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化学教学中的课程创新——“苹果与柯达”的启示

2013-04-13沈玉红

化学教与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合作性自主性化学

沈玉红

(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江苏 昆山 215300)

2012 年1 月19 日, 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破产,至此,这家屹立在风雨中百年的老店就此进入破产保护。与此同时,苹果系列产品,不管是iPhone 还是iPad,却能异军突起。 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创新的认识理念不同。 “苹果”公司注重创新,注重新科技给消费者带来的便捷,设计出了当前电子产品中绝无仅有的、无需说明书的iPhone 和iPad 产品,这些产品甚至一个小学生都可以弄懂。 而曾经作为行业巨头的“柯达”公司,固守传统的感光交卷阵地,固步不前,不愿跟上数码的潮流,把方便留给了自己,把注意事项颇多的复杂操作留给了消费者,所以必然最终要被消费者淘汰。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注重创新,必然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在创新的海洋里,我们才能自由自在地遨游。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一提到创新很多人就会自然联想到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大科研、大发明、大创造,这些当然属于创新,但是,其实一些新颖的想法、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对于这个人来说的不一样的解题思路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在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下,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我们更需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注重课程创新,才能为社会进步添砖加瓦,推动社会的进步。

化学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一门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我们更要注重课程创新。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做到课程创新呢? 首先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转变。

一、以人为本——课程教育理念创新

教育只有关注人的本质,着眼于人的发展,才是合乎理念的教育,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化学课程教育理念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课程目标——从“应试型”向“应用型”转变

面对课时紧,内容多的现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部分化学教师以考试为唯一导向,以成绩为唯一标准来灌输考点知识,一切向分数看齐,不关注学生的能力和德育方面的发展。 部分教师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揣摩出题者的出题方向和出题思路,总结评分者的评分标准,以便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拿到应试的高分。 而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涉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专业开发、学生的后续发展等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只有把课程目标从 “应试型” 转向 “应用型”,注重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社会应用能力的发展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大大丰富化学课堂的内容,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

2. 课程主体——从“学生单主体”向“学生教师双主体”转变

新课程改革后,教育界都呼吁要把“满堂灌”、“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改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主导作用,甚至逐步使教师的作用边缘化。 诚然,这种变化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成长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新课程中的课堂要有学生的主体体现,也要有教师作为主体的导向作用,而且导向作用是很关键的,是课堂新知识掌握的核心,没有老师适时的导向,学生的思维就会向不同方向发散。 既然课程是双主体的,那么课程学习的对象必然也是双对象,也就是在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发展、以人为本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自身专业水平、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试想,如果没有好的课程引导者,怎么会有好的课程和课程“消费者”呢。

3. 课程实践——从“愉快的教”向“愉快的学”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是以把是否完全教授完所准备的新知识、是否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作为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 如果把新内容全部讲授完,甚至还可以多讲一点其它考点,教师就会表现出愉悦。 但是这是否真的是“有效教学”呢? 教师教授完是否就等于学生完全接受到呢? 或者说学生的吸收率是多少呢?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候的学生才是吸收知识效率最高的。 所以教师要从自己“愉快的教” 转变为学生“愉快的学”,以人为本,课程实践中多鼓励和奖励学生,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哪怕为了解决一个学生的问题而稍微影响课程进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也是值得的。

二、彰显人性——课程学习方式创新

回顾“苹果”的成功,不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彰显人性的做法。 它是在深度理解了“人性”后,在产品中体现出了“人性化”设计,所以“苹果”成功了。“柯达”不愿跟随时代脚步,不愿创新,不愿为“人性化”做出努力,注定要失败。 在化学教学中更应该注重“人性化”。 彰显人性的化学课程学习方式创新表现在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三方面。

1. 赋予创新学习方式生命力的前提——自主性学习

随着科技的发展, 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地被解放。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性学习,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的好习惯, 课程学习要变被动为主动。 只有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才能赋予创新学习方式生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前,预先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对所需学的内容进行自我感知;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师生及生生交流,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课程学习后,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根据记忆遗忘曲线,对知识进行有计划的复习。

自主性的课程学习方式创新还可以体现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中。

2. 赋予创新学习方式生命力的关键——合作性学习

在提倡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合作性学习也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 合作性学习是最受研究重视的教育改革之一,也是美国近几十年来逐渐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根筷子一下就可以折断,但是10 根筷子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了,这就是集体合作的力量。 现在的教育制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往往只看到竞争的优势,而忽略了合作所带来的收益。 学生的合作性学习,是赋予创新学习方式生命力的关键。

教师在课程学习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以2 至5 人为一个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某些学习任务。 学生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缺点,把各自的优点集中放大。

合作性学习特别适用于对复杂问题的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部分组员的角色固化问题,二是部分学生的过程边缘化问题。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 赋予创新学习方式生命力的保证——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后, 化学教材上就新增了一块内容:“活动与探究”,这充分说明了现在的教育中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于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让学生自己探究远比让老师把结果告诉他们来的有激情,有动力。 “实践出真知”,老师讲授的结论知识理论上的,但是学生自己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知识来创造新知的过程,过程对了,学生印象很深;过程中出现错误了,学生会认真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印象会更深刻。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所以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被教育部门所重视。 现在的高考命题趋势也越来越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但是这个过程教师要注意,是让学生“亲身探究”,而不是“旁观探究”。 只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才能保证创新学习方式富有生命力。

三、深入浅出——课程教研活动创新

化学中有很多知识是有点深度和难度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课程教研活动创新中要“深入浅出”。 “深入浅出”包含以下两方面。

1. 对课程的研究要——“深入”

传统的教学以教材和教参为主要依托,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对象,而研究课程就要从教材中超脱出来,以更高的视野和角度来引导课程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研究课程就要从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中理出一条新思路,使之与学生情感、价值观有机结合,充分的研究课程,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像“苹果”一样人性和便捷。

2. 对学生的导向要——“浅出”

在研究课程的同时,也要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不但要研究学生的共性, 还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性;不但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 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家庭结构;不但要研究学生的当下,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让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教师在课程学习中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把理论讲清楚,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创新不仅是公司的命脉,也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命脉。 “苹果”和“柯达”告诉我们,只有创新,必须创新,才是一切的生存之道。 化学教学中的课程创新也是如此,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 陈炜. 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1)

[2] 沈霞. 文化浸润: 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寻[J]. 高教论坛,2010,(12)

[3] 王冰洋. 浅谈创新人才培养[J]. 成功 (教育版),2009,(12)

猜你喜欢

合作性自主性化学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奇妙的化学
以数学阅读为支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奇妙的化学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