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的问题设计

2013-04-29黄伟标

师道·教研 2013年8期
关键词:层次性梯形线段

黄伟标

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始终围绕问题而展开的,从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因此问题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课型要求进行问题设计,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与方法。

1. 问题设计要具有导向性

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确定了一个好的方向,为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载体。问题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探索的根本方向。如“合并同类项”教学的问题设计:

问题:当x=-时,计算3x3-5x+9x3-4x3+1的值。

(1)怎样才能得到简捷的解法?(2)为什么能把3x3、9x3、-4x3合并处理呢?(3)那么什么样的项才能“合并” 呢?(4)什么叫做“字母部分完全相同” 呢?(5)为什么要求字母部分完全相同呢?(6)怎样合并字母部分完全相同的项呢?(7)你能概括归纳出其法则吗?

上述问题设计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通过转化、类比、联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不仅使问题提得自然,而且能使学生明确课题探索的目的与探索方向,激发他们参与探索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 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要“一步到位”和“一刀切”。对于不同层次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通过动手实验,小组交流,同学间可以得到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都有所收获。

如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后,如果出示这样的问题:如图1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AM=BM,DN=CN。试探索线段MN、AD、BC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层次性了,学生很难探索获得结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展探究活动。因此,不妨将以上问题的设计为:问题1: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AC的中点O任作一条直线EF与AD、BC相交,交点分别为E、F。(1)OE与OF,AE与CF的大小关系怎样?为什么?(2)取AB中点M,连结MO,试说明MO与BC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3)试探究梯形ABFE的线段MO与两底AE、BF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问题2:如上图1,在梯形ABCD中,AD∥BC,AM=BM,DN=CN。(1)能否将梯形ABCD中的线段MN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呢?从问题1中你获得什么启示?如何添加辅线呢?(2)你发现梯形ABCD中的线段MN与AD、BC的存在什么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这样设计问题体现了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思维渐进发展的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通过探索获得新的数学规律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让学生在探索发展中获得成功并饱尝成功的喜悦。

3. 问题设计要具有再创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数学学习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探究定理、公式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最好范例。为此,对定理、公式教学,不要简单地呈现结论,而要将问题设计突出定理公式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再创造”过程,从具体背景材料出发,揭示知识背景和来源,创设动手实践、操作实验等情景设计出一系列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建构新知识创设必要的平台,让学生从事观察、实验、探索、猜想、验证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同时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到探求真理喜悦,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责任编辑 罗峰

猜你喜欢

层次性梯形线段
玩转梯形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梯形达人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梯形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