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蜜蜂战争

2013-05-14钱炜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34期
关键词:胡蜂蜂王蜂群

钱炜

北京的养蜂专业户齐学明有4300群意大利蜂,却总共只养了5群中华蜜蜂,去年还不幸病死了一群。齐学明说,剩下的这4群蜂产的蜜,“谁也不卖,留着自家吃。因为中蜂蜜比意蜂蜜营养更均衡,口感也更细腻。”

根据生物学分类方法,蜜蜂属包括东方蜜蜂、西方蜜蜂等9个物种,其中,发源于中国本土的蜜蜂被称作“中华蜜蜂”,又被简称为“中蜂”,是东方蜜蜂的主要亚种。属于西方蜜蜂的意大利蜂,则被人类广泛饲养,如今遍布世界各地。

尽管中蜂蜜比意蜂蜜更好,但作为齐学明一家三代唯一的收入来源,他还是选择了养殖经济效益更划算的意蜂。意蜂个头大,产蜜量高,产蜂王浆的能力也远远高过中蜂。在60年前,北京地区的农户们大约拥有4万群中蜂,但如今都和齐学明一样,以养意蜂为主。中蜂群锐减到原先的1%,只剩下400群。

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笼统而言,当一个物种的数量降至原来数量的10%以下时,就可以被定义为有濒临灭绝的危险。目前中华蜜蜂的处境,也离灭绝不远了!”77岁的杨冠煌朗声说道。

杨自1962年调入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后,就开始研究中华蜜蜂,是国内该领域最资深的学者。据他介绍,清朝末年,中国人工饲养的中蜂大约有500多万群,山林里的野生蜂群更是不计其数。而如今,虽然中国为蜜蜂产量第一大国,人工饲养的蜂群总数高达600多万,但其中的中蜂群仅有不到百万。100多年来,中华蜜蜂的群数量与分布区都缩小了75%以上,野生蜜蜂近乎绝迹,只在西藏、云南、四川西部和南方省份的偏辟地区零星存在。

中蜂生存危急,与意蜂这个外来物种的入侵直接相关。

西方蜜蜂自1896年就引入中国。但此后30年间,由于国人没有掌握合适的饲养技术,宣传也不得力,西方蜜蜂的身影仅局限于几个大城市及其近郊。但在1934年,以宣传西方蜜蜂为目的的刊物《中国养蜂》的创办为标志,西方蜜蜂才逐渐在中国推广开来。后来经过1960年代与1980年代的两次大发展,意蜂的饲养数量逐渐超过了中蜂。

意蜂的引入,不仅在客观上造成人工饲养中蜂的数量减少,还带来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2007年8月,北京市蒲洼乡的老养殖户毛国金发现自己家的中蜂蜂王相继猝死在蜂箱里。对于蜜蜂来说,蜂王的死亡,就等于整个蜂群的毁灭。此后,村里的蜂农们接二连三地遭遇了此种情况,损失惨重。这次蜂王神秘死亡的事件,引起了杨冠煌的注意。

经过一番排查,他发现,当附近饲养的意蜂飞到中蜂蜂巢门口,一振动翅膀,守卫蜂竟轻易就放它进去了。意蜂闯入蜂巢后,就四处寻找蜂王,找到后将其蛰死,使中蜂群大乱,丧失守卫能力。紧接着,这只意蜂招来大量本群工蜂前来夺蜜并摧毁了中蜂群。杨冠煌解释说,意蜂能“潜伏”进中蜂群的科学原理是,它与中蜂的翅膀振动频率相仿,使守卫蜂无法识别。

“因此,在意蜂活动的两至三公里范围内,无论是家养还是野生的中蜂,都难以生存。这种‘盗蜂行为是西方蜜蜂毁灭中蜂的直接手段。在同一生存区内,当西方蜜蜂的数量超过原有中蜂后,这种取代过程则更加明显。”杨冠煌指出。

