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建设视野下的民间信仰活动改造

2013-04-11许志跃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宫庙信仰民间

许志跃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福建漳州,363000

近年来,民间信仰活动日益兴盛,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尤其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定位、如何对待它,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乡野调查,尝试把民间信仰活动纳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着重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入手去思考它的发展问题,采取宽容对待、发现价值、积极引导、优化功能、改造创新的态度,深入挖掘和梳理其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探索如何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趋善避恶、取益舍弊,以期让它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 民间信仰活动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民间信仰活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缩影,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观念的觉醒,其内含的文化内容逐渐被发掘出来,许多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多的成为国家级、省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下面简单做一些梳理。

1.1 作为民间信仰活动主要场所的各种宫庙建筑留存着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

许多宫庙历史久远,在一代又一代的修缮扩建中,人们为了自己虔诚的信仰,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各种工匠艺人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施展空间,故老相传、累世积累的各项工艺美术得以展现和流传,古代建筑艺术、神像雕塑艺术,还有各种壁画、烧瓷、剪黏等尽在其中。时至今日,探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追根溯源,总是离不了这些宫庙,比如被誉为福建民间工艺奇葩的泉州漆线雕和福州脱胎漆器,起初就都是应用于神像雕塑。

1.2 作为民间信仰崇拜对象的各路神明演义了生动的历史传闻和文学故事

成千上万个神灵背后的神话传说,既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组成部分和源泉,又往往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缩影和见证。比如福建民间信仰中,“开漳圣王”崇拜反映了唐兵入闽、开发漳州的历史,“双忠王”崇拜反映了安史之乱中张巡、许远死守睢阳的历史,“三忠王”崇拜反映了南宋末年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抗元的历史,还有妈祖、保生大帝等神明传说,或虚或实,脍炙人口。

1.3 作为民间信仰活动重要内容的各种酬神献演衍生出多彩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

祭祀活动中举行大规模的迎神赛会、酬神献演,总要邀请一些民间表演的阵头参与,为许多民间舞蹈、走唱、戏曲、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提供了相对固定的舞台和市场,给它们的生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彩多姿的民间文化内容,乃依傍着民间信仰活动而流传,比如台湾的歌仔戏,漳州的大鼓凉伞,泉州的提线木偶、舞龙舞狮等。

1.4 作为民间信仰活动主要仪式的各种祭祀庆典形成了传统民俗节庆

许多民俗就是经由广泛的信仰活动在民间形成普遍的共识之后逐渐演化而成:“一项信仰仪式或活动,经由少数人提倡,经过多数人的响应并遵行,风俗就基本确立了。”[1]194这种所谓的“约定俗成”,比如普度节来自于孤魂崇拜、清明节来自于祖先崇拜;元宵节拜天官、端午节拜屈原等,成为中国人特有的风俗习尚。

1.5 作为民间信仰活动行为规范的各种禁忌规约蕴含鲜明的传统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

出于对鬼神的敬畏,也为了自己祈求的愿望得以实现,人们总是要求自己和他人严格遵守信仰活动的各项禁忌规约。而这些禁忌规约经过千百年来士绅阶级有意无意的改造,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观、价值观、道德准则等,寓劝惩人心于其中,举凡儒家的尊亲敬祖、佛教的悲天悯人、道家的清静无为等,统统被概括进来。

2 民间信仰活动对当前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民间信仰活动的悠久历史与活跃现状,让人们无法忽视它的强大生命力与影响力;而民间信仰活动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更让人看到它身上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这对于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的文化建设,应当具有一些积极的作用。

2.1 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衍传不息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经历多次思想批判和政治运动的冲击,已经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不全,在有些方面甚至难以为继。到了今天,在社会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文化更是面临着存亡的危机。而以民间信仰活动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反倒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生机勃勃,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往往在民间信仰活动中得到比较完整的保存,所谓“礼失,求诸野”,“如能借助民间信仰活动来诠释和再现传统文化,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定能使它具有跃动不息的生命力”[2]5。

2.2 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提供一个现成的基础和平台

一方面,民间信仰活动中的一些积极因素是民众自我教育的精神财富,可以作为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民间信仰中劝人向善、劝人感恩积德、追远报本之道德规范;先贤们为民立德、立功、立言,造福乡梓、济民于难的优秀品格;自然崇拜中“天人合一”、尊重和爱护自然的观念;孤魂崇拜中化怨为和的思想等。另一方面,民间信仰多姿多彩的活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也是新文化建设可供利用的平台,比如戏曲杂技、舞龙舞狮、民俗庙会等。

