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

2013-05-21张树民邬东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1期
关键词:度假区资源旅游

张树民 邬东璠

(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北京 100740;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 100084)

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人均GDP已达5432美元,突破了作为度假旅游门槛的5000美元大关,带薪假日提高到每年115天,国民休闲意愿也迅速攀升,旅游产业面临转型,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正在向观光、度假复合型转化。2009年底,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些契机都为默默发展了近20年的旅游度假区开启了新的大门。

1 研究背景

度假休闲游是观光游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旅游模式。旅游度假区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游客休闲需求为主要目标,以完备的设施与服务为主要特征,资源环境与区位也是其关键要素[1]。从世界范围看,旅游度假区的普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现已成为旅游发达国家旅游业经营的半壁江山。据统计,法国的度假旅游者已占全国人口的58%,英国这一比例高达70%,而美国的度假旅游者占出国旅游者的60%左右,同时,度假旅游的浪潮也正在席卷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其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在中国,随着经济增长,度假旅游也正处于迅速攀升阶段,中国旅游产业结构的变革正在日渐凸显。

度假旅游和休闲产业可以缓解目前过度观光旅游的压力;同时,对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带动程度也远高于观光旅游。因此,早在1992年,国务院4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先后批准了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其后一些省市也仿照国家的做法,逐步兴办了一批省、市级旅游度假区,而大量民间资本所开发的度假村、度假酒店、度假别墅以及“农家乐”等度假项目更是遍及大中城市周边和东部地区的广大乡村。这些旅游度假区长时间处于自然式发展状态,建设背景多样,有的是政府推动,有的是开发商自发运作,也有的属于多方力量合作建设,致使在开发建设中水准参差不齐,对资源的保护利用不平衡;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十分复杂,由此导致管理机构的类型繁多;部分政府主导的度假区还牵涉到辖区内的三农问题,需要与社区协调发展、互助共赢,这些都是中国度假区目前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是从度假旅游发展更早的发达国家无法获得经验借鉴的。由于缺乏引导,度假区的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如盲目开发、市场预期不足、管理经营不善、形象定位不准、度假观念不强等一系列阻碍度假区发展的问题。

对旅游度假区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内的研究则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开始。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旅游度假区的研究,大致涉及度假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市场、产品、环境保护、经营模式、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例如陈威、郑岩、杨帆等分别对湖泊型、山地型、滨海型等不同类型旅游度假区规划、开发进行了研究;钱晓慧论述了旅游度假区高端市场开发;陈铭开展度假区视觉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廖慧娟探讨了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刘俊研究了三亚亚龙湾度假区开发管理模式并提出启示;文彤以佛山市为例研究了都市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等[3-10]。但囿于我国度假区复杂多样,已有研究多偏重理论或特定案例,缺乏基于全国总体情况的综合性基础研究。

掌握度假区发展现状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是引导旅游产业业态转型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为摸清我国旅游度假区的总体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国家旅游局于2009年组织了对全国旅游度假区的摸底普查,研究对象不仅限于已经成熟的度假区,还包括形成中和打算转型为度假区的现有旅游地。此次调查通过在线网络平台共收集到23个省市的158个有效度假区样本;同时还对9个省17个旅游度假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10个省(直辖市)旅游局度假旅游主管领导以及74位度假区管理者进行了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内容涵盖资源、区位、市场、空间环境、服务设施、区内交通、配套设施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1]。笔者作为主要组织和实施者参与了此次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现状特征与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相应预测。下文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次调查的数据。

2 发展现状

据2009年调查分析显示,包括12处国务院批准试办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各地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已达到149个。我国度假区目前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两个经济发达、交通极其便利的地区,而云贵等内陆地区拥有良好的环境禀赋,虽然在交通上处于劣势,但后发势头也很显著。绝大多数度假区位于可达性良好的区位,近一半的度假区距最近的机场机动车程低于1小时,60%的旅游度假区距最近的火车站机动车程低于1小时,72.5%的旅游度假区与机场(码头、火车站)间有公共交通联系。度假区面积差异巨大,从0.25 km2到2500 km2不一而同,不少度假区依托既有景区建立,如A级旅游景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甚至风景名胜区等。

