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北京 小学初中将打破每节课45分钟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