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3-04-1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感理论课公民

肖 祥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公民社会责任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起点,是公民理性与良知的体现,也是大学生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承担起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任务。

一、何为公民社会责任感

公民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公民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所承担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或崇高情感意志。

从构成内容而言,公民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公民道德责任、公民社会责任、公民文化责任、公民历史责任等基本内容为基础而生成的,是多种责任因素的有机统一。

从指向的对象而言,公民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国家的高度认同而由此产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也指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着核心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和信赖;不仅指对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强烈认同和坚决维护,也指对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积极参与和勇于奉献。

从真理实现的角度而言,公民社会责任感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步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而后产生的投身其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自觉意识和情感精神。

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而言,公民社会责任感是正确进行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权衡之后,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把个人利益内含于社会整体利益维护中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

从心理发生的机制而言,公民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社会意识、公民道德情感、公民道德意志、公民奉献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是意识产生、情感生发、意志培育、精神升华之后的结晶。

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是特指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精神的统一,它不仅内在地表现为社会责任担当的自觉愿望,也外显为社会责任担当的行为实践;它不仅具有激情、冲动、情绪的非理性情感因素,也具有知识陶冶、文化修养之后的理性特征。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级专门人才,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公民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功能而言,加强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是其责无旁贷的任务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任务和要求,也指明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其一,认识当今世界发展格局和社会发展趋势,了解世界和社会,促进大学生树立公民应有的政治方向、政治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责任感。其二,认识国史、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现状,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培育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的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其三,认清大学生的光荣使命,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自觉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责任。概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素质和公民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

2.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迫切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能够坚守主流价值,具有时代感和正义感,表现为理性爱国、敢于竞争、崇尚平等、乐于奉献、渴望参与等良好的价值行为取向。被誉为“鸟巢一代”的“80、90后”,向来被认为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热衷于游戏、沉迷于网络、“月光族”、“啃老族”,但经历了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如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等之后,焕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用青年的果敢睿智、顽强坚毅谱写了一幕幕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青春乐章。事实证明,“他们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激情、抱负和创造力的群体。”

但是,不可否认一些大学生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公民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其一,自我意识较强。一些大学生只关心自己、只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只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缺乏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和社会理想;只对索取、自由、权利乐此不疲,而对奉献、义务、责任毫无兴趣;不懂得感恩;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不择手段等等。其二,功利意识膨胀。受市场经济功利性的裹挟,一些大学生也表现出十分严重的功利倾向,什么事情对我有好处就“上”,没好处就“让”。其三,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一方面表现是社会公德缺乏,如在公共生活和公共环境中不懂以德待人和文明礼貌等等。另一方面表现是对他人不负责任,如对爱情、老师、同学、父母和社会不负责,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其四,对团体性、组织性的党团和社团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应有的热情,有些大学生甚至对此表现出少有的冷漠和拒斥,自觉放弃和丧失个体社会化的机会,陷入极端化、偏激和不负责任。

德国著名的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曾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教育,那么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道德教育功能实现着对大学生进行公共道德和公民美德培养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就是通过个体的道德学习和道德实践,培育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激发其道德主体性,塑造公民美德,使之在生活实践中领会、体验道德带给人的幸福、崇高、尊严,然后“自己为自己立法”并自觉“守法”。

3.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是应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临挑战的需要

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以一种“现代性入侵”(inbreak-of-modernity)方式冲击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面临着严峻挑战,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带来强烈的冲击,而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造成负面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着对大学生传播道德知识、政治知识、哲学知识和人生修养知识的重任。通过文化教育和传授,一方面使大学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有所认识和继承,同时对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有所领会并自觉投身其中;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对异质的文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的思想文化结构,优化情感、态度、信仰等非理性文化要素,从而为大学生培养公民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历史责任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石。

4.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就会丧失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国家就会缺乏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主体力量之一,对国家发展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状况如何,反映了其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正确与否,从一定程度上说决定了中国未来的繁荣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担当精神,让他们形成“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公民责任感,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与发展走向。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刻苦学习”;“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艰苦奋斗”、“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开拓创新”;“希望广大青年坚持高尚品行”①,就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青年的首要任务、青年应坚持传统的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品德修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培育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

如何有效开展公民社会责任感教育,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培育公民主体性、塑造公民品格、形成公民美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改革面临的紧迫问题。