2.1 资源类型

目前国际上形成的主流度假旅游地主要有高山雪原型、海滨海岛型、温泉疗养型、内陆湖泊山水型、乡村田园型以及依托游船、游轮和豪华旅游列车的流动度假地。这种度假地分类的方式侧重于将自然资源或人工设施作为主要吸引物,而当前,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休闲途径趋于多样化,人文类资源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度假吸引物,典型实例如云南丽江、浙江杭州等,都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来吸引度假游客,并成为知名的度假城镇。可见,旅游度假区的资源是为其提供主要休闲度假产品的品牌性、关键性吸引物,其内容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综合现有度假区的资源条件,大体可归纳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2大类,其中自然资源指非人工的、出自天然的资源,如海洋、内湖、山地、滑雪地、森林、温泉、草原等;而人文资源则可以是乡村田园、传统聚落、主题运动(指人工环境下的主题运动,如高尔夫等)、主题娱乐(如赛马、影视城、主题乐园等)、人文活动(指以人为媒介的传统习俗、非物质遗产等)[11]。我国旅游度假区资源类型多样,能够涵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各个类型。据此次调查统计,92%以上的旅游度假区拥有自然类资源,是目前最有度假旅游市场的资源类型。79%以上的旅游度假区同时拥有2个或2个以上的资源类型,其中85.6%的旅游度假区同时含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从表1所示各种资源所占的比例来看,乡村田园类资源所占比重最多,超过一半的度假区有该类资源。同时,人文资源类型在我国旅游度假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旅游度假区的一大特色。在资源利用方面,对于山地森林型资源的利用远多于海洋型资源,这也是我国现有旅游度假区的一大特点。相比国际度假旅游市场海洋型旅游度假区的盛行,国内的旅游度假市场更倾向于山地森林型的避暑胜地。

表1 资源类型分析Tab.1 Resource type analysis

从表2中可以看出,资源类型平均数量较多的度假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近山地地区,西部主要依托山地,东部沿海则更多依托滨海。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中国地理阶梯分区的交界处,自然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丰富的可供度假利用的资源,例如青海省,贵州省;东部沿海地区则依赖其滨海和经济发达优势,开发思路和手段多样,充分挖掘了地区资源潜力,例如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

表2 各省(市、自治区)度假区资源种类平均数量分析Tab.2 Resource types average amount analysis of each province

2.2 市场结构

统计显示,省外游客占半数以上的度假区仅占调查样本的22%(见表3),境外游客占总游客人数少于2%的则超过一半。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度假旅游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尤以本地及周边市场为主,缺乏吸引国内远程及海外游客的国际级综合度假区,度假产品开发力度还需加强。

游客规模较大的度假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以及云南、海南等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省份,这些地区的市场基础好,度假区服务设施相对齐全成熟,能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而省外游客量与总游客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受省外游客欢迎的地区主要是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海南省(见表4)。这反映出目前国内市场对度假旅游需求的2个主要方向:一是对传统“3S”海滨型旅游度假地的热衷,这符合国际流行趋势;二是对跨越文化与地理区域的体验的向往。人们的度假选择趋向于离开居住的环境,到文化或气候、地理条件差别较大的地方去。由于目前中国的度假客源主要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因此他们的度假地选择就倾向于最南的海南岛、最北的黑龙江以及西部的山区地带。

表3 省外游客占总游客人数的比例Tab.3 Non-local provincial visitors to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number of visitors

表4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度假区省外游客平均比例分析Tab.4 Analysis on average proportion of non-local provincial visitor in each province’s resort

统计样本中,仅有33%的旅游度假区年过夜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超过2天,半数以上旅游度假区的不过夜游客量远远大于过夜游客量,客源市场以短程为主。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旅游度假区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度假旅游特征并不明显,带有明显观光性质的休闲仍占主导地位。

