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违纪原因探究

2013-04-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违纪课堂教学课程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215500)

一、引言

课堂违纪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课堂行为规范、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违纪的判断标准主要在于两方面:第一,学生的行为与课堂行为规范、教学要求不一致;第二,学生的行为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教学效率。而课堂行为规范则主要是指《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常见的课堂违纪行为主要表现为私自离开座位随意走动、相互嬉闹、乱抛物品、小范围干扰别人、大声喧哗等。在小学低年级课堂上,常可以见到以下情景:一方面是教师声嘶力竭地范读、带读、讲解,另一方面是仅有小部分学生在听讲,其他的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打打闹闹,有的在看卡通画,有的在玩文具……这些行为往往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为此,探究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原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鉴于其复杂性,笔者拟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两个维度予以探究。

二、客观原因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就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注意力尚不稳定,在一般情况下,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二十分钟左右[1]。因此教师往往发现课上到一半,即20分钟左右时,便总是有大量的学生注意分散、活动性增强、频繁违纪。这种现象正是由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集中时间较短所导致的。此外,由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注意类型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尚在发展。

就意志力特点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行为管理中缺乏自律能力,往往需要外部力量的约束与监督。当缺少必要的外在监督时,往往表现出较多的违纪行为。譬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相对来讲,坐在教室最后两排的学生,因为远离一般活动在讲台附近或教室靠前位置的教师,所以这部分学生的行为活动内容往往不在教师视线监控范围,从而缺乏及时的外在监督,故而违纪的比率往往在全班学生中相对最高。

就需求特点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被关注的需求极为强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低年级学生的不少行为都是希望引起他人尤其是教师的关注。但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是非善恶价值判断标准,因此有时甚至通过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如,发出怪声,相互间挤眉弄眼,而这些行为本身即为明显的违纪行为。

(二)班级规模过大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发展的不均衡及城镇化进程中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有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不少地区小学班级规模较大,学生人数一般为60人左右甚至更多,如此庞大、巨型的班级规模导致教师无法及时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尚处于“他律”阶段,对于行为的是非善恶价值判断能力相对不成熟,行动缺乏独立性及自制力,无法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合理的管理。因此,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或不符合要求的注意分配时,教师面对众多学生由于自身注意分配能力的限制,无法及时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制止或纪律管理,使得学生的行为由于缺乏及时的反馈从而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所以,通常会发现:“大班教学往往存在更多的纪律问题,而且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和期望,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不利于课堂师生的互动,甚至制约了新课改的实施。”[2]

(三)教学环境不佳

小学课程的教与学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尤其是要求课程能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环境中的丰富刺激与情境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需要利用一定的材料,包括卡片、模型、实物等,采取游戏教学的形式,将教学置于一种真实的交流与对话情景中,利用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吸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以及有意后注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就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普遍缺乏足够的教学材料与活动空间。如,小学英语教学往往就在教室里进行,不少学校没有语音室,即使有也极少使用。而走进小学教室,往往都是“济济一堂”的局面,在这种拥挤不堪的教室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受空间的限制,小学英语教学只能采取传统的以讲授法与练习法为主的教学方式。环境的单一性,教学刺激的单调性,无法吸引低年级小学生进行长时间的集中注意,于是,课堂违纪成为教学过程中一种必然的结果。

(四)小学课程的特点

由于小学课程具有活动性与交流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大量的听、说、读,甚至游戏等训练环节,且经常会涉及到对学生的逐一训练与强化,使得教师在关注特定学生的同时很难兼顾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目前学校常用的鉴定标准,往往就会出现部分活动性较强、缺乏自控力的小学生频繁违纪的现象。

三、主观原因

除上述原因以外,不少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违纪现象多由教师的主观因素所导致。

(一)缺乏正确的学生观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育教学最终的成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评判依据。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的地位、学生的权利、学生发展特点与规律缺乏足够的关注与了解,因此既无法根据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集体教学,也无法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不少教师对低年级学生持有一种消极的人性假设,认为他们不成熟,似乎天生喜欢捣乱与违纪,因此时刻有待外部的强制约束或管教。于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只是试图通过一种强有力的外部手段强行压抑学生的活动性,以促使学生表现出相应的遵纪行为。从短期来看,这种做法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如确实有效地抑制了部分明显的违纪行为,但学生仍有可能表现出隐性的违纪行为,如思想开小差等,最终这种做法不但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而极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最为重要的是,这种高压管理手段使得学生无法获得自我发展的内部推动力量,即无法顺利养成自律与自我管理的习惯,使得他们的发展在较长时间有赖于外部力量的推动。因此一旦变换教学情境,如其他教师不使用高压管理手段时,课堂违纪的现象则会集中爆发。

