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情入文,育人无声

2013-04-29郑慧仪

师道·教研 2013年8期
关键词:背影文学作品美的

郑慧仪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一、凭借教材,挖掘情感之源

饱满丰富的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线,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大凡是读者喜爱,能打动读者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以情动人、动人心弦的力作,其中必定奔涌着作者灼热的情感急流,必然是作家内心燃烧着的感情的结晶。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甘泉,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心灵的雨露,这为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语文教师应当借助这些阅读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轻松的气氛中培养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动情点”,抓住情感教育的契机,尽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表情朗读、生动描述、精辟剖析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方式,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披文入情”去品读课文,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怨或愤的深刻而丰富的感情,使真、善、美的情感熏陶达到最佳效果。

二、先入为主,感悟情感之美

语文教师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体验,就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入其境”、“会其意”,设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在讲授《背影》时,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的事件,其中有些事情既不是非得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能及的。如穿过铁道、爬过月台去买橘子。但在父亲心目中,这些事情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的,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因此,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还做得那么认真、那么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的背景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此,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读者又怎能不为之动容呢?此时,笔者联系联系自己初为人母的感触,向学生道出了“养儿方知父母恩”的感慨,让学生认真回忆一下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从记忆的相册里寻找同样感人的镜头并作堂上交流。那一节语文课非常安静,不少学生眼噙泪光,老师的情、学生的情、作者的情在课堂上产生了共鸣,《背影》一文的情感教育目的也就水到渠成。

三、迁移创造,抒发情感之思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阅读感受教材,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最直接途径,当属写作无疑。

近年的写作教学,非常强调情感因素的渗透,也就是强调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但学生却老是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作文中的情感流露少之又少,有的也大多乏善可陈,要么苍白无力,要么无病呻吟,不痛不痒,难以打动人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和途径。针对如此现状,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体现情感美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写作中,让心中的情感在自己的文章中自然流淌。

学会写作,首先要学会感动。试着去被感动,哪怕感动于一朵花,一棵树,一棵草。如在《傅雷家书两则》的教学中,学生被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父子深情而感动,笔者让学生回家“布置”父母给孩子写一封家书,结果,这个作业很多家长都认真的完成了。在课堂上,笔者宣读了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家长“作业”,孩子们第一次被自己的父母感动得“一塌糊涂”,不少学生直言:我现在才知道原来我的爸爸妈妈是如此爱我!笔者趁热打铁,布置学生们给父母写一封回信,学生们用真情的笔写下来,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文章就显得特别富有真情实感。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背影文学作品美的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