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浅析

2013-04-11

关键词:社会学权威变迁

徐 昕

一、社会冲突理论的提出

1.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德国,社会学发源地之一,一个社会学理论成果多产、社会学名家涌现的国家。达伦多夫,德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著作有《社会冲突理论的探讨》、《阶级后的冲突》、《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走出乌托邦》等。达伦多夫继承了马克思的辩证理论,认为秩序不是社会唯一的主题,冲突才是普遍存在的客观性现象并对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学理论流派——辩证冲突理论。

2.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内容。冲突论侧重于研究社会的分歧、冲突、强制等内容,冲突论学者认为社会的变化和冲突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社会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助于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一部分人控制和约束另一部分人。与传统社会冲突理论不同,达伦多夫提出影响社会稳定和均衡有诸多要素,只有当每一个因素都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才会引发社会对立和社会冲突,进而导致社会变迁,其中社会对立是引发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倘若社会对立与冲突超出了社会本身所能承受的界限则会造成社会解体。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冲突,尤其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威胁着统治地位的稳固。

所谓统治地位,是指拥有权威者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分层体系中具有合法的发号施令的权力。统治地位的动摇自然会改变权威结构(指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进而导致社会变迁甚至社会解体。而社会变迁的速度和重新组织的深度都与社会冲突的强烈程度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二、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

1.形成的历史背景。均衡是客观事物存在的一般规律状态,指事物处于和谐融洽与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原本是均衡的,即均衡是社会的最初状态,只是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与加剧,如民族解放运动、黑人运动、民权运动以及青年运动等导致社会从原本的“静态社会”(帕森斯)变得动荡不安。

美国从二战后稳步确立的国际霸主地位渐渐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它的“黄金时代”也遭到了冲击,于是冲突理论开始诞生:抨击现实,摒弃保守。随后冲突理论慢慢发展起来并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开始为更多的社会学家解释和解决社会问题,亦即“公共麻烦”(米尔斯)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

2.形成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承认社会不可能是静止无瑕的,韦伯等也认为那种未来的人类社会可以进化到完美、无冲突与和谐的境地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因此,达伦多夫创立的辩证冲突理论是基于对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学派的批判之上。达老认为,功能主义只注重社会功能的自我协调与系统的有机整合,片面地强调了社会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价值共识的顺利达成,却始终忽视社会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显然这种理想型的社会均衡模式与社会现实是不相符的。

3.形成的客观条件。

第一,社会存在的两面性。实际上,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社会存在的静态均衡性和动态冲突性。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社会结构既具有稳定性,又无时无刻不处在变迁之中。

第二,社会系统的两面性。一方面,社会系统具有整合的功能;另一方面,它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又时刻处在相互的对立和冲突当中;社会各子系统进行相互之间的功能协调时,既可能发挥正功能又可能发挥负功能。

第三,价值共识的形成。社会中的一部分成员通过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另一部分成员身上以及对另一部分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压制从而达成价值共识。

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之所以是一种典型的辩证的社会学理论观点不仅在于它承认了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而且还突出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普遍存在性,达老将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基本社会表现形态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整体地研究。

二、社会冲突的源动力

达伦多夫提出,无论是诸如人具有动物侵犯性本能的生理冲动和心理因素,还是具有偶然发生性的历史事件,都不可以简单的一概而论归结于是解释社会冲突根源的缘由,而应当归结为特定的社会权威结构(是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有机结合)。

1.统治地位的压制。达伦多夫以批判的眼光和角度继承、借鉴并吸收了马克思和韦伯的相关思想理论,认为权力就是“在面对反对情况下能够实现自身意志的能力”(米尔斯),而权威则是合法化的权力。在社会中,基于权力和权威,人们被划分为行使权力、拥有权威的阶层和服从权力、丧失权威的阶层。这种社会分层存在于社会的各种组织、群体或社团当中,拥有权威的阶层处于统治地位,可以发号施令;丧失权威的阶层处于被统治地位,只能服从上级的命令,一旦违反权威发布的命令还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与权威结构相对应,达老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指代一切具有权威关系结构的社会成员有机结合形式的概念,亦即“强制协调组合”,具体包括企业、公司、工会、教会等各种非官方的社会组织。

2.服从地位的屈从。统治者或管理者因为掌控着稀缺资源,他们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的权威和权力优势,压制被统治者或被管理者致使他们被动放弃自我的需求及利益,服从统治者的意志要求,遵从管理者的利益追求。在上文提到的社会组织中,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结合并不是建立在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基础之上,而是屈从于权威──服从的压制性力量。

然而被统治者或被管理者因不甘于长期无权被压制,会强烈要求重新分配权威权力或稀缺资源。而社会冲突的一般动力机制则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权力和稀缺资源的争夺构成的。冲突起源于一部分人对权威地位、有限资源和声望的缺乏。

三、社会冲突与社会结构变迁的辩证关系

1.社会结构变迁的具体形式

第一,根据社会冲突的性质划分。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往往会改变甚至推翻原有统治地位的享有者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社会结构的变迁可分为:(1)规范或价值取向上的变化,此种变迁属于观念层次的变化,造成变迁的社会冲突是较为温和的。(2)制度体制上的变化,称为实际层次上的变化,此时的社会冲突性质往往较为严重。