(二)课程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关于“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引发很多争论,在人类认知不断走向成熟的当代,关于课程的内涵,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多个维度的诠释。当前,汇总各课程理论流派的课程观,普遍认为,课程是学科知识、课程是儿童的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文化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的过程[3]。这些关于课程内涵的诠释为实践中课程的解读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在小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仍然停留在20世纪流行的学科课程论的角度,依然将小学课程理解为一种学科知识技能体系,对应到课程实施中表现为极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甚而在每个单元结束时普遍要求学生“知识过关”。

此外,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然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及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其他目标的实现。从而舍本逐末,使得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流于一种表象与形式。事实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尚处于入门阶段,在这一阶段,兴趣的养成极为重要。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时,应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的学习态度作为重中之重放在首要位置,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设计不合理

不少小学课堂违纪现象与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有关。如,苏教版小学英语二(下)二单元C 部分“Say a rhyme”,内容为“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one falls down and bumps his head”,教材中为该部分内容配了相应的彩色背景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然而,在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程序为:首先由教师领读,然后逐句翻译,重点强调部分生词,最后采用提问法及练习法强化训练。就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来看,一方面,2/3以上的学生对该部分学习材料无法有效掌握,既无法记住生词的含义,又无法通译整个句子;另一方面,学生体会不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无法激发一定的求知欲,结果近2/3的学生只能无所事事地频繁违纪。可见,“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有违纪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没有被教师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以至于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与教学无关的方面。”[4]

反思以上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很明显学生的违纪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关。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缺乏对学习者的必要分析,未能有效针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如,在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完全可以使用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以替代反复无效的提问,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一旦调动起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违纪行为的比例;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对教学材料的充分加工。教师应在把握学生学习特点与现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材料中的所有因素,以促成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可以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已有的图画阅读能力,让学生先充分理解与加工该部分内容的彩色图片,然后在学生对内容已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文字符号上面来,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有了现实的支撑,而不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次上。

(四)教师威信不高

通过不同班级的比较发现,小学课堂违纪现象往往还同教师的威信不高有关。“教师威信,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5]“对于教师而言,其身份、学识、能力等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一种顺从、接受支配的态度反应,这是威;教师以自己的良好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信任的情感反应,这是信。”[6]教师的威信在课堂纪律管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认为:“有威信的教师只要用轻微语言谴责和眼神暗示,即可达到制止学生不良行为的目的;而缺乏威信的教师,有时即使用严厉的训斥处罚手段,学生也无动于衷,由此可见教师的威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6]可见,教师威信的高低,在课堂纪律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经验不足

对于部分教师来讲,教学经验不足,也常常会使得他们在课堂纪律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困扰,有时甚至会人为地造成学生违纪。研究表明:“初任教师更容易因课堂管理问题而感到烦恼,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则很少因此而烦恼,两组教师间存在显著差异。”[7]如有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初任英语教师,在一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毫无目的性地表扬某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结果作为一种替代强化立刻使得其他学生在回答问题或集体朗读时发出声嘶力竭的声音,最终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说明该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行为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即在做出该行为时欠缺必要的思考。而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则往往能利用替代性强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当有学生交头接耳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会直接批评违纪学生,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被关注的心理,采用替代性强化及时表扬遵守纪律的学生,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只要暗示说:“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哪位同学表现最好,最遵守课堂纪律……”在这种情况下,低年级小学生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静下来,达到教师课堂教学纪律的要求。

(六)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培养,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除讲授法与练习法之外,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歌曲、故事、游戏等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然而目前,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多数情况下多使用讲授法与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活动多为读、听、练,课堂活动形式单一,课堂教学方法单调,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表现出众多的违纪行为。

四、结语

综上,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违纪是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但问题不容回避。了解、把握课堂违纪的主客观原因,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部分违纪问题,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值得重视的是,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关于“纪律”的价值与“违纪行为”本身的鉴定尚需不断地思考。深入小学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纪律实践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偏差,片面追求其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管理价值,忽略甚至主动回避了纪律实践的育人价值,并在实践中呈现出明显的管理化特征,导致一系列与教育目的有悖的后果……”[8]可见,如果仅仅只是刻板地为了维护课堂纪律而对违纪行为进行干预,不去思考与追问纪律本身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对于违纪行为的管理最终必将偏离教育的育人功能,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1]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7.

[2]刘伟.“大班”课堂教学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0-39.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3-155.

[4]刘晓东.新教师课堂纪律管理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1):36-37.

[5]岑国桢.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1.

[6]吴学彪.教师威信的内涵及其树立[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16-17.

[7]吴艳茹.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调查分析[J].天津教育,2002,(9):35-37.

[8]吴洪伟.当代中国中小学纪律实践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猜你喜欢

违纪课堂教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中体育专业生的违纪心理分析
官员三类形式办喜酒算违纪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广安区节后一上班 开展违纪线索“回头看”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教育部:对各类违规违纪办学行为绝不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