2.3 度假产品

度假产品是旅游度假区的重要吸引物,它与度假资源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笔者在此次调查中统计了各旅游度假区的休闲类活动设施(包括夜总会类、歌舞观赏类、卡拉OK类、室内温泉类、SPA类、康体按摩类、疗养类、棋牌类、游艺类、互联网类、图书类、博物馆类、手工艺类、影剧音乐类、茶酒吧类、室外温泉类、垂钓类、农业参与类、主题游乐类、军事游戏类、探险游戏类、狩猎游戏类)及运动健身类活动设施(包括游泳嬉水、保龄球、网羽乒球、篮足排球、台球、壁球、攀岩、射击、旱冰、水冰、舞蹈、健身、潜水、滑水、漂流、高尔夫、骑行、滑雪等)。分析发现,室内休闲类设施普及性较好,而室外休闲活动则总体数量较少,地域差异性大,数量种类也与度假区的占地面积有正比关系。但休闲类度假产品不同程度上存在与城市酒店相应设施雷同的状况,缺乏主题性、地方性。对于室内外运动类项目,各个度假区所提供的产品则相对单一,大部分省份度假区平均拥有的运动项目仅为1项左右,更缺乏结合当地文化或自然环境所开发的特色性运动项目,相比休闲类项目成熟度相差甚远,说明运动类度假产品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2.4 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是旅游度假区重要的硬件条件,针对旅游度假的特殊需求,各种服务设施往往集中建设于住宿接待设施中,形成集吃住娱购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酒店,而有时特色性度假酒店也能成为度假吸引物,因此,服务设施中最核心的考察指标当属住宿接待设施。

我国度假区酒店住宿设施中,三星级及以下的低端酒店数量较多,随酒店级别的升高,数量逐步减少,且星级酒店多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除星级酒店外,其他住宿设施主要以家庭旅馆和单栋度假单元为主,国际上广泛开展的房车、帐篷宿营地等设施较少。这一方面与我国度假者整体消费实力及度假观念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宿营地开发不规范、不成熟,远不能引导市场,导致宿营活动质量下降,制约了此项旅游活动的开展(见表5)。

表5 我国度假区住宿设施的构成及比例Tab.5 Type and proportion of accommodation facility in Chinese resort

帐篷营地与拖车营地是目前国际上旅游度假中特殊但普遍的住宿形式,体现了环保生态的生活方式。这两种新形式在我国目前并不流行,受气候限制,国内真正常年运作的规范露营地屈指可数,提供帐篷营地和拖车营地条件的度假区多分布在气候条件较好的沿海和南方地区。但随着生态观念深入人心,旅游度假产品的升级和市场潜力的深入挖掘,这两种度假产品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托管公寓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外目前流行的分时度假模式有相通之处,与度假区内开发地产项目有一定关系。在云南和长三角地区托管公寓比较流行,这些地区旅游经济发达,旅游业、房地产业发展较好,自助游客和旅行团队较多,投资小户型及酒店式公寓获利可观,受到当地投资者追捧。随着投资理念多样化和度假产品经营方式的更新,托管公寓或托管地产也许会成为投资者眼中的新宠。

房地产开发目前在度假区中普遍存在,此次统计显示,约70%的度假区存在房地产开发情况,开发面积在10万m2以上的就占到度假区总数的30%,统计样本中房地产面积与旅游接待设施总面积的比例大于1的度假区约占36%。现阶段房地产开发规模较大,主要由于度假市场尚不成熟,而度假区先期投资大,没有极大的市场支撑,就不得不借助房地产开发寻求资金保障。第二居所在国外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度假模式,但为了避免度假资源的私有化,寻求类似产权式酒店、分时度假或托管公寓等新型房地产模式将是未来度假区房地产的优化途径。

2.5 环境保护

在自然环境方面,根据《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中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其中空气质量应达到GB 3095的二级标准,噪声质量应达到GB 3096的1类标准,地表水质量应达到GB 3838的III类标准,土壤质量应达到GB 15618 的 II类标准[11]。

调查中发现,在已评定各项环境质量标准的旅游度假区中,90%以上的样本均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环境禀赋良好。同时可以看出,样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度假区未进行环境质量的评定:空气质量和地表水未评定的约33%;噪声环境未评定的近40%;土壤质量未评定的比例更高,接近59%。缺乏监测数据反映了对于环境质量保护意识的不到位,应引起各度假区与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调查显示,清洁能源的使用占有效样本的86%,说明我国度假业整体对节能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清洁能源中仅太阳能的使用程度较高。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多数地区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技术手段相对成熟;另一方面因为在大面积自然区域内使用太阳能路灯比铺设埋地电缆的综合成本要低。就实际节能效果评价,太阳能占使用总能源的比例仍然不高,太阳能的使用范围、实际节能情况目前还缺乏详实数据。此外,在国际范围内很有前途的风能、北方地区正处于试验阶段的秸秆和沼气采暖在我国度假区中利用极少,就连技术成熟的电瓶车的应用也寥寥无几。节能技术不成熟、能源产出稳定性不够、成本投入远高于传统能源,这些都是造成清洁能源使用较少的原因。

