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作为历史力量的女性人物考究
——试析英国小说《谢利》中的女性意识

2013-04-11王传举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谢利卡罗琳夏洛蒂

王传举

(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作为历史力量的女性人物考究
——试析英国小说《谢利》中的女性意识

王传举

(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谢利》是夏洛蒂·勃朗特继《简·爱》后出版的又一部轰动文坛的小说。小说以十九世纪初英国工人自发组织的捣毁机器运动为社会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与以往不同的两位女性形象——谢利和卡罗琳。通过谢利和卡罗琳这两个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夏洛蒂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在对男性的专横和女性的处处受挫给予了揭露和抨击的同时,夏洛蒂从谢利和卡罗琳的婚姻和爱情等方面,对妇女的地位、妇女的命运、妇女的需要和妇女的未来也作了探索。她推崇女性的人格独立和尊严,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寻求平等意义上的两性关系的和谐,这也是夏洛蒂想通过《谢利》所要表达的女性意识。

卡罗琳;谢利;女性意识;事业;婚姻和爱情

“英国女作家从一开始,就遵循现实主义原则,以人性为题材,艺术地表现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人物的境况与心态,并从女性的视角审视女性和人的命运。”[1]夏洛蒂·勃朗特比较早、比较自觉地意识到女性的关注、焦虑、体验、自我价值期待,把女人作为独立的人来表现,这在十九世纪具有一定先进性。1849年出版的《谢利》一书更加深化了这一点。

夏洛蒂·勃朗特通过对两位女主角卡罗琳和谢利的全方位的描述,包括她们对婚姻、爱情和事业的追求,以及女性之间的互助友爱,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各个侧面,在揭示贫困和劳资矛盾的过程中,向读者描述了英国妇女的生活状况和种种困惑,凸显了作者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就女性教育和经济独立问题反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的独立意识;就女性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问题反映女性强烈的反抗意识。

一、女性独立意识的凸显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工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已上升到智力与能力的竞争,但男女所受的教育差别仍然很大。男子可以得到全面的个性发展,女子则在家庭义务范围内准备未来的生活,更多地被置于一种仆从地位。维多利亚时代“赢得丈夫欢心是英国妇女生存的目的,因为她们获得经济独立的机会非常渺茫,这就是她们的悲剧”。[2]

性别的不平等导致了女性的不自由,教育的不平等更成为女性独立之路的巨大障碍。在这样的时代里,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拒绝成为男性统治社会里的牺牲品的女性,她们的自由之路是可以预见的崎岖坎坷。

细读《谢利》,我们发现书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卡罗琳是一位多愁善感、温柔善良、具有十九世纪传统妇女典型特征的女性,是一位受传统势力影响很深、但又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女性。虽然卡罗琳住在叔叔赫尔思通教区长的家里,但是赫尔思通先生提供给卡罗琳的只是她在社交圈里小姐们应有的体面,至于思想的沟通和交流那是赫尔思通先生不屑一顾的。

尽管教育上受到了限制,卡罗琳并没有放弃对经济独立的追求。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要求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与权利,要求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独立意识首先表现在渴望经济的独立。妇女只有拥有独立谋生的本领,才能摆脱其附庸的地位,才能达到精神上的独立。卡罗琳想学得一技之长,来赢得自己经济上的独立,不需要受到赫尔思通先生的限制。“卡罗琳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才能,认为自己有权利去找一个工作,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即使去当一个家庭教师”。[3]卡罗琳对经济上独立自主的渴望是强烈的,家庭女教师尽管社会地位低下,却在走上社会、自食其力的生活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女性意识极强的夏洛蒂,能深刻地体验到作为女人的痛苦感受。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统治下的女性,没有合适的职业,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念又严重影响着她们,并使之逐渐内化为女性的意志。女性们不敢违背传统社会习俗,不敢触怒天使,不敢反抗男性的权威,她们迫不得已地做出了违心的选择,身心倍受煎熬。“在英国,任何妇女,无论其出身如何,都不能拥有自己的财产。未出嫁时,家庭财产归父亲所有;结婚后,她从父亲那儿得到的嫁妆立刻成为丈夫的财产”。[4]“妇女一旦结婚就要失去法律的存在,夫妇属于同一个法人,这个法人就是丈夫”。[5]女子在婚前婚后的屈辱地位已使女性失去了自我,夏洛蒂运用抗议的辞令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卡罗琳在《谢利》里就妇女问题所做的独白:“我希望你们所有的女儿——我希望每一个英国妇女也有一种希望和目的。唉,这么多的老姑娘,她们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目的”。[6]这深深的叹息,正是夏洛蒂对女子不公平命运的愤慨,是多么义正辞严,又是多么惊世骇俗的争取女性与男性平等权利的宣言,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观的全面否定与抗议,同时夏洛蒂也清醒地认识到:妇女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的自主。

