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孝道式微的伦理审视

2013-04-12兰辉耀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伦理危机家庭

兰辉耀 ,曾 勇

(1.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119588;2. 江西师范大学 哲学系,江西 南昌 330027)

传统孝道式微的伦理审视

兰辉耀1,曾 勇2

(1.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119588;2. 江西师范大学 哲学系,江西 南昌 330027)

“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然而,当前社会出现了孝道式微的现象,不孝行为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传统孝道自身的缺陷与孝道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孝道危机的重要因素。解决当前孝道危机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转换,广泛倡导新的孝道观念,切实加强孝道教育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孝道;孝道危机;伦理审视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维系了传统家庭的和睦,维护了老人的生存权益,也保障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可是,当前我国的孝道状况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并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分析中国独特的孝道文化入手,谨对当前孝道危机的表征、导致孝道危机的因子及解决孝道危机的路径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伦理审视。

一、孝和孝道

关于“孝”之基本含义,学界一般都借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当中的诠释,认为“孝”字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1]意思是说,“孝”字是由“老”字而省略了下半部分,加上“子”字组合而成的,其含义是“善事父母”。学者普遍认为,孝的一般含义即是“善事父母”,而“善事父母”的要求主要包括奉养父母、服侍父母、敬爱父母、劝谏父母、丧葬亡亲、祭奠考妣等等。

从“孝”的基本内涵来看,“孝”就是在人类血缘亲情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规范代际关系的伦理准则,是维系家庭和睦的伦理精神,是延续祖宗血脉的伦理保障。那么,这种孝观念的行为化、理论化与系统化的产物就是孝道。换言之,孝道就是关于行孝的理论依据、孝的伦理观念、孝的行为准则的总称。显然,所谓孝道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孝道所持的基本观点与看法的思想。因此,系统而完整的孝道思想所回答的问题主要是:为何践行孝道、践行孝道的目的、践行何种孝道以及怎样践行孝道等等。

可以说,孝道思想是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孝道自然凸显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伦理的鲜明特点。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虽然也有敬、爱父母的伦理观念,但没有任何民族的文化能像中国文化一样如此高度重视孝道伦理文化的意义,相应地也就没有任何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一样对孝道伦理文化进行了卓越的理论构建,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曾经以“孝”治天下。

然而,中国文化虽然是由儒释道等多种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但其主流文化无疑是儒学。而仁学又为儒学的核心思想,但其仁学思想完全是由其孝道思想而生发的。孔子的“仁”,概略地说就是爱人,并且是有“等差”的爱人,即由近及远,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而逐步推向爱其他人。孔子的爱人以爱亲为最重原则,可见,爱亲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易言之,“孝”是“仁”的根本基础和发展前提,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2此外,孔子分析了孝道的重要性,他认为世人若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自然不会忤逆尊长;若不忤逆尊长,就自然不会犯上作乱,即《论语》中所说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2易言之,孔子认为孝道不仅能够使人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而且能够使人遵守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从而达致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宁。因此可以说,孝道伦理在古代中国具有极高的价值,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超出一般想象的作用。这自然和中华先贤对孝道的充分肯定与大力褒扬分不开。

孔子之后的儒学代表人物,诸如曾子、孟子、荀子等先哲皆对孝道进行了理论阐发和践履推动。如果说,孔子是儒家孝道理论的鼻祖,孟子、荀子是儒家孝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者,那么曾子则是儒家孝道理论的集大成者,而《孝经》即是儒家孝道理论的创造性典籍。当然,不仅儒家重视孝道,道家、佛学也不另外。如老子有“六亲不和,有孝慈”[3]43,“绝仁弃义,民复孝慈”[3]45之说;庄子则有“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4]155,“以敬孝易,以爱孝难”[4]498之言;作为佛学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典范之作的《坛经》也有孝论之处,如有“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敬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之论[5],而六祖所提的佛法在世间、修行在家亦得之思想也彰显了其对孝道的关注和重视。综上可见,由于先哲对孝道的高度重视、对孝道理论的精心构筑以及历史上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等因素,促成了孝道成为中国伦理文化的核心部分,孝道也凸显了中国伦理文化的鲜明特点。毋庸置疑,“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道思想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孝子贤孙,在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孝道危机的基本表征

