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中国人看看《抢钱的世界》

2013-05-14万佳欢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27期
关键词:话剧世界

万佳欢

“这个故事关于忠诚、传统、友谊,当然还有钞票……要是这故事目前还没影响到你的生活,那么,就快咯。”

话剧《抢钱的世界》一开头就试图开宗明义地拉近它与观众的距离。这是一个在话剧舞台上十分少见的财经题材作品,讲述了一位企业收购专家想要收购一家业绩不断下滑的传统电缆公司,双方在谈判过程中斗智斗勇的故事。

7月19日,由台湾果陀剧场制作的《抢钱的世界》登上北京舞台,其“经典作品+明星”的路子仍然吸引着观众。它集结了当红演员赵又廷的父亲赵树海,以及屈中恒、郎祖筠等四位曾获金马奖、金钟奖的台湾演员。另一方面,该剧本创作于1980年代末的美国,被哈佛商学院列为学生必看的20部剧作之一。它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紧密相关,而其中衍生出的对道德、良知以及资本的探讨,使其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仍有启发意义。

“实际上是在讨论相当严肃的社会话题”

《抢钱的世界》最后的高潮段落是股东大会上两段决定工厂命运的演讲。一边是宅心仁厚、坚决不肯牺牲员工利益又想保住工厂的周更生,一边是不择手段试图侵吞工厂的华尔街大亨贾非格。全场灯光大亮,两位演讲者面朝观众,就好像台下坐着所有股东。

赵树海饰演的老派实业家周更生以情动人,声泪俱下地怀念发家史,讲了近9分钟,最后掌声雷动。但接下来他的对手贾非格讲得更好。这个精明的商人有理有据,把这场投票称为一场“葬礼”。

“过去有很多工厂制造马车用的马鞭,我敢保险,留存下来最后一个制造马鞭的工厂,一定制造最他妈精彩、最好的马鞭。但是你愿意做这家工厂的股东吗?”他痞气十足地说。汽车早发明了,马鞭还有用吗?贾非格讲到精彩处,前排一个观众大喊一句:“我支持你!”最后,贾非格的演讲让整个局面戏剧性地完全扭转,赢得了投票。

“在戏剧文学里,这是两篇难得的重要的演讲稿,”该剧翻译、导演杨世彭把它与莎士比亚剧作《凯撒大帝》中凯撒遇刺后、布鲁图斯和马克·安东尼那两篇经典的演讲作对比。“《抢钱的世界》中这两篇演讲更长、更有煽动力,而且讲得合情合理。”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出品方果陀剧场是除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李国修的“屏风表演班”之外,台湾另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剧团。它出品的话剧有着清楚的定位:笑中带泪的悲喜剧。“相对来说,果陀的观众群是成熟度、年龄层都比较高的。”果陀剧场营运长余大任说。经过台湾和上海的演出,余大任发现,男性观众或一些年长的、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对《抢钱的世界》会更有感触。但杨世彭同时认为,剧中同时也讲亲情、友情、背叛、恋爱、忠诚,很多东西跟普通人是有关系的。

杨世彭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在英语国家担任大学戏剧系主任的华人、曾任美国科罗拉多戏剧节艺术行政总监十年,对西方剧本在华人戏剧舞台上的接受效果十分自信。

1989年2月16日,杨世彭最早在纽约看到这出原名为《他人的钱财》的话剧首演,几乎“一见钟情”,立刻想把它带到华语戏剧舞台。

他对金融和商业没有兴趣,但在他眼里,这个故事简单有趣,角色鲜明,台词精彩、犀利,还有一些易于操作的商业原因:它一共只有5个演员,只需现代服装,一个景。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表面上有一些幽默的台词和粗话,实际上是在讨论相当严肃的社会话题,能让人产生一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

红遍欧美

1993年,时任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的杨世彭将《他人的钱财》引入香港,分成国粤两组演员演出,国语版男主角由著名香港演员曾江担任。因为“反应太好”,19场演出后,不久又一连17场重演。1996年4月,该剧又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进行了十几场演出。

实际上,这出戏在1980年代末之后的几年里一直在欧美戏剧舞台上走红。杨世彭仍然记得,1989年自己在纽约看戏时,打开当地报纸,便能看到上面在讨论《他人的钱财》。当时,众多总裁高管、工商业巨子纷纷前往外百老汇,剧场外停满了一辆辆豪华加长礼车。