2.3 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影响输出

当今世界,文化不仅成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也日益成为谋求国家利益的一种工具。一国的传统文化越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得到展现,越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表明该国的影响力也越大,地位也愈突出,话语权也越大。历史上,“随着过台湾、下南洋等海外移民,中国的民间信仰播转到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地,甚至日本、欧美和澳洲,不仅输出了中华文化,也成功树立了中国的影响。”[3]近年来,中国的年俗风行世界,“中国红”“过春节”“迎财神”等寓意喜庆吉祥的信仰文化走出国门,为各国人民所接受,就有利于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品牌,扩大自身的影响。

2.4 有助于抵御外来文化的恶意入侵

民间信仰常被各国用来筑起文化的壁垒,形成文化的边界,抗击恶意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坚守与保护本国传统文化。近代,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中,中国民众就曾以民间传统的信仰习俗作为反对洋教的精神武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今天,面临着西方铺天盖地的文化入侵,民间信仰活动在某些方面仍然“有助于我们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的渗透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4]225。

2.5 有助于引导社会舆论,净化社会风气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今天社会舆论导向的主要目标和方向,而民间信仰所倡导的道德理想与此有着高度的契合。作为人们崇拜和学习的榜样,神明们身上具有的崇高道德,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信仰者,对百姓的教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民间信仰活动这个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和永不落幕的艺术舞台,用神明身上具有的高尚品德来引导社会舆论,倡导人们自觉提高素质、修养和品德水准,有利于引导、推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6 成为台海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重要途径

两岸民间信仰渊源深厚、源远流长,在客观上发挥着维系两岸骨肉亲情、促进和平统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近年来,数以百万台湾同胞,通过各种途径,跨越海峡,前往福建各地祖庙谒祖朝圣,有力地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借助民间信仰活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提升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显现台湾与大陆不可分离的关系,一定能促进祖国统一大业。”[5]

3 当前民间信仰活动存在的乱象与不良影响

当前,民间信仰活动虽然活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其积极的价值与意义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反倒呈现出一些乱象与消极负面的影响,既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不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1 盲目的信仰崇拜助长了封建迷信之风,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些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的“善男信女”对神灵们盲目崇拜,从生老病死到生产生活,从祈福避祸到驱邪消灾、预测人生等,均有求于神,甚至患病不去看病吃药而去求神灵、拜菩萨、吃香灰以致延误了病情。这些算命求财、跳神治病活动,不止见于中老年人,甚至蔓延到青少年;不止见于农村,也有蔓延到城镇的趋势。

3.2 大肆营造、违规乱建祠堂宫庙,浪费大量社会资源

以全国民间信仰最兴盛的福建为例,“在全省范围内,几乎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各种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大大小小已不下10万座”[6]。这些祠堂宫庙绝大多数未经批准而私自重建、新建、扩建、乱建,浪费了大量的土地、金钱、人力、物力,不仅没有使宫庙场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反而造成文物文化保护和维护不足。即使是一些名胜古迹或建筑文物,打着文物保护的旗号,本应修旧如旧,重在保护和维护,但多数把重点放在新建扩建上,大肆铺张浪费。

3.3 信众众多、良莠不分、鱼龙混杂,易给各种宗教势力的介入予可趁之机

信众遍及城乡各地、各种人群、各个阶层,比如,在宗教文化氛围浓厚的福建泉州,有“90%以上的家庭成人成员,都有或多或少的宗教和民间信仰的思想和表现”[6]。制度化宗教势力的过度介入,会大大削弱民间信仰原本具有的道德教化功能,不利于培养民众自觉的道德义务感和真正的道德意识,宗教利己主义甚至会直接败坏道德、恶化社会风气。某些邪教组织和境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借着民间信仰拉拢信众,借机进行带有渗透性的非法活动,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3.4 各种拜神、祭神、游神活动兴盛,从资金、参众等方面挤占其他文体活动的空间

农村村一级集体组织的涣散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功能的弱化,农村的群众文体活动日渐贫乏,民间信仰活动取而代之,喧宾夺主,在很多地方几乎成为了人们唯一的娱乐活动,男女老少举村参加,往往比其他逢年过节还要热闹。人们会吝惜村里的公共教育、卫生、医疗、道路交通建设的集资,但为拜神活动却舍得出钱出力,竟尚奢侈。

3.5 宗族势力、宗族观念借机抬头,渗入农村日常事务管理

宫庙多由宗族筹资兴建、管理和组织活动,宗族势力日渐做大,削弱了现有村级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削弱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的领导和管理,不利于推进农村的民主法治进程。一些地方甚至滋生出各种黑恶势力,或借机敛财,或组织群众闹事,或操纵农村选举,扰乱社会公共安全秩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3.6 民间信仰活动日益产业化,经济功能得到重视的同时文化功能却被忽视