尽管“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精神浸润了许许多多的孝子贤孙,但是,纵观具有悠久道德文明的中华大地,当下出现了严重的孝道危机——不少人丢弃了传统美德与实践理性,基本伦常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孝行为不断增多,社会上出现了诸如对父母情感冷漠、遗弃虐待生身父母等丑恶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弑父弑母的恶性事件频繁出现,看后委实令人震惊,令人心痛。具体地说,在现代中国社会,孝道出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幼伦理颠倒。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年老意味着经验多、资历长、威信高,晚辈尊敬长辈,晚辈照顾和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无庸置疑的。换言之,在过去,老人必然受到晚辈的尊敬与关爱,在家庭甚至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然而,现代家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小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老人在家中的地位无足轻重,至多只是带带孩子的“帮手”。这种变化,一方面动摇了老人的家庭地位,使老人的权威受到挑战,其基本权益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固化了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范式,忽视了对老人应有的人格敬重和生命关爱,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下一代。

2.“啃老”置换赡养。行孝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必须赡养父母,但许多家庭仍是父母“赡养”着子女,出现晚辈严重依赖长辈的不良现象。近年来许多社会调查结果表明, 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或退休工资明显地不断增加,并且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也越来越好,可是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比较缓慢,而导致这个后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子女的拖累。因为不少年轻人就业后,仍依靠长辈维持家里的基本生活。更甚者是子女结婚、生子、买车、买房等等的财政支出都基本依赖长辈。总之,晚辈在经济上向老人索取多而付出少,如今称之为“啃老”。

3.养儿防不了老。2005年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调查全国10401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结果显示,45.3%的人与儿女分居,5%的人三餐不保,93%的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7%的人吃不起药,86%的人得了大病住不起医院。这些老人的平均年收入为650元,85%的人自己干农活,97%的人自己做家务,8%的人精神状态良好,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6]从中可见,如今大多数老年人过着可怜而无奈的生活,他们往往吃不起药、看不起病、买不起新衣服,甚至吃不上饭,更得不到子女的尊敬与关爱。也就是说,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许多年轻人事实上并没有承担赡养父母的道德责任,也没有履行照顾父母的伦理义务。因此,许多老年人自然就觉得养儿防不了老了。

4.弑亲事件频繁发生。近年来,在有关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上不仅常常看到子女虐待父母、遗弃老人的相关报道,更严重的是,弑父弑母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让人触目惊心。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慈乌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义”[7]。弑父杀母这种丧失人伦的行为不但为人类所不齿,就是禽兽也极为罕见。可见如今孝道危机的严重性。

三、孝道式微的原因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孝观念越来越淡薄,由此出现了有悖孝道之举,而且不孝之风有可能蔓延。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的孝道危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传统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使传统孝道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创造性精神与传统孝道的无违精神是不相符合的。相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一些人崇尚拜金主义,致使人伦道德沦丧,传统礼仪严重流失,亲情淡漠。甚至有人片面地认为,孝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恪守孝道妨碍人格独立,应该日渐削弱乃至取消,甚至认为淡化孝道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传统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如今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此谓核心家庭。因为核心家庭不断增多,家庭人口越来越少,即使三代同住,孩子早已取代了老人成为家庭的重心。另外,人口流动导致两代人居住分离,于是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不断加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很多出门在外的子女无暇也无力照顾家里的父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传统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

3.传统孝道自身的缺陷。传统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的伦理文化,经过统治者及御用文人的改造,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其消极影响极为明显,集中表现在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和保守性等方面。正因其存在负面因素,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反帝反封历程中,遭受到彻底批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再被全盘否定,使得传统孝道未能得到很好传承,更勿论创造性转化。

4.传统孝道教育的缺位。如今的大、中、小学“重智轻德”现象非常严重,缺乏系统的孝道教育,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认为长辈的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感恩之心。这就使得学生心中难以树立孝道观念,没有孝道信仰,不知“生从何来”的道理,也不懂“人之为人”的生命本义。如此没有生命根基与道义规约的人生,轻则浑浑噩噩,重则伤天害理。

