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15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3-05-22闫荟羽孙智辉王继萍张四喜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长春130021

中国药房 2013年14期
关键词:我院药品报告

闫荟羽,孙智辉,王继萍,张四喜(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长春 130021)

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制度的不断深入,我院ADR的监测工作正逐步得到完善和加强,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本文对我院2010-2011年收集的1557例ADR报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并评价ADR报告的质量,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ADR监测工作的质量。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0-2011年各科室上报的所有ADR数据。

1.2 方法

抽取2010-2011年上报的报告,分别记录患者性别与年龄、涉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指标,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1]。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1557例ADR报告中,男性776例,女性781例。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比例,约为1.01∶1。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其中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及10岁以下儿童的ADR病例构成比最高,分别达到30.31%和23.44%。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详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age and sex inADR cases

2.2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分布

根据《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的药品分类方法,将所收集的1557例ADR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共涉及药品14类,其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报告666例,占总例数的42.77%,位居首位;抗肿瘤药引发的ADR 441例,占总例数的28.32%,位居第2位,具体分布详见表2。

2.3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1557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引发ADR为1298例,占83.37%,是引发ADR概率最高的给药方式,详见表3。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1557例ADR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首位,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详见表4。

2.5 ADR的转归

ADR发生后,1557例报告中,302例经对症治疗治愈,占19.40%;1255例停药后自行好转,占80.60%;无死亡病例。

2.6 ADR的类型

1557例报告中,一般的ADR所占比例最多,为99.36%,ADR类型及构成比见表5。其中,新的ADR共有6例,详见表6;严重的ADR共有4例,详见表7。

3 讨论

3.1 关注重点人群的ADR监控

表2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Tab 2 Categories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ADR-inducing drugs

表3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Tab 3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inADR cases

表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4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由表1可见,1557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与文献报道相似[2]。分析年龄与ADR的关系,发现各年龄段发生ADR具有明显差异,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及10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因老年患者生理功能和代谢能力逐渐减弱,且常合并种慢性疾病,用药种类相对增多,使ADR更易发生[3]。因此应适当调整老年患者的药物剂量,并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

表5 ADR类型及构成比Tab 5 Types and constitution ratio ofADR cases

表6 引发新的ADR的药品及临床表现Tab 6 Drug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ewADR cases

表7 引发严重的ADR的药品及临床表现Tab 7 Drug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evereADR cases

3.2 合理应用抗感染药

报告中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发生率占总数的42.77%,位居首位。这与此类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其次,抗感染药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ADR发生的又一个原因[4]。结合卫生部“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精神,建议临床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3.3 规范用药途径

用药途径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由表3可见,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为83.37%,口服给药次之。静脉给药可使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起效快、作用显著,故临床使用较多。药物本身质量及给药速度快、药物纯度不高、药物配伍禁忌以及患者的过敏性体质等原因均可引发药物的ADR。因此,建议临床给药时,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的用药原则[5]。

3.4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分析

由表4可见,ADR可累及全身各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及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反应。皮肤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注射部位疼痛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皮肤的损害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的各种药疹,其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识别[6]。提示临床用药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还应严密监测对肝、肾功能等有损害的药物,以便及时发现隐匿的ADR。

3.5 ADR的转归

ADR转归,大部分为好转,一部分治愈,无导致死亡的病例,未导致不可挽回的严重结果。这表明ADR临床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如果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3.6 新的严重的ADR

由于上市前受试人数少、受试时间短、受试者入选条件局限,一些ADR难以及时发现[7]。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理想ADR报告监测系统中新的和严重的ADR应占报告数的20%。我院1557例报告中仅有6例新的及4例严重的ADR。因此,要对严重的ADR加以重视,预防和避免更多的患者发生新的或严重的ADR。

[1]蒋宇利.我院2003-2008年循环系统药物致21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10):918.

[2]邢玉柱,毕娟,陈汛,等.2008-2010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6):558.

[3]刘研研,邱浩.我院248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6):123.

[4]杨华,林焕泽,吴秀荣.茂名地区2007-2009年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6):534.

[5]王睿韬,吴佩芬.217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8):3523.

[6]彭晓燕,姚冰,潘洁,等.我院1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2):146.

[7]王杰松,刘刚,吴久鸿.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与管理[J].中国药房,2008,19(31):2406.

猜你喜欢

我院药品报告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报告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报告
报告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