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3-05-10于玲孙晓曼于鸿昌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3期
关键词:行政化行政制度

于玲 孙晓曼 于鸿昌

【摘 要】国家教改纲要给地方高校的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地方高校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多,自主权不充分,市场主体地位难以确立以及事实上的行政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现代大学制度;主体地位;去行政化

从1978年开始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变。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迫使高校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模式。

一、高等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高等院校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和教育发展都纳入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的范畴,社会需求和教育供给都是由计划来决定。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高等院校设置什么专业,开哪些课程,招多少学生,学生毕业后分配工作,这些都由国家计划来决定。高等院校则严格执行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由于受到当时办学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是比较少的。因此,人们称当时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正是因为当时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只能实行供给制,高等院校处于这种社会环境当中,根本就不存在生源短缺,招不起生的困惑,也不存在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更不存在相互竞争的困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资源不再实行计划供给,而是由市场配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可能像原来那样由计划来决定,而是市场说了算。这就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先计划培养再提供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迫切需要高等院校能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我国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全国高等院校一起发力,招生人数激增。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在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人,增幅达到42%。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已达到650万人,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步由大众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由传统的劳动力大国转变为劳动资源大国。

高校大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人数直线上升。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超过我国同期GDP增长率的3到4倍。如2003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就比2002年增加46%,是我国同期GDP增长率的3到4倍。根据奥肯法则,一个国家的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虽说GDP的变化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但它可以说明一个国家对劳动者的需求增长率一般不会超过GDP的增长率。因此,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其供给远远超过需求,知识性失业现象必然就会出现。值得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可以获得经济收益,于是,民办高校异军突起,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一开始民办高校就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模式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所以民办高校具有“天生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各类高等院校之间相互竞争的态势。即民办与公办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之间、公办高校之间、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相互竞争愈演愈烈。

二、地方高校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地方高校为了适应市场满足需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鼓励教师到农村、厂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等。然而,如果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标准去衡量的话,地方高校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

1、高校的制度创新滞后而使之陷入自我发展的制度“迟滞”的困境。由于高校不能与市场同步发展,使得现行的高校制度的特征表现为集中、封闭和划一,这与市场经济的民主、开放和多元的客观要求很不相适应,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相割裂从而使教育供给和市场需求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中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非常活跃,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行为经常发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不断发生变化,高等院校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等多重压力,然而在内部制度创新方面却不能与之相呼应。这说明现有的高校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相当迟缓,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高等院校的现行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从计划经济走来的高等院校内部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部门林立,条块分割。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基本上是照搬政府的那一套,常设的机构过多,有机构就要设领导,有领导就要配备干事,从而使行政和后勤人员膨胀起来,人多了则效率降低了。各部门之间由于存在着管理边界模糊,权限划分不清的现象,在工作上难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3、政府对学校干预过多,而学校自主管理程度低。目前,政府与高校仍然是一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外部政府与高校之间是纵向的或等级的隶属关系,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不是局限在宏观层面上,而是对学校内部事务进行过多、过细的干预。诸如机构设置、专业设置和调整等,都要按政府的指令办。高等院校的活动范围不是受市场经济的制约,而是被纳入到政府的行政安排中,任命干部的标准、程序也基本上是政府的那一套。高校的领导由政府任命,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级别,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这样,高校的自主权被大大削弱,自主管理程度也大大降低。

4、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行政化特征非常明显。现在的高等院校在运作上基本上是靠行政权力来领导一切,靠行政权力来指挥一切。在学校内部从上到下设置了各级领导岗位,权利等级分明,高校内部都设置了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甚至还有评审委员会等,设置这些业务性的机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授和学术骨干的作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行政权力泛化,各委员会的成员实际上都是以校长挂帅的各院系部的领导,没有行政职务很难进入委员会,由此导致了业务工作行政化。因此,有的学者就把当官作为首要目标,一个老干部科副科长的行政职位就有十几个人参与竞争,其中不乏有副教授。出现了“千军万马挤行政,千方百计要官当”的局面。高校几乎变成了政府,官本位意识浓烈。

三、地方高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以下简称“国家教改纲要”)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国家教改纲要给高校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就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根据地方高校存在的问题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特提出以下对策。

1、根据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对高校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科学设计和深层次改革,让其真正具有主体资格,其运行机制更灵活、更有效。把市场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培养目标上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专业调整和学科设置上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要。使高校的教育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对接,学校的内部规则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使高校真正成为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我国社会需求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体。

2、高等院校制度的变革和机制的转变是高等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国家教改纲要提出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目前最重要的是高等院校的市场经济地位得不到尊重和体现。在高校外部,纵向领导管得过多、过严、过细,高等院校已经事实上成为政府的附属行政机构,而不是按教育学术机构来管理。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那一套,如今中国的高等院校拥有全世界大学中规模最为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我们应当而且必须进一步治理内部结构,深化体制改革,精简行政机构。按照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来改变这种状况。

3、高等院校去行政化,恢复大学的本来面目。中组部和人事部早在2000年发文,明确要求逐步淡化和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但至今高等院校没有任何松动和根本性的改变。国家教改纲要再一次提出了“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高等院校官本位已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其危害程度不可低估。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院校的体制改革也有一些进展,但从总体上说,也只是涉及到高校的一些外部问题,高校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没有涉及。由于传统的官本位惯性思维,各高等院校之间竞相攀比行政级别的高低。如专科院校的行政级别是处级,专升本后就升为厅级了,各系、部、室也随之升为处级。不仅如此,在这种传统的惯性思维的影响下,学术权力被异化为行政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结合成一体,学者的身份被异化,官本位的惯性思维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了误导作用,不利于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高等院校是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的场所,不是培养干部的“摇篮”。高等院校去行政化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高等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4、紧盯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地方高等院校,鉴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既定的办学条件,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经常调查研究市场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社会各种资源在不断的流动中实现有效配置,而资源的有效配置必然会引起对人才需求的波动和知识结构的调整,因而市场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征。高校应当及时而敏锐地察觉到市场的细微变化,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而为之所用,并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来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调整课程。地市级高等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需要,与地方部门共同开展调研活动,实行教学科研软着陆。高等院校根据教学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实行部门与地方共建共管或以多种形式开展联合办学,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把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活动融入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去,最大限度的密切教育和经济、文化、科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

[3]刘德林.探析高等教育与政治捆绑式发展的隐忧[J].社会科学论坛.2011(01).

[4]于鸿昌.地市级高校面临竞争中体制外变革的新课题[J].山东青年2010(12).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地方高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研究(项目批准号:121001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行政化行政制度
论行政和解中的行政优先权行使
从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谈行政行为
某些单位的制度
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刍议
浅析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行政不作为的概念界定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