另外,此次统计表明,70%的度假区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中水利用,这说明度假区对于水资源保护观念的认同。但统计表明,中水利用主要集中在景观用水和浇灌用水等资金投入少、水处理技术含量低的方面,对中水的高级处理缺乏技术支持。这是因为,中水处理及循环使用系统先期投资大,一般单位难以一次性投入足够的资金。另外,中水系统从经济角度见效慢,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这大大影响到了它的推广。

2.6 社区协调

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度假区工作人员中当地居民所占比例较大,有超过7成的样本该项数据在40%以上。其中,青海、四川等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地区当地居民占职工人数比重较大;广东、北京等地的度假区主要依靠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当地居民比例偏低。这充分说明度假业态在不发达地区具有解决当地居民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聘用当地居民作为旅游服务从业人员,无论从社区发展及协调度假区与当地居民关系,还是从经营管理成本上看,都是最为合理有效的发展途径。但是,由于很多旅游度假区地处偏远地区,当地居民的素质相对比较低,进行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 问题剖析

在国家的号召下,各省市都在积极发展度假旅游产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而调研分析的结果则令人喜忧参半,在全国度假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背后,也隐藏着从认识层面到实施层面的不少问题。

3.1 热情高认识乱,转型效果欠佳

在2009年的网上调查中,共采集到235个已经成为或有意向发展为度假区的样本(其中有近一半的样本为无效样本),各省都很积极,最多的一省上报了65个样本。在这种高涨但却盲目的热情背后,凸显了各级开发管理者对旅游度假区认识上的不清晰。一些省级风景名胜区也被列入了度假区发展行列,度假区与保护性资源区之间缺乏缓冲带,管理者没有划清度假区用地与保护性用地的界限。对度假资源的概念也普遍错位,很多度假区把所有的环境要素譬如气候、山水、森林、农田等等都列入资源,而不能把握其中的关键性吸引物,这也将直接影响对度假区发展方向的掌控。至于度假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途径及产品细化,更是远没有提到主流意识日程,大多数度假区仍然主要依托观光资源和门票经济,坐吃环境气候优势,而对度假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特色产品的开发非常有限。

3.2 有建设无规划,缺乏环境关照

现有的旅游度假区有些处于先建设后规划的状态;有些则虽有先期规划,但随着领导换届,规划也不断修改或重做。同时,规划中多偏重开发建设及其景观美学效果,对保护与管理重视不够;很多规划和建设周期太短,没有充分调研市场而盲目大规模上马项目,想一口吃个胖子,对资源的利用时空分布不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存在开发过于集中的问题,超出了资源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使资源遭受被破坏的威胁,也挤占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建设选址很少考虑对度假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如高尔夫球场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滨海道路及建筑对海岸线的影响①加强海滨旅游开发立法也是国外海滨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比如在西班牙,1994年制定的《海岸法》就明确规定“距离海水100米内不准新建任何建筑物,原有的建筑物不能转让,只能自生自灭”、2004年刚修订完的《旅馆法》则规定“在海边建旅游一定要距离海水最少500米,每间客房占地面积少于110平方米,以此来控制海滨饭店设施的建设密度,让游客有足够的空间”。因此,我国海滨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推行立法建设,促进海滨旅游开发管理。,山地建筑对生态水文系统的影响等。对环境承载力影响评价缺乏重视,且对环境评价的理解仅停留在自然环境方面,缺乏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评价。

3.3 设施多个性差,度假产品单一

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控制和引导,多数度假区现有的旅游服务设施仍然是按传统观光旅游的需求而规划和设计的,尤其是接待设施,很多仍带有明显的城市商务酒店特征,没有按游客度假需求,关注私密性、舒适性和综合性要求,缺乏绿色标准。人工设施建设少有地方特色,趋于雷同。风貌缺乏与自然文化环境的协调。存在盲目跟风、低档次重复开发的问题,有的设施建设未经过充分市场需求论证,造成了大量浪费。