各地多有借着民间信仰活动的由头,大搞各种“文化节”“旅游节”“文化园”等项目,争先申遗。其实,打着“文化”的旗号,往往更重视的是其经济利益,反而忽视它的文化意义,甚至破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动机和结果颇惹非议,比如少林寺的产业化、西安玄奘法师埋骨的兴教寺古刹因申遗反而面临拆迁等问题。

4 对民间信仰活动加强管理、引导与改造的思考

民间信仰活动究竟是导致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实际上完全取决于我们能否辩证地对待它,能否在去除它的消极因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把其中的现代意义充分地发掘出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既适应于现代化建设又能够积极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新文化。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评价民间信仰活动,跳出固有的恶意认知,还以理性的思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文化建设的需要方面对其内容作不同的甄别与归类,积极探索加强管理、引导与改造的一些具体措施。

4.1 对于信仰活动场所

一方面要严格审批登记手续,刹住新建、滥建和扩建宫庙之风,限制大兴土木、浪费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宫庙,把它改造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他们的精神文化乐园,供人们读书报、看电视,成为传播和学习文化的殿堂;供人们下棋书画、打球看戏,成为文体娱乐中心;供人们聚会聊天、约谈开讲,成为信息发布与交流中心。此外,宫庙还可以成为家庭纠纷评议调解的场所,成为法律与政策的宣传站,成为听取民情、反映民声的中转站。

4.2 对于信仰活动

一方面要确保对民间信仰举办活动的有效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和过程监督,确保规范有序,杜绝可能引发的村社宗族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要把当代文化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引入其中,使之成为文明、健康向上的民众文体活动和富有凝聚力的文化建设载体。可以将神诞日改造成文化节,利用迎神赛会开展文化活动,宣传主旋律,开发它的文化保护传承功能、娱乐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

4.3 对于信众

他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既要正视民间信仰在文化传承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更要倡导科学理性、宣传现代文明,还要教导信众遵纪守法、爱党爱国。不能简单粗暴地规定其不准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应该引导其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做。要着力夯实尊重健康民俗文化的前提和群众自觉自愿破除封建迷信的基础,要防止在信众中滋生宗教狂热情绪、出现集体性事件。

4.4 对于信仰崇拜对象与内容

神明们多是完美道德的化身,历史上也往往实有其人其事,要抓紧搜集和整理有关故事和传说,去除其中封建、迷信、虚幻的成分,着重从中提炼宝贵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融入时代精神和科学元素,体现其现代意义。要还神于人,把以往对神明的信奉转变为对历史人物人格的崇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们缅怀前贤、追思祖先、不忘根本;引导人们效法楷模,追求高尚品德,传播正能量。

4.5 对于民间信仰组织及其管理人员

要严格审批和登记管理,指导其合法组建,监督其日常管理运作。可参照宗教法人设立董事会、理事会等管理机构,用民主管理代替旧的族长制,摆脱旧的宗族观念和宗族势力的束缚;协助其建章立制,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村规民约;监督其财务管理,鼓励利用宫庙收入多从事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引导其服务社会大众;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定期培训,加强指导,发挥其正面、良好的带头作用。

4.6 对于民间信仰中的文化遗产

包括各种文物文献、工艺美术、民俗节庆等,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历经岁月的磨难而流存下来,首先需要人们用心去保护,抓紧进行抢救性发掘,做好普查登记、整理修复;其次,不能只是用来收藏和展览,更要去研究、诠释和传承,不能只是片面开发它的经济价值,更要发掘它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5 结束语

民间信仰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中的一朵奇葩,珍惜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既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断绝,更要让它焕发新的生机、发挥新的作用。许多事实都已证明,现代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同历史传统之间并非一定就互相排斥,相反,能互相提供彼此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对历史传统的改造和创新去实现传承与超越。今天,在文化建设的视野下认识民间信仰活动,不妨跳出固定的思维,换一种角度,多一份理性思考,就会多一份收获,多一份惊喜。

参考文献:

[1]黄振良.闽南民间信仰[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9:194

[2]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5

[3]蔡少卿.中国人供神的缘由[J].百科知识,2004(5):54-56

[4]刘大可.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25

[5]段凌平.闽台民间信仰异同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8):75-78

[6]习五一.简论当代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J].世界宗教研究,2008(2):117-126

猜你喜欢

宫庙信仰民间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宋代以来福建莆田妈祖宫庙的时空分布研究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