二、女性反抗意识的彰显

十九世纪的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大国,但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妇女的地位,就像经济的繁荣并没有改善工人的生活一样,英国妇女依然是附属品,“嫁人”依然是唯一向妇女们敞开的“职业”。婚姻关系中既残存着封建门第的影响,同时又刻上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烙印。对单身女性来说,婚姻是她们最好的归宿,她们一生的成败就在此一举。但是,“在婚姻中,妇女往往是一颗筹码,用来巩固家族的地位和增进家族的财富……家庭能不能同意一门亲事,主要是看求婚者的财产和地位,门当户对是首要的条件。受家庭反对的亲事往往不能成功。……在维多利亚时代,婚姻虽不是包办的,却也不是自由的”。[7]夏洛蒂·勃朗特以深情的笔触描写这些妇女的现实处境,表现她们对独立、自由的追求以及其中的苦闷、彷徨,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当女性获得了自主意识时,追求情爱的平等便是她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夏洛蒂经常对不负责的爱情婚姻以及为了追求金钱、社会地位的婚姻进行抨击。与卡罗琳不同的是另一位女主人公谢利,谢利的一年一千英镑的遗产使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尽管这样,但经济的独立也不能让她完全摆脱父权的影响”。[8]夏洛蒂自己对女权的理解表现在对婚姻的拒绝,这一点在《谢利》中表现突出:在谢利接受路易斯之前,她拒绝了六次求婚,并且还要和把她作为一项财产而行使家长权利的姑父做艰苦的斗争。[9]

谢利的姑父辛普森先生是一位严格遵守社会传统和秩序的男性统治者,以长者的身份对谢利的婚姻费尽心思,因为谢利的结婚对象是否合乎她的阶级的标准关系着他的地位和面子,她的任何利益问题都与自己息息相关。辛普森先生一直这样认为谢利应该找一个门当户对,一份没有抵押负担的好家产、底子殷实、门第阀阅的丈夫才是恰当的。可惜的是,谢利从未认为自己是那种集谦卑、柔顺、牺牲、忘我等品德于一身的忠顺驯服的温柔女性。所以这些条款对爱好自由、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谢利来说全是不能接受的清规戒律。

谢利一次又一次拒绝辛普森先生替她安排的对象,拒绝萨姆·温先生,给出的理由是“他过的是一种可鄙的陈腐的放荡生活”,认为“他的智力也没有达到我可以尊敬的标准,见解狭隘,情操粗鲁,趣味粗俗,态度庸俗。”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爱护的基础上的,仅因为富有就忽视其他的因素,两个人是不会幸福的;拒绝菲立普·南尼利爵士,给出的理由是他太幼稚;拒绝罗勃特·穆尔的求婚是因为谢利看透了他的冷酷自私、崇尚权力钱财、贪婪成性的性格。谢利的这种敢于超越当时森严的门第观念与社会地位的巨大鸿沟,不失尊严地追求爱情,对门第、钱财熟视无睹,向往彼此尊重、敬佩的爱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爱情她宁愿独身的婚姻观,完全违背了男性中心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容忍的,因此也受到了南尼利老太太的鄙视。她的叛逆,在思想层次上远远超过了简·爱,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冲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最终与出身贫寒的教师路易斯·穆尔结了婚。

夏洛蒂通过谢利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夏洛蒂的女主人公们打破了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一些清规戒律,这些清规戒律禁止女子在爱情方面与男子平等,开诚布公地表示自己爱得同样强烈。谢利不仅是热情和独立不羁的,而且对婚姻抱着激进的观点。谢利当着她叔父的面搂抱路易斯,打破了那种女方含而不露的传统,公开表白了自己的爱。这一动作却被认为是违反了维多利亚时代绅士淑女的虚伪的道德规范。女性若想在精神上争取解放和独立,就一定得先从对爱的婚姻的追求和使无爱婚姻告终起步。“夏洛蒂提出的这个最基本的实际上是恢复和获得女性的最起码的人的权利的要求,这是女性意识的恢复和觉醒,是女性维护自身尊严的宣言”。[10]

