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治未病”思想预防及治疗小儿疳证

2013-04-17周欢欢吉训超邱建利

吉林中医药 2013年12期
关键词:治未病病因病机

周欢欢,吉训超,邱建利,欧 冰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州510000)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基本理论即通过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正气的祛邪、抗病、康复能力,防止疾病发生,并要进行早期诊断、治疗,从而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及恶化[1]。其内容包含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密切相关的3个阶段,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构成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整体观。

1 “治未病”理论

1.1 未病先防 《内经》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此为《内经》首先提出的未病先防思想,做到天人相应,顺应四时阴阳的养生观。

1.2 既病防变 《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指导思想,是张仲景在《内经》治未病(未病先防)内容基础上加以诠释和补充,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对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3]。

1.3 病愈防复 《伤寒论》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不慎、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将病后调摄作为“治未病”内容的重要延伸。

2 “治未病”理论运用于小儿疳证

“治未病”在儿科的应用尤为广泛而重要。《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云:“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通过前人的论述可以得出小儿内伤饮食是疳积的常见病因,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平素乳食不节,积久易损脾胃之气,致饮食停滞,积而不消,则为疳证,进而易受外邪侵袭而致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百病乃生,治病求因是“治未病”辨证论治的根本。在指导防治疳证疾病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2.1 小儿疳证病因病机 小儿疳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多为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影响脾胃功能,致使其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进而气液耗伤逐渐形成的慢性病症,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为基本特征,正如《医宗金鉴》[4]所说“大人为劳小儿疳,乳食伤脾是病原,甘肥失节生积热,气血津液被煎熬。初患尿泔午潮热,日久青筋肚大坚,面色青黄肌肉瘦,皮毛憔悴眼睛”,其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疳的含义有两种,《医学正传》曰:“是疳为甘也”,言其病因,指出疳证多由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所致;《保婴撮要》指:“疳为干也”,是对其病机及临床表现而言的[5]。总体来讲,疳证病因主要是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以及病后调理不当,致使脾胃所伤,受纳腐熟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化生不足所致[6]。喂养不当是发生疳证的最主要病因,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喂养不当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高度阐明了小儿疳证的病机。且小儿脏腑生理特点为脏腑稚阴稚阳,脾常不足,胃小且弱,容物不多,提示脾胃的形质和功能均未臻完善成熟,易导致积滞,渐渐形成疳证,从而出现厌食、积滞等临床表现,这种不良循环渐而影响小儿身体、智力等生长发育。

2.2 “治未病”思想的临证运用 《金匮要略》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胃不和则卧不安”,小儿平时提倡乳贵有时,时贵有节,同时还要注重生活质量。《诸病源候论》曰:“天气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提示小儿后天的顾护可以有效的增强一身正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胃功能健全,气血生化有源,则百病不生。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功能异常可以从外在表现及时发现,正所谓“有形内,必形诸外”,虽小儿不擅表达,但脾胃功能异常,患儿可出现情绪异常,精神不振,面色萎黄,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应及时给予调理脾胃。如出现饮食量的减少,大便干稀不调,肚腹膨胀,精神不振,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擦眼,或吮指磨牙,后期出现毛发稀疏枯黄,形体消瘦等临床表现时应早期干预。在患儿接受治疗过程中,家长还需进行积极配合,坚持疗程,这样才能更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早期发现治疗,调理各脏腑功能,防微杜渐,体现既病防变的思想,在临床治疗时要掌握小儿疳证的辨证论治法则,运用中医整体观,要注重疾病演变过程,防止进一步向其他病症发展。钱氏认为,小儿具有“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病理特点,故十分强调顾护脾胃,谨慎用药。《二十三证》中言:“小儿不耐寒暑,易虚易实,脾胃亦怯。”《虚实腹胀》中言:“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疳证恢复期,要防止复发,即病愈防复。《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病愈后,要注重顾护脾胃,恢复正气,正气充足,则可有效防止疾病复发。小儿饮食改善,精神好转,要坚持病后调理脾胃,改善脾胃功能。病愈防复其实就是未病先防的前奏,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饮食有节,并从自身体质、情志等方面进行预防,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对于小儿疳证,要究其病因,以“治病求本”为原则,更重要是以顾护脾胃为本,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体征,结合“治未病”思想分别采取和胃健脾,消食化积,滋阴益气为法进行治疗,也可以配合刺四缝,敷贴,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辅助治疗[7]。

3 结语

依据前人的经验,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以“治未病”理论指导小儿疳证的防治,使其能在小儿疳证中形成之前即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达到“治未病”之目的。把“治未病”理论引入小儿疳证的防治过程中,将减少本病的发生,提高患儿的健康水平。

[1]庄玲玲,王春莲.“治未病”探讨小儿疾病的防治思路[J].中国儿科杂志,2009,5(4):3.

[2]黄颖,赵霞.疳证在现代社会的病因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0,30(7):557-558.

[3]张丽艳,曲道炜.《伤寒论》“治未病”思想探微[J].吉林中医药,2011,31(5):389-390.

[4]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595.

[5]苏树蓉.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5.

[6]徐荣谦.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1):10-12.

[7]赵美林,蒋芙蓉,刘文成.小儿疳证的预防和治疗[J].河北中医,2008,30(3):260-261.

猜你喜欢

治未病病因病机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