度假区休闲设施及服务存在与城市休闲设施同质化问题,调查显示,虽然现有度假区的大众娱乐设施(如卡拉OK、棋牌、茶酒吧等)相对齐全,但能体现度假区特色和吸引力的内容却相对较少。步行游憩系统和环保公共交通系统很不完善,多数度假区不重视无障碍系统建设,根本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及老年度假市场的崛起。

3.4 节事多常规活动少,产品亲和力不足

在从观光旅游区向度假旅游区转型过程中,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观念也有待进一步转变。传统观光旅游以门票经济为主导,而发展度假旅游需要解放思想,增加景点自由进入的程度,把管理重点放在保护环境、提高设施与服务水平等方面,把经济增长点放在如何留住游客上。

积极发展丰富多彩的度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还能成为度假吸引物,满足人们多方面消遣享乐需要。目前各度假区所提供的度假活动多为“节事”,各种“节”交替上演,造成了度假区客流短时集中,交通成为瓶颈,环境也受到高强度使用的破坏。而对于如何通过日常的“活动”营造度假区文化氛围,则乏善可陈。这说明中国的度假区在度假活动经营上还较粗犷,缺乏有品位、深度细致的开发,无法达到对游客具有亲和力的效果。

3.5 重管理轻服务,能力建设匮乏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有度假区很多都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土地征集、社区协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确实具有独到优势,但也往往会带来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很多政府机构很难从管理者、守成者真正转变为服务者、创业者,造成度假区产品及服务停留在比较粗放的层面,度假服务多元化、个性化及体系化程度不足,对游客服务的热情、周到程度也有待提高。大量使用当地社区劳动力虽然是社区协调的重要手段,具有积极意义,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也带来了服务缺陷,如果没有深入的能力建设机制,则很难将度假区形象整体上一个台阶。

4 趋势对策

在网上针对度假意愿的初步调查显示,有超过2/3的网民表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度假旅游。这表明,未来我国度假旅游市场尚有极大的开发潜力。观光型度假将让位于保健康乐型度假;无主题休闲将让位于量体裁衣的有主题度假,如健康度假、修学度假、亲子度假、民俗度假等;团队出行也将让位于散客自助出行。度假目的将逐渐转变为复合型,强调在娱乐中健身,在度假中进行休闲式教育等。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对度假产品的种类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将有更高需求,度假旅游将由无主题转向有主题,逐渐分化出恬静型、享受型、刺激型、体验型等多样化产品,如探险、民俗、生态、体育、保健康复、美食等等,形成多元化局面,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旅游新业态将大量涌现。城乡居民出游的选择将更趋多样,旅游产品也会更加丰富。

本土化智慧型:随着各地度假区的发展和交流,度假产品的类型和质量都会日益趋同,在同质竞争的背景下,为了吸引外地游客,只有走本土化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才能使度假产品拥有长久生命力。而在风貌本土化的同时,还将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营造智慧型度假区,提供高速便利的信息服务。

低设施高活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度假产品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摆脱城市生活负效应,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是度假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之一。中国旅游新闻网2009年对上海市民周末度假旅游意向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以“回归大自然、野趣浓、环境幽静”为目的者占51.2%。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吸引物,对度假旅游意义重大。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入也是度假旅游生态化发展的一大动因。在这种发展理念下,低设施型度假区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尽量减少人工设施建设量,能够为后人留下更多自然生态空间,为度假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弹性。发展环境友好型度假接待设施,如宿营地系统(房车、帐篷)等;同时积极整合已有房地产资源,以托管公寓、托管地产、家庭旅馆等多种形式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度假需求,将受到市场欢迎。在低设施的同时注重各种度假活动的组织,提升度假产品的参与、体验以及附带的健身、教育等功能,也将成为趋势。

人文深度融入:传统度假区一般比较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文化资源往往仅作为观光性资源利用,而地中海俱乐部等国外成功案例显示,度假区的个性往往离不开人文资源的注入,个性魅力应该来源于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结合。把人文资源融入度假区设施和服务建设中,而不是剥离成观览对象,应成为未来度假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还可超越季节限制,减少季节性过强造成的负面影响。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弘扬地方固有的乡土、人文特色,对提升旅游度假区的品味、档次尤为重要。