1.教学指导思想: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以公民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育人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要求应该避免“高”和“全”,因为“高”所以“远”,远离大学生实际;因为“全”所以“泛”,泛化了培育正直、善良、理性、高尚、自由为基础的健全人格的育人目标,影响了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1)意识形态教育和育人教育的关系 有个性、有主见、有思想、有创新的当代大学生普遍从心里拒斥“政治说教”,反感教育者对他们的批评和指责。因此,意识形态教育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育目标向育人教育的有效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弱化意识形态教育,而是寻找大学生心理基点,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要贯彻做人教育,培育大学生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客观求实公正的态度和精神,这实际上是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同时,教育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并积极融入社会,提升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社会责任感,坚信社会主义发展的优越性,这实际上是唯物史观的运用。原理课教学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2]二是教育内容向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在。大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三是教育方式从说教方式向“情理并重”方式转变。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自身对国家、历史、社会、改革、建设、发展的事实充满历史感、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热情,以此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对国家社会发展、历史地位、世界状况、道路选择、成绩与问题等进行“入理”的分析,以中国社会发展事实为例证并让大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发展的成就,自觉地培养世界眼光、包容品格、忧患意识和理性精神,从而为公民社会责任感的确立注入“时代性”的基因。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公民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观的角度确立了公民社会责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社会责任感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把实现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行动中,这正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实质体现。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强调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正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价值目标体现。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强调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也强调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体现了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责任的统一。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质上体现了义利观的价值选择,是公民道德责任感的直接体现。

2.教学内容: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公民教育”的课程内容

(1)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内容,强化不同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功能 当前高校5 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因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不同,其承担着公民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不同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作用,主要就是使大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培育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国家意识、维护国家利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帮助大学生理解国史、国情,增强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和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是增强大学法制观念、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强化权责意识和规则意识;《形势与政策》主要是让大学生关注世界、关注时事,增强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

(2)建立教学内容的统一协调机制 5 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承担着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任,不同的课程如何分工协调,使得公民社会责任感教育成为一个整体,需要机制作保障。如建立领导管理机制——高校党委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机制;教育导向机制——首先主要从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实施的教研室,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转向,然后通过教学一线老师具体实施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教学转向;激励机制——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奖惩手段,鼓励和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督导机制——建立督导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情况,做到了解新形势、掌握新情况、明确新特点、拓展新思想、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师生联动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教师和大学生互动参与的事情,在联动中实现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最佳效果,等等。

3.教学任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落实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任务

(1)培育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融合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其核心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的责任感,其中包括对国家、家庭和他人的责任感。

(2)提升公民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基本人格的培养,旨在提升大学生公民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责任时,必须是以大学生公民素质为基础的;大学生公民素质状况直接地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3)激发公民主体性 公民主体性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重要的育人功能就是要通过教学实践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权利。

(4)塑造公民品格 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不仅需要各种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还需要伦理道德、价值文化的“隐形制度”的有效支持。而建立起引导社会和谐的社会价值体系,需要公民具备包容、节制的品格,学会交往、对话、沟通、协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公民品格是其社会化成熟的表现。

(5)造就公民美德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将公民美德区分为两类:一是所有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如勇气、节制、羞耻感、诚信、正义,尤其是守法和虔诚;二是只有少数公民才拥有的如慷慨、高尚志向、荣誉心等。对于现代公民而言,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应该是最基本的公民美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培育大学生具有基本的公民美德,引领社会的道德风尚。

4.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使命、特征、组织和途径的创新

为了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作用,并希望获得切实的教育效果,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其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变。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转变 过去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在应该转化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统一切割的机器零件,而是培养形状各异、生长良好的“土豆”。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使命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大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而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征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是集体上课、集中考核,但是不应强调集体化和标准化,而应该强调个别化、个体化教育,塑造个性鲜明、各有特质的当代大学生,以担负社会建设的不同任务。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组织转变 从以单门课程课堂教学为基本体系的教学,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跨课程、甚至跨学科结构的教学,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涵,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要我知”的状况向“我要知”的转变。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以传授、读书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强调实践性过程、创造性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社会实践、融合社会经验、体验完整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真知,自觉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丰富校内实践、拓展校外实践,如通过自我教育模式、参与模式、激励模式、体验模式、社会实践模式等,增强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转变的基本理路。

注释

①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EB/OOL].[2012-05-04].www.gov.cn.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257.

[2]夏 巍.实践化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83-84.

猜你喜欢

责任感理论课公民
论公民美育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十二公民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