四、消解孝道式微的路径思考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恪守孝道是个人修养与砥砺德行的生命展现。孝是规范代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弘扬孝道,践行孝道,解决当前的孝道危机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孝道危机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转换。当前,要使传统孝道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就必须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即继承传统孝道的积极因素,摈弃其消极部分,并在现代社会实践中赋予孝道以时代精神,树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孝道”观,使之能够体现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概言之,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转换,就是要把其在传统社会处于首德和泛德的地位,还原为基础位置,恢复其家庭伦理地位,消解其在政治领域中的不良影响,从而树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孝道”观。这是解决当前孝道危机的前提条件与基础伦理。

2.广泛宣传新孝道观。当下应该加大提倡孝道的宣传力度,各社会团体、公共组织以及政府机构应该把孝道文化的宣扬提上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基本工作去执行。通过出版物、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新的孝道精神的宣传,提高人们的孝道意识,树立人们的孝道信仰。通过广泛宣传,引导人们尽孝应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中年子女尤其要孝敬父母,把对父母的照顾摆在重要的位置,在自己的子女面前以身作则,让他们感知孝道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3.加强孝道教育。古代社会特别重视孝道教育,认为孝道是德行的根本,孝道教育是教化的出发点,即《孝经》所谓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8]。因此,过去孝道的传承无所不在。如今同样应该加强孝道方面的教育。孝道教育分为家庭孝道教育和学校孝道教育。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第一场所,因此,家庭孝道是孩子接受道德启蒙的第一课堂,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德性成长,使孩子从小懂得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并渐次内化为个人品德。而学校孝道教育是家庭孝道教育的深化和拓展。学校教育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意识和行为。关键是学校教育应该使孝道教育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之中,比如将孝道文化列为必修课,使青少年有行孝的观念与意识,并将所学的孝道理论付诸实践当中。

4.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旧时的法制对不孝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甚至处以极刑。而如今国家不再以孝道为治国之本,对不孝行为大多只是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只通过道德信念与社会舆论不可能完全解决众多的不孝问题,为此必须有法制的介入,依靠法律的威慑解决问题,因此,就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禁止不孝行为的发生,切实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这一点,呼吁为孝立法,认为通过为“孝”立法,规定子女尽孝、奉养的义务,要求国家、社会继续弘扬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保护父母不受子女的暴力侵犯。当然,法律的介入必须是底线,最根本的还是要宣扬和提倡孝道精神,因为家庭要和睦得靠亲情,靠孝道,而不能仅靠法律。

五、结 语

在传统社会,孝道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并且受到高度重视。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今我国出现了严重的孝道危机,不孝行为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经济、社会基础,并且传统孝道自身的缺陷与孝道教育的缺乏也是导致孝道危机的重要因素。解决当前孝道危机是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只有通过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转换,广泛宣传新的孝道观念,加强孝道教育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解决孝道危机,才能使孝道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3.

[2] 论语[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老子道德经注[M].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155.

[5] 金刚经·心经·坛经[M].陈秋平,尚荣,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182.

[6] 裴晓梅.中国农村孝道出了问题[EB/OL].(2010-06-26)[2012-12-01].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34383.html.

[7] 李道友,周水涛.从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解读大学生极端行为[EB/OL].(2009-10-13)[2012-12-01].http://dept2.hbeu.cn/zhxwh/List.asp?C-1-240.html.

[8] 孝经[M].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21.

(责任编辑:祝春娥)

EthicalThoughtsontheCurrentDeclineofFilialPiety

Lan Huiyao1,ZengYong2

(1.SchoolofHumanities,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89,China;2.InstituteofPhilosophy,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27,China)

“Filial piety”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basic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nowadays there is a serious decay of filial piety in China. Behaviors that are not in accordance with filial piety increase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underlying main reasons may be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has lost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found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and the lack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also contribute a great deal to the decline or crisis. To get rid of the current crisis,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the new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is to be publicized, filial piety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ought to be improved.

filial piety; the crisis of filial piety; ethical thoughts

B823

A

2095-4824(2013)05-0011-04

2013-03-12

兰辉耀(1985— ),男,江西于都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曾 勇(1971— ),男,湖北枣阳人,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伦理危机家庭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危机”中的自信
寻找最美家庭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寻找最美家庭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