第二,根据社会冲突的程度划分。达伦多夫依据冲突过程中统治地位上人员的变动状况,继续将社会结构变迁划分成理想状态下的三种形式:(1)突发式的变迁,也称为革命式的变迁,这是指占据统治阶级位置上的人员全体或绝大多数变更的较大规模的变迁。例如辛亥革命,采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统治。(2)改良式的变迁,指统治阶层上的权力所有者一部分交替变更的温和式变迁。例如清末的维新变法。(3)革新式的变迁,指的是不变更统治地位上的管理人员,但是在国家立法、政策制定与制度实施等方面发生一定颇有成效的改变,即被统治群体的切身利益被统治群体承认、采纳并以政策等方式加以实现。这是当今社会所普遍实行认可的变迁方式,是两类阶层协商对话、互利共生的和平结果。既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又有利于满足被统治阶级提出的需求。

2.社会结构变迁的本质。任何社会都存在着权威关系,凡是有权威关系的存在必然会有一定强烈程度不等的社会变迁产生,因此社会冲突就永远无法彻底根除。新的权威结构通过或革命或改良抑或革新的方式来取代原有的旧的权威结构,而新的权威结构内部同时也会划分成统治地位和服从地位两个不同的等级阶层,从而又会产生新一轮的社会对立与社会冲突,其间冲突更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来源。社会就是在这种螺旋式、循环上升与交替的辩证力量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

四、社会冲突论的评价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也不存在完美无瑕的理论模型,我们既应该看到达老辩证冲突理论的优点与创新,还应捕捉到他理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我们能够更为全面和客观的理解他的社会冲突理论。

1.社会冲突论的意义。

第一,理论创新意义。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向我们深刻剖析了社会冲突存在的客观性与发生的必然性。他在吸收、借鉴和改进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完整地阐述了社会冲突产生的条件、具体内容以及它的正负功能,同时还探讨了社会结构变迁的逻辑命题。

达伦多夫还清晰有条理地分析了社会的变迁与稳定、冲突与整合、正功能与负功能、压制与共识、利益对立和价值贡献之间的各种辩证关系,形成了新的理论观点,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使之发展创新了功能主义和辩证观的学说,并将它们有机整合,为构筑高耸庞大的社会学理论高楼又添新砖又加厚瓦。

第二,实践指导意义。辩证冲突理论的许多观点和思想,对于我们理性认识和理解当前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和客观发生的社会冲突现象、合理妥善地解决社会不均衡不稳定不和谐等新增问题、有效的协调日益涌现的复杂利益矛盾、极力化解并遏止不断激化的多重社会冲突以及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社会冲突论的不足。韦伯的科层制是纯粹理想的体制规则管理制度、他的“理想类型”并没有真正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过;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局限于社会的稳定和静态均衡,而忽视了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具有乌托邦式的倾向。所以,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自然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第一,权威关系并非唯一和最重要的社会冲突的根源。在解释社会存在的各种冲突现象以及对阶级进行概念界定时,达老笼统而武断地使用“权威地位”这一单一概念,他并没有向我们明确证明权威这一概念或具有理论上的某些特殊性或存在着经验上的某种重要性。因此他的理论忽视了一些其他可能同样重要或许更加重要的影响冲突大小强弱的条件因素,例如所有制的关系、教育程度、收入多少、“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达伦多夫理论的普遍适用性、解释力以及概括力。

第二,权威关系并非唯一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并且从权威关系角度来界定社会变迁还有待商榷。相比来自同一国度的韦伯,他就曾经提出过社会关系包括权力、财富、声望等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内容。此外,不是所有的社会变迁发生的同时其权威结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比如日本自上而下、面向西方和现代化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明治维新改革和俄罗斯效仿最初西欧发展的彼得大帝改革等等。

第三,抛弃了多元权威关系结构之间在性质上存在着的具体区别。达伦多夫只是单一地使用所谓“利益对立”这一抽象概念来解释并概括所有团体冲突的结构性因素,这就使得达老在阐释说明某些具体个别的具有特殊性的社会冲突现象之时出现了粗疏而有失偏颇和精当。

第四,达伦多夫的理论相对过于保守。正如开篇我们所提到的,达伦多夫的理论受到与他同国籍的马克思的思想学说影响较多,虽说他是在有选择的基础上,批判吸收借鉴了马克思的理论从而形成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理论学说,但却不可避免的被后人拿来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做比较。

尽管马克思和达伦多夫都看到了在特定的社会形态里,阶级斗争和阶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后者分析社会冲突的根本目的却始终是力图解决如何化解社会冲突的问题。简而言之,马克思的理论是属于社会革命的冲突论,背景是阶级冲突、阶级斗争为主的新旧社会形态更替的不稳定时代,适应于风雨飘摇的革命动荡年代;而达伦多夫的则属于社会和解的冲突论,和谐、稳定与均衡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达老的理论自然与和平建设年代相协调一致。因而,倘若将达伦多夫和阶级意识坚定而强烈的马克思相比较,达老最多算是一位面冷心热给资本主义社会做手术的社会医生。不过,与他极力批判的帕森斯的社会均衡理论相比显然要激进许多。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1997.

[3]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社会学权威变迁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清潩河的变迁
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