三、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是一种凯尔特式的浪漫气质和英格兰式的严谨作风的奇特结合”。[11]前者表现为热情奔放,耽于幻想,富于挑战精神,反叛陈腐因袭的价值观,追求个性解放和发展,憧憬美满的人生;后者则表现为稳重、节制、自我约束、强烈的责任感、信守传统的道德准则。“二者互相冲突又互相制约,构成了她波澜起伏、动荡不宁的内心世界,继而又反映在她的文学创作中”。[12]这正是夏洛蒂的魅力所在,她的小说都体现着她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小说最终以两对恋人的结合而告终,但自始至终都不存在谁臣服于谁的问题。它在许多方面强调的是更为复杂的两性间的平等的结合。谢利承认路易斯是她的“主人”,而路易斯却认为谢利是他的“领主”,路易斯作为家庭教师这一表面上必须臣服的形象又以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的原因被颠倒过来,最终又成为庄园的主人;而罗勃特在养病期间,卡罗琳以前所未有的大胆而又主动的方式去探望罗勃特,罗勃特·穆尔终于醒悟,良心复活,接受了卡罗琳的爱情,恢复了自己失掉的那部分人性。他也接受了谢利对工人的慈善纲领,摒弃了血腥镇压的做法。

卡罗琳和谢利性格的塑造既是夏洛蒂·勃朗特自己性格的体现,同时也是通过卡罗琳和谢利为代表的女性的塑造对当时处境下的妇女发出的呼吁。卡罗琳和谢利,虽然一个是传统的代表,一个是先锋的代表,但是两个人都同样地受到世俗的压迫。卡罗琳和谢利两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们都曾对女性该怎样做、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才能给自己找到一条出路探讨过,也曾为该选择怎样的爱情探讨过,她们都不怀疑,嫁给一个“伟大、善良又英俊”的男子是极大的幸运,但是她们同样明白这样一个男子是很难遇到的。最后,谢利通过艰难的斗争战胜了世俗的偏见,赢得了自己的爱。卡罗琳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了罗勃特,也赢得了自己的爱。这也正如夏洛蒂说过的,“我的主人公应该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奋斗,正如我见过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奋斗的那样”。[13]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作者认为理想的女性应该是在经济、社会地位、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这一点通过对不同性格的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的塑造已使我们深信不疑。

谢利寻求政治上平等的做法,将女性的解放提高到了在政治上要与男人相抗衡的高度,与谢利相陪衬的卡罗琳,虽然在爱情的追求上有些软弱,但也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发出了抗议。这两位女性表达了她们对社会观念、传统习俗的反叛,对人格尊严、自我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千百年来所有女性共同的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爱情。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在夏洛蒂的《谢利》中充分体现出来。《谢利》浸透着夏洛蒂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女性应追求真诚、平等的友情和爱情,这是女性应有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女性想赢得幸福,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智力的平等,是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精神、勇气和智慧来争取的,而不是妥协。前途掌握在她们自己的手里。女性应该主宰自我命运。

[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东方出版社,2002.142.

[2]顾素尔.家庭制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429.

[3]Allen,Walter.TheEnglishNovel.NewYork:Dutton, 1954.191.

[4][7]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49.354.

[5]奚广庆,王瑾.西方新社会运动初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8.

[6]夏洛蒂·勃朗特.(著).曹庸(译).谢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389.391.408.

[8]Correa,DeliadaSousa.GeorgeEliot,MusicandVictorianCulture.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3.99.

[9]Nester,Pauline.FemaleFriendshipsandCommunities.Oxford:ClarendonPress,1985.121.

[10]杨金才.再现单身女子心路历程的英国维多利亚小说[J].妇女研究论丛,2002.

[11][12]玛格利特·莱恩.勃朗特一家的故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9.120.127.

[13]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9.498.

(责任编辑:马银华)

I561.074

A

1008—6153(2013)05—0165—03

2013-05-21

王传举(1979-),女,山东东营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谢利卡罗琳夏洛蒂
电影《绿皮书》中唐·谢利文化身份认知的成长
借钱不可尽力
救赎与反抗
——论《绿皮书》中的他者
喧嚣与孤独的彼此救赎
我排第一个
永远不要停止相信自己
我排第一个
久久地等待
女性成长的书写——张洁《无字》与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文化解读
玫瑰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