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教师党建育人与学科育人的思考

2013-04-12朱仁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育人学科

朱仁宝

(浙江外国语学院 德育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2)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九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十二五”规划要顺利实施,需要高校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高校党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高校党建工作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而且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重要的育人过程。”[1]因此,高校教师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党建育人、学科育人,对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建育人、学科育人的现实价值

1.党建育人、学科育人是由高校的办学宗旨及目标所决定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等教育的职能是培养高级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刘延东同志在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坚持党建育人,学科育人,是高校的办学宗旨及目标所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共识。对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对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不同的国家则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教育总是既服务于经济,又服务于政治和民族文化。尤其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的,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培养拥护共产党领导,接受并认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这是社会主义办学的根本方向。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培养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并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服务的人才,为党组织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这就需要高校党组织应当而且必须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

2.党建育人、学科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要

大学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型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处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接受期和政治方向的理性选择期。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理性思维的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对政治方向、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选择,已经处于主动自觉的状态。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思想政治上的两极性:积极进取与政治淡化并存:他们既肯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信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政治心态渐趋成熟。又应看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理想、信仰与信念不够坚定,在政治取向上存在一些功利性倾向。在价值观念上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存。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时,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讲求实用”的倾向。在价值取向上多元化:服务社会与自我实现并存。努力寻找“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兼顾”、“义利共济”的最佳结合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重现实、重实效、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在道德选择上呈现矛盾性: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偏离并存。面对纷繁复杂、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在道德认知上陷入困惑、道德观念比较模糊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校教师担负为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坚持党建育人,学科育人,党的十八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我们要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党建育人、学科育人是教师的职业和使命所要求

高校的教师党员,应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和人生追求。通过党建育人、学科育人,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落到实处。“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天职,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传授知识的过程便是为了实现育人的目的。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往往将德育与教学人为划分为“两张皮”,导致一些教师学科育人的意识淡漠。随着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培养人才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党建育人、学科育人。作为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向学生有意识地传授知识,更要从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力量、知识传递的方式到知识传递者的为人处事态度对学生的德性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呼唤更多的老师在自身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关注育人价值的实现,从而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高校的党建与人才培养密切的配合,紧紧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形成“育人”和“党建”的和谐互动,教书与育人的相互渗透,为培养高层次的合格人才作贡献。

二、党建育人、学科育人的现状分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党建育人、学科育人取得一定的成绩,发挥了高校党建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但高校党建育人、学科育人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影响大学的育人功能的发挥,人才培养质量也面临挑战。

1.部分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

有的高校对党建育人、学科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学科专业教师的育人工作,只重视学科专业教师是否有科研成果。不同程度上存在“重学科、轻学生,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党建育人、学科育人没有提到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对党建育人、学科育人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即使有一些相关的规定,由于不配套和可操作性差等因素影响专业教学的德育功能。比如对教师的考核、职务晋升等,虽然也有教书育人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上,科研论文、教学工作量等定量规定是硬指标;教书育人等定性规定是软指标,造成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手硬一手软。

2.部分教师育人意识不强,重教书轻育人

一些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不够重视、育人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有的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授课内容难度一再降低,考评结果却不见起色;还有的认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政工干部的事,与自己所教的课程无关,只要把课讲好即可。由于高校教师对教书与育人的认识不到位,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

3.部分教师关注学生不够,不了解学生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3]有的教师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不熟悉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又缺乏经常深入学生,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影响师生之间关系,使学科及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科育人的效果

4.部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不强,为人师表也不够

有的老师学习不努力,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学术水平低,缺乏坚实的理论功底,讲课质量难以保证,更谈不上课堂育人的效果。也有的教师经不住诱惑,出现思想徘徊、业务生疏、师德败坏的现象。如:一些教师不安心教育事业,课堂守不住,校外挣外快,业务不求精,教学不求深,对学生不负责任,失去了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难以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反之更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高校办学理念、人才观的问题及评价制度上的不完善;更重要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及责任感的问题。因此,提高广大高校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及责任感迫在眉睫。

三、党建育人、学科育人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4]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他们在教书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1.营造党建育人、学科育人的氛围

党建育人、学科育人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及全体教师都应确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并让育人意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科的课堂,育人和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才能使高校德育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科育人、课堂育人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学科育人的关键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科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科的本质属性,体现学科德育特色。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才能将教学内容具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5]鼓励引导教师自觉地将育人工作融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发挥课堂主导作用,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主阵地保证。专业教师通过党建育人、学科育人与学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取向,甚至气质风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2.提高党建育人、学科育人的能力

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育人能力。教师的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高校教师要尽职尽责地做好育人工作,要具备较强的育人能力,要有正确的育人观。要更新育人观念,革新育人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全方位关爱学生,要成为每位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具有较强的全面了解学生、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熟悉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懂得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方法和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品质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应当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要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思想上有提高。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并将其作为职业目标的更高追求。

3.树立教师自身人格形象,增强育人效能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领域最为能动的也是最重要关系。现代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活动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基于这种情感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师生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变量,它直接影响教学与育人的效果。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教师人格是一种教育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健全的人格素养;对学生的善良和仁爱;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对事业的执着与忠诚;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学生的精神关爱,优雅气质和美好的自身形象。实践证明,教师若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就能赢得学生,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愿意和教师保持心灵相通的关系,向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促进师生生命质量的“共同提升”。

4.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

党建育人、学科育人要求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有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建立党建育人、学科育人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制定教师教书育人岗位职责规范及履行情况的考核奖惩制度,内容应涵盖教师在备课、讲授、辅导、考试、实验、实习、指导论文等各环节中的责任、态度、工作量、效果等,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次,对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挖掘德育内涵,并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考核;再次,对教师的晋升要用量化指标体系规定育人工作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促使教师把学科教学与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使高校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使党建育人、学科育人得到有效实施。

[1]朱善璐.高校育人党建是魂[N].人民日报,2006-07-06(13).

[2][4]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3]朱仁宝.做一个创新型班主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

[5]翁铁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N].文汇报,2008-01-18(05).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书育人
篆刻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