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强国战略下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3-04-12姜秀敏刘光远

航海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强国海洋意识

姜秀敏,刘光远

(大连海事大学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近年来,我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通道受控制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自2012年以来我国周边海域争议不断,维护海洋利益形势严峻。保卫海洋主权、开发海洋资源、开拓海洋交通、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然而,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却十分淡薄,建设海洋强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应当率先构建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教育体系。

一、海洋意识的内涵及意义

对于海洋意识的内涵,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中国海洋大学赵宗金认为,海洋意识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所作的反映和认知;厦门大学庄国土认为,海洋意识实质上是在海洋文化层面上讨论关于海洋的价值观,即对海洋及其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这种价值的行为方式。笔者认为,海洋意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海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及其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来源于人们的海洋实践活动,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正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发展。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其战略意义极为重要而深远。目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海洋经济更成为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因此,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不但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海洋意识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关系到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现状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海洋专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公众海洋知识教育体系。目前国内有37 所高等院校、29 所中等学校设有海洋专业;海洋职业教育现有20 多个技术岗位培训点。我国常年利用新闻媒体对青少年进行海洋知识教育,并在沿海地区公众中开展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常识教育。在中国召开的各种海洋会议上,发表了不同主题的《海洋宣言》。如2005年在厦门举行的“国际海洋城市论坛”中,有29 个海洋城市发表了《厦门宣言》,号召共同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实现海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006年的“中国海洋论坛”上通过了有关海陆统筹与可持续发展的《象山宣言》;2008年,世界19 所海洋高等学校签署了《舟山宣言》,宣示了“发展海洋教育、创新海洋科技”的行动方向;2009年《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将文化建设列为海洋行为的首位,主张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

但多年来,中国在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方面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青少年海洋意识培养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大型调查中显示,只有30.5%的被调查者知道我国国土除陆地外还有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能说出我国四大岛屿的被调查者仅占27.8%,仅有0.6%的被调查者了解我国8 个海上邻国对归属我国的岛礁或管辖领海提出主权要求这一事实。大学生海洋意识淡薄是与学校海洋知识教育与海洋意识培养缺乏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关于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历史等方面的内容缺失,导致大学生没有在大学阶段建立起关于海洋方面的系统知识结构,从而也未能形成鲜明的海洋意识。

三、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校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并加以正确引导,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除此之外,在高等教育的课程和内容体系中,应当尽快构建起关于海洋意识的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完整的教育体系。

首先,应明确海洋意识的教育内容体系。海洋意识应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海洋战略意识。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各国都把目光投向海洋,关于海洋权益的纷争此起彼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顺利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第二,海洋国土意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了12 海里的领海、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200~350 海里的大陆架。国家享有对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开发权,此外,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及极地区域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这些基本的国土概念及知识需要普及。

第三,海洋主权意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则,我国面临着在黄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区与周边8 个国家划定海上疆界的问题,我国管理海域面积大约300 万平方公里,存在争议达120 万多平方公里,因此,做好海上划界工作,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任重而道远。

第四,海洋资源意识。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几乎包含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全部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到国计民生。

第五,海洋安全意识。随着海洋权益争端的加剧,海上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灵活的手段和方式加以应对。

第六,海洋通道意识。海上通道事关经济发展,世界贸易90%以上都是靠海运完成的。历史上的海洋强国都力争控制海上交通线来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任何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都离不开海上交通。控制海上通道事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为此,中国应高度关注北极航线等海上交通线路的开发。

第七,海洋生态意识。要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开发和利用,高度关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强烈反对某些国家为自身利益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

把以上内容体系设置成相应的课程,通过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的课程体系向大学生传输一整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其次,构建起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使海洋意识的内容体系进入大学课堂的同时,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海洋意识教育活动。如举办海洋文化展览会、海洋主题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在大学生中开展海洋知识竞赛等,利用公共媒体资源进行广泛宣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最后,丰富海洋意识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海洋保护区、海洋科研机构、海洋馆、博物馆、科技馆、海洋台站等单位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创新海洋意识培养的方式和手段。

总之,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亟须增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通过在高校构建起海洋意识的教育体系,不断丰富海洋意识的教育内容,形成完整的海洋知识体系,从而不断增强海洋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基础性工作。

[1]赵宗金,尹永超.我国海洋意识的历史变迁和类型分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2(4) :65.

[2]庄国土.中国海洋意识发展反思[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 :25.

[3]姜秀敏,秦 龙,陶婷婷.台湾地区海洋意识培养的借鉴与启示[J].航海教育研究,2013(1).

[4]陈艳红.发展海洋文化的关键在于海洋意识教育[J].航海教育研究,2010(4).

[5]面对海洋的庄严承诺: 大连宣言解读之一[EB/OL].(2012- 07- 13) http: //blog.sina.com.cn/s/blog _417cd6b601013uo7.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EB/OL].(1998-05-20) http: //www.gov.cn/zw.

[7]郭 渊,陈广政.加强大学课堂中的海洋意识教育[J].教育与考试,2009(3).

[8]蒋升湧.发挥特殊优势建设广西“海洋强区”[J].广西社会科学,2013(2).

猜你喜欢

强国海洋意识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