紧接着,该剧获得当年纽约周围城市剧评家评选的“圈外人”最佳剧本奖,并迅速被伦敦西区引进。在纽约、伦敦两地商界宴席和酒会上,该剧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抢钱的世界》的编剧杰瑞·史得勒原来是一个房地产从业人员,租售旅馆和公寓,混过股票市场,投资失利赔过钱。他的生活曾经相当窘迫,为了写剧本,他曾一度在深夜的纽约地铁站里打工。《抢钱的世界》中有部分情节即是他在金融界从业期间的亲身经历。

实际上,《抢钱的世界》的走红有其社会背景。1980年代,美国正经历一波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把眼光投向现实热点的创作者们开始掀起一轮关注商业题材的热潮,如1983年表现交易法则的影片《颠倒乾坤》。1987年,由奥利佛·斯通导演的电影《华尔街》上映,这部关注股市内部交易的影片大获好评,男主演迈克尔·道格拉斯还借此拿到了奥斯卡奖。

而在1980年代末的舞台剧领域,关注生意、股票、收购的商业类题材算得上十分新奇,《抢钱的世界》由此引发了极大关注,“我想它恐怕是第一个以商业为主题的戏剧。”杨世彭说。

更重要的是,与话剧情节同样的事情正在现实中上演。198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公司或金融机构收购兼并其他公司,进行分解或重组,并伺机转手以捞取利润。这样的“杠杆式收购”在1988年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收购案时达到高潮,摩根史坦利、高盛等所有华尔街大投行几乎全部卷入其中,被称为“世纪大收购”。

《抢钱的世界》中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以及对随之引发的如解雇劳工等社会问题的触及,也成为它受到企业家热捧的重要原因。在随后的几年里,该剧演遍了欧美,编剧杰瑞·史得勒还曾凭它成为全美当年上演次数排名第二的剧作家——第一名永远是莎士比亚。1991年,《他人的钱财》被改编为电影上映,由格里高利·派克出演。

当代中国看什么?

今年演出之前,果陀剧场经过一次市场调查,决定把原剧名“他人的钱财”改为更耸动、更有吸引力的“抢钱的世界”。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他人的钱财不那么易懂,”果陀剧场营运长余大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而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整个华人世界,‘抢钱都相当流行。”

余大任认为,这出戏的背景刚好跟20年前的台湾、当下大陆的经济环境非常相似,这出戏的上演也跟当下现实符合,“经济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很多中小企业需要转型,在面临上市、还是继续从事本业的工作时,企业主往往都要面临一些抉择。”

2008年,上海现代人剧社、上影演员剧团把这出戏改名为《华尔街》搬上小剧场舞台。制作人张余当时更注重它与社会热点的联系,譬如那几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国内的“国美收购永乐”“新华传媒借壳华联超市”等业内新闻。他希望,这出揭示普遍经济规律的话剧能帮助观众“更清楚地理解全球金融海啸的根源”。

而几年之后,杨士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几年,内地社会更适合看这出戏,观众也更能看懂。”而杨世彭更看重的是,《抢钱的世界》能带给当代观众一些思考。他之所以喜欢这部剧,很大程度上还因为话剧没有把正反两个角色简单粗暴地黑白两分。在他看来,尽管贾非格不择手段,但他其实是一个蛮可爱的角色——他有本事令一家业绩下滑的公司股价上涨,赢得股东大会的投票也是有说服力的。他的对手周更生宅心仁厚、有道德底线,却并不是一家现代企业的合适领导。

当然,仍有少数中国观众觉得这样的情节显得“价值观混乱”。实际上,在乐于谈论道德和认为“无奸不商”的中国,企业家的逐利行为一直受到非议。政府要求企业家要有“道德血液”,而在民众则认为企业家更像一个个“压榨者”。

《抢钱的世界》里,贾非格这样向他爱慕的律师凯蒂解释自己的行为:清算别人的公司,“这是我的工作”;它不但能赚钱,也是一项刺激的挑战——可以说,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资本追求盈利才是商人们的最高道德。能够让观众更中立地看待资本,也许是这出话剧对于当下中国更重要的启蒙价值。

猜你喜欢

话剧世界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再见啦,秋天!
《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在沪首发
过去的理想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话剧《惊梦》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