度假主题鲜明:度假区的规划和发展会更进一步与所在区域的总体环境发生联系,充分考虑自身独有的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科学选址,制定周密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项目的策划,合理调配旅游资源,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将成为未来度假区发展的趋势。在保证度假区市场广度及综合性的前提下,能够重拳出击,拥有鲜明主题的度假区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度假旅游差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国外案例研究,具有特定主题的度假区一般发展较快,如土耳其南安塔利亚海滨度假区以其“生态”、“健康”、“人文”的主题著称于世;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以“古老文明”与“现代休闲”有机结合的主题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中国海南博鳌作为高层次论坛的会议型度假地,也树立了政治形象鲜明的“自由”、“合作”与“互信”的主题,有力地推动了其旅游业的发展。

服务深化细化:作为旅游软件系统的服务也将由传统的粗犷型向精细化、个性化发展,旅行社将提供菜单式服务,与度假区及景区联合打造更具个性的产品,服务对象也由大团队逐渐过渡到中小团队或散客。度假区自身服务也将向全方位、贴身式的方向发展,以营造亲切周到的服务氛围。应对服务细化的需要,各级管理者、服务人员以及所辖社区的能力建设和素质提升也将成为提升度假区品质的重要门槛。

我国的旅游度假区是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尚未成熟的新事物,需要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度假区一线管理者以及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呵护和建设,未来在度假区的全国布局、评价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社区共赢、国内外营销以及管理机制探索等方方面面都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References)

[1]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报告[R].2009:7-8,13- 14.[CNTA.Chinese Resorts Development Report[R].2009:7-8,13-14.]

[2]马勇.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焦点创新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1-11-23(02).[Ma Yong.Think of the Trend of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N].China Tourism News,2001-11-23(02).]

[3]陈威,刘滨谊.湖泊型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浙江省淳安千岛湖旅游度假区”为例[J].中国园林,2009,(8):42-46.[Chen Wei,Liu Bin Yi.Lake Tourism Resort Planning:With Chun’an Qiandaohu Tourism Resort of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Example[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9,(8):42-46.]

[4]郑岩,王松江,祖峰.山地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深圳东部华侨城生态旅游区为例[J].华中建筑,2009,27(6):149-152.[Zheng Yan,Wang Song Jiang,Zu Feng.Planning of Resort for Ecological Tourism in Mountainous Areas:A Case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sort in Shenzhen Overseas Chinese Town[J].Huazhong Architecture,2009,27(6):149-152.]

[5]杨帆.滨海度假型旅游开发——以惠州市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规划为例[J].民营科技,2009,(2):37.[Yang Fan.Development of Sea Tourism Resorts:With Jiliao Sea Tourism Resort of Huizhou City as the Example.[J].Private Technology,2009,(2):37.]

[6]钱晓慧,刘薇.旅游度假区高端市场开发研究[J].北方经贸,2008,(3):119-121.[Qian Xiao Hui,Liu Wei.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Market of Tourist Resorts[J].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2008,(3):119-121.]

[7]陈铭,邓骥中.南京市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视觉生态环境评价[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3):65-68.[Chen Ming,Deng Ji Zhong.The Visual-Ecology Environment Evaluation of Nanjing Pearl-Spring Holiday Resort[J].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20(3):65-68.]

[8]廖慧娟.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J].创新,2008,4(2):38-41.[Liao Hui Juan.Innovative Researching on Tourist Resorts’Management Pattern of China and foreign[J].Innovation,2008,4(2):38-41.]

[9]刘俊,马风华.三亚海滨度假区形态及经营绩效比较研究——亚龙湾、大东海、海坡案例[J].旅游论坛,2008,10(2):231-235.[Liu Jun,Ma Feng Hua.Comparative Study on Coastal Resorts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Yalong Bay,Dadong Hai,Haipo as Case Studies[J].Tourism Forum,2008,10(2):231-235.]

[10]文彤.都市旅游度假区发展研究——以佛山市南国桃园为例[J].城市问题,2009,(10):17-20.[Wen Tong.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Resort:Taking Peach Garden of Foshan City for Example[J].Urban Problems,2009,(10):17-20.]

[11]GB/T26358-2010.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S].[GB/T26358-2010.Resorts Rating[S].

猜你喜欢

度假区资源旅游
北京环球度假区正式开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旅游度假区名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