除了盗蜂,意蜂还会干扰中蜂蜂王的交尾,并将囊状幼虫病等一些新的传染病带给中蜂。这些病害在引进的西方蜜蜂品种里已不造成严重危害,传染到中蜂后,则一度造成大量死亡。1972~1976年,广东佛岗县的中蜂爆发囊状幼虫病,并迅速蔓延到整个中蜂分布区,使全国90%以上的中蜂群受到感染。据统计,此次疫情毁灭了传统饲养的中蜂约100万群,令野生蜂群也受到很大影响。

从进化程度上来说,意蜂处在最高等级,中蜂要比它略为原始。由于单只蜜蜂不能生存,衡量蜜蜂进化的标准,主要是蜂群的组织水平与效率。比如,相比中蜂蜂群的松散,意蜂在过冬时会紧紧抱团,能保证蜂群内部始终有恒定的温度,不致冻死。

尽管如此,中华蜜蜂却仍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中蜂衰落到人的死亡

2012年8月,陕西安康市汉阴县的一名男性村民在外出采桑叶时被胡蜂蛰死,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实际上,在安康一带,胡蜂蜇人事件时有发生。曾有人统计,在2003~2006年的3年里,胡蜂共致使当地715人受伤,36人死亡。

“这件事反证了中蜂的独特作用”,杨冠煌说,中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以意蜂为代表的西方蜜蜂。与意蜂相比,中蜂更耐寒,摄氏7度就可开工采蜜,而意蜂要在10度以上才能工作。对于一些在低温中开花的植物,只有中蜂才能采蜜授粉。此外,意蜂嗅觉灵敏度较低,不易发现那些分散、零星开花的低灌木和草本植物,如十字花科、蔷薇料、漆树科、山茶科、菊科、葫芦科等。这些种类的植株分散、矮小、多生长在遮荫处,只能依赖中蜂授粉。另外,中蜂每日外出的采集时间也比意蜂提早和延迟,一般多2~3小时。因此,这也解释了为何中蜂蜜比意蜂蜜更有营养:意蜂只采大宗花源,形成的蜂蜜只来源于一种花,而中蜂蜜来源多样化,营养更丰富。

当中蜂被西方蜜蜂取代时,会令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一些植物种类的种群数量减少直至灭绝,最终导致当地植物多样性的减少。历史上,位于陕西南部、山青水秀的安康地区是中华蜜蜂的传统栖息地。当地山林里有厚密的阔叶林,昆虫种类多,胡蜂则在山林中起着保护林木免受虫害的平衡作用。

后来,当地蜂农全面改养意蜂,导致中蜂灭绝。由于失去了中华蜜蜂的授粉,再加上人们开始砍伐杂生林,种植有经济效益的松树,使得山林的植物多样性大大减少,昆虫种类及数量也随之减少,使胡蜂失去了食物来源。同时,昆虫少了,胡蜂的天敌——鸟儿由于捕不到食物也飞走了。

鸟儿少了,胡蜂就多了,再加上在林中找不到食物,就只能飞到林边的村落营巢找食。人类在它的巢窝附近活动,就容易遭到攻击。故事回到当初,人们很难想象,胡蜂蛰死人的背后,原来和小小的中华蜜蜂的遭遇有关。杨冠煌说,“当时我建议他们,暂时的解决办法是消灭村庄周边的胡蜂,但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恢复原来的生态平衡。”

虽然中华蜜蜂的经济效益没有意蜂高,但有着很重要的生态价值。为此,杨冠煌从2003年前后就开始呼吁成立中华蜜蜂保护区,区内禁止养意蜂,并对蜂农予以补贴。2005年,全国第一个中蜂保护区在北京市蒲洼乡成立。尽管如此,中华蜜蜂的生存局面依然不容乐观。

假如蜜蜂灭绝了

在全球范围内,不仅是中华蜜蜂在灭绝,所有的蜜蜂都在减少。

今年6月,美国罗德岛一家大型食品超市从货架上临时撤走了占总货品种类一半以上的237种食物,藉此来唤起人们对蜜蜂危机的关注——这家超市表示:所有被撤出货架的食品,其成分都有赖于蜜蜂的传粉才能够生长。他们这样做,就是让民众体会一下,平时并不被注意的蜜蜂,对人类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

