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于有效教学的师生关系

2013-04-11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冲突师生关系师生

周 庆

(河北正定中学 校长办公室,河北 正定 050800)

有效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原则,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进而取得较高效益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保障有效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这里的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一种重要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并完成的。[1]师生关系包括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工作关系和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有效教学是否“有效”,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一、良好师生关系对有效教学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有效教学。交往需要作为人的一种独立的主观需要而客观存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师生之间的这种需要,学生往往对与自己交往密切的教师有好感。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常常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发生“转移”,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开始喜欢这个教师所教授的学科,由于信任某个教师而信任他所传授的所有知识。许多中小学生之所以对某一学科努力学习,原因仅仅是喜欢任课教师,与任课教师相处愉快,不想让自己喜欢的教师对自己失望。在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状态下开展的教学行为自然是高效的。

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维持教学秩序,有利于有效教学顺利展开。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下,从教师那里获取的信息,就特别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赋予它一种特殊的意义。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趋向于教师,易于使学生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所有学生包括那些所谓的 “调皮生”“后进生”是很愿意听从自己所敬慕的老师的指挥的。“调皮生”“后进生”甚至比普通学生更容易指挥,因为这类学生几乎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讲义气”。为了“义气”,为了回报自己喜欢的教师对自己的积极情感,这些学生会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去遵守秩序,并协助教师去管理别人,进而有利于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

再次,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影响学生积极性格的形成,提升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互动在人的性格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直接影响着学生性格形成。教师的表扬、赞许能促进学生积极性格的养成,而指责、冷漠会促使学生形成消极性格。目前许多学生在性格上具有自卑、极端、社交退缩等消极特征,产生了“师源性心理障碍”,即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错误行为。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由于方式、方法不当,影响了学生心理发展。所以,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性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二、我国当前师生关系现状

自学校诞生之日起,师生之间存在矛盾或偶尔发生轻微冲突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一种常见现象。而在我国当前教育中,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却空前加剧,主要表现在:教师专制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师生关系带有一定功利色彩;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几率增加等。这些不良师生关系现状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学校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我国传统上对教师非常尊重,教师的地位仅次于 “天地君亲”,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拥有了绝对权威,“师道尊严”神圣不容侵犯,学生被剥夺了话语权。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将这种师生关系概括为:“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做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唯命是从;教师作出行动,学生则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学习内容。”[2]25-26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以“一切为了学生”“严师出高徒”为理由,粗暴地限制了学生思考、参与、行动,导致了师生关系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学生被奴化,完全体会不到学习过程的自由、民主、快乐,同时其创新能力被扼杀;教学过程被单一化为教师教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影响了教学效率;教师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缺少自我发展动力;家长仰视教师,不能与教师有效沟通,使家校合作成为空谈。同时,由于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平等,师生之间缺乏真诚交流,师生感情淡薄:教师只把学生看做知识接受者,将学生物化为一种容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的内在需求;学生只把教师视为知识传授者,将教师物化为一种机器,体会不到教师人性的一面。这种关系致使教师和学生都对教学过程感到枯燥乏味。

(二)功利化色彩浓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为人做事充满了功利色彩。一方面,一些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功利目的明显:对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处处关怀,甚至献媚,对处势不利学生冷漠甚至鄙视;让学生通过家长为自己谋取各种利益。另一方面,家长、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也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了这种趋势:为排个好座位或能得到教师“特殊”照顾,屡屡给教师请客、送礼,对教师的各种要求想方设法予以满足。这些行为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实中许多小学生为竞争班干部纷纷模仿成人行为向教师、同学“行贿”。教育的育人功能受到冲击。

(三)师生冲突不断升级

由于师生在行为目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常存在矛盾。在矛盾解决过程中,往往产生冲突。师生之间的冲突根据存在方式分为两种,即隐性冲突和显形冲突。隐性冲突是一种内向性的退缩行动,是指互动的一方由于权力、地位、价值观等不同于互动的另一方,而从心理上产生的抵制与对抗行为。对教师而言通常表现为对学生的冷漠、疏远、置之不理,对学生而言通常表现为对教师的工作不配合、消极应对,即“非暴力不合作”。这种冲突在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及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对校园安全构成了威胁,其破坏力甚至大于显形冲突。许多师生之间的隐性冲突往往由于它的内隐性没被及时化解以至最后发展成了校园恶性事件。

显性冲突与隐性冲突相对,是指师生之间由于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严重分歧和矛盾而产生的公开对抗。这种冲突一般表现为语言上的激烈争论、争吵或行为上的人身攻击。我国目前,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压力过大、学生行为偏差、师生缺乏有效沟通、社会引导不利等原因,师生之间冲突仍在,而且日趋激烈