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3-04-29吴敏丽

师道·教研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吴敏丽

所谓创新,就是想前人所未能想到的,从旧事物中搞出一点新意思,有一点新观点、新发明、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等等。

一、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在众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不良因素中,单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分析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束缚下的权威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有着根深蒂固的烙印,特别是70年代前出生的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一直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教师也不例外。“天地君亲师”的至高地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人们一直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要坐好,除非教师提问,否则不允许说话,教师的教学也都是按课本和教学大纲,并要求学生读课本并相信自己所教的内容,如果有学生提出对标准答案的怀疑,则很容易被认为是有意借此来捣乱,而受到责备,甚至惩罚。

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却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教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观念支持下的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人格,努力将学生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甚至于不惜扼杀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2. 过分追求成绩的功利思想,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很多教师和家长心目中,考试得高分数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样就造成学生只为获得高分数而学习,不爱独立思考。由于现在考试的命题,几乎都是书本上学过的东西,而且大多都有个所谓客观的标准答案,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了,背下教师强调的重点要记的内容,并做上一大堆类似的练习加以巩固,那么考试一般就能得高分。为此,为了取得高分,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早早起来背重点,并利用一切课外时间做教师强调了可能会考的题型,这种盲目追求高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俨然成了分数笼罩下,教师和家长指导着运行的机器。而且,在沉重的“分数第一”的压制下,学生机械性地完成了教师和家长给予的学习任务后,早已是一身疲惫,哪里还有什么心思、精力与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又还会有多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可言?

3.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右脑的开发,未能使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得到协调的发展

我们知道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具有同样的高级的智力功能,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记忆、数字计算、逻辑思维,称为“优势半球”,而右半球则支配着人们的图形识别、音乐感知、形象记忆、情绪调节、艺术欣赏等完形知觉以及想象、梦幻、摹仿、感受等,因此被人们称为“艺术型半球”。可见人脑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因为通过右脑的形象思维,人可以获得形象和整体的感知、直觉和想象等,这些都是产生创造性想象的源泉。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个别学校只重视那些高考应试课程,成天让学生啃着书本,天天背,天天进行永无止尽的“题海战”,而将那些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等视为“小三门”,甚至于把爱好艺术和体育活动的同学看作是“不务正业”,根本未曾想过充分利用美育途径来开发学生的右脑世界,致使学生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的局限。

4. 学生的胆怯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都会碰到一些非常害羞、胆怯的学生,他们上课不爱举手,即使发言了也是声音微弱,课外也不活跃,很少开口说话,也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内心深处非常孤独,对自己也缺乏自信。

造成学生胆怯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有的是家庭教育引起的,比如父母对其不予管理或是管教过于严厉,不时呵斥,甚至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有的是学生由于自身外表上的缺陷,或对个人能力和品质做出的偏低的评价时出现的自卑感而引起的;有的是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忽视和冷漠的态度而引起的;甚至于还有的是由于学生先天的气质的负面因素而引起的,如粘液质型的学生,情绪产生得慢而微弱,既不愿在同学中表露自己,也使人很难与他交往;抑郁质型的学生会比较孤僻、胆怯、不相信自己,一点小的挫折都会令他们感到不知所措,甚至达到绝望的边缘,他们不习惯新的人和新的环境,害怕与人交往,比较不愿与老师和同学探讨问题等等。这些方面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学生产生胆怯心理,而这种胆怯心理不仅会丧失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利于人际关系和健康人格的和谐发展,而且学生由于长期胆怯造成的思想紧张,精神压力,也会降低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束缚其想象力的展开,不利于其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高标准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经济和高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造就一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呢?

1. 树立非均衡的人才观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试教育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整齐划一,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强调的是合格、达标,整体出炉,对人才的个性发展缺乏鼓励政策,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的环境,这种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没有竞争力。

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打破这种均衡的人才观,提倡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个性潜能的有效挖掘,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应转变原有的观念,改变人才培养的“齐步行军,定量供应”状态,打破板块模式压制型的人才模式,建立起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人才的培养应该呈异步状态,对于群体而言,是全体合格,个体冒尖;对个人而言是全面合格,特长突出。

2. 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

长期以来,在我国对学校、教师、学生评价的标准就是:对一个地区或学校要看升学率的高低,对一位教师来讲,要看他所教的学科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对一个学生则是只要他学习成绩好就是一个好学生。这种单一化的教育评价价值观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慧潜能的差异是背道而驰的,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会产生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所以,学生并不是学习好就好,或打球好就好,因为有的学生可能这方面好,有的又可能那方面好,或者今天他这件事做得好,但明天她又把那件事做得很好,所以教师怎么可能仅凭学生某一方面的表现就断言谁就是好学生,谁又是坏学生呢?假若有的学生现在的英语成绩只能考个四五十分,可如果他进校时一点英语都不会,现在他做了很大的努力,比以前已有了很大进步,这难道不能算是个好学生吗?

既然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是有个别差异性的人,那么创新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不能像过去一样用一把尺子——考试分数的好坏来评价,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打破这种单一的评价观的束缚,树立一种多元化的评价价值观,形成保障和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特长自由、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

3. 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份尊重、关爱和宽容

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教师应力求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教师要经常以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去审视自己的言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爱护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甚至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比如,有一位教师讲《愚公移山》,突破了单纯由教师分析课文,最后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歌颂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的传统教法,他抓住“愚公移山”这一核心问题,放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有的说:“老师,干嘛一定要移出呢?不就是山挡住了去路了吗?移民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比移山容易多了。”有的说:“实在过不去,也不一定移山,打个隧道通到那边去不就行了吗?”还有的认为移山破坏了生态平衡。教师对同学们大胆冒出的这些想法一一予以肯定,认为有创新精神。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去认识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当时的人们还未摆脱原始落后的状态,愚公移山表现了人们的理想追求,歌颂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二是引导学生做新愚公,奋发努力,掌握科学武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