从2006年起,美国蜂农们发现,蜂群里的成年工蜂开始神秘地成群消失,连尸体也找不到踪迹,只剩下蜂王与幼蜂。这种蜜蜂离奇消失的现象,从北美波及欧亚,一直持续至今,被称为“蜂群衰竭失调(CCD)”。

令人焦虑的是,科学家们对着CCD研究了多年,也没有找出真正的元凶,以至于蜜蜂消失成为一桩科学界的悬案。截至目前,人们的怀疑对象有如下几个:一种叫做狄斯瓦螨的寄生虫、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APV)、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病等。其中,被列为头号嫌疑人的,是新烟碱类农药的使用。这类农药能损害蜜蜂的神经,导致工蜂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中国的农业系统里,新烟碱类农药的使用已非常广泛。但国内尚无蜂群发生CCD的报告。杨冠煌也强调说,CCD对中国蜂业,无论是对中蜂还是意蜂的影响,都不会像美国那么严重。

如果对比中美两国养蜂业的差异,或许就不难理解杨冠煌的这个说法了。美国的农业与蜜蜂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作物,以及杏仁、桃、苹果、草莓等果树都依赖蜜蜂授粉。美国的大农庄里种植有不同的经济作物,蜂农只需定点作业,在不同的季节里连续地有花蜜可采。

而在中国,蜜蜂授粉在整个农业体系中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据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吴杰等人的估算,依赖蜜蜂授粉的作物价值,只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10%多一点。就以北京蜂农齐学明为例,他的4300群蜜蜂,一年里在大江南北追花夺蜜,只有采的油菜花是来自于农业系统,其余皆在野外山林中作业。而油菜花又是一种不需要打农药的作物,造成蜂群衰竭失调的风险也就不会很高。

养蜂业在中国农业体系中的式微不仅如此,“未来不要说是中蜂,恐怕连意蜂也没人养了。”齐学明说。由于养蜂人长年在各地赶花期,风餐露宿,以大卡车和帐篷为家,一年只有3个月时间呆在家里。在异常辛苦的同时,收入又十分微薄,平均一年下来只有5万~10万元的利润,因此,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加入到这一行业中。

有调查表明,2007年,中国直接从事养蜂生产人员的平均年龄超过48岁,50岁以上养蜂人员占近一半,30岁以下年轻养蜂人只有5.5%。近10年来,中国养蜂人的平均年龄增加了近13岁,年轻从业者减少近80%,养蜂业恐将后继无人。

造成养蜂业收入微薄、年轻人不愿投入的另一个原因是蜂蜜掺假严重,因而压低了蜂蜜价格。杨冠煌说,目前,中国年产40万吨蜂蜜,其中有一半都有掺假行为。

“现在柴鸡蛋一斤都卖二三十块钱了,一斤蜂蜜才卖10块钱,可我们却比养鸡的要辛苦得多”,齐学明说,如果政府再不花力气改变这一局面,将来养蜂这一行业在中国可能会消失。

有关蜜蜂的重要性,有句名言——爱因斯坦曾说过:“假如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了,人类只能再存活四年。”其实,这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杜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指出,研究者并未找到任何根据,证明这句话出自爱因斯坦。但美国的一位养蜂者警告说,蜜蜂的灭绝不仅将会使这个星球变得更加贫穷与饥饿,而且会令人类陷入一种惶恐之中:一场更大的自然灾难即将来临,而小小的蜜蜂,仅仅是灾难开始的信号。

杨冠煌说,“蜜蜂只是授粉动物中的一种,它的消失不至于让人类灭亡,但确实会对生态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胡蜂蜂王蜂群
权力至上的蜂王
蜂王入群
关于胡蜂防治技巧的探讨
因小失大的胡蜂
智取胡蜂巢
蜂群春管效果佳
蛰伏为王
蛰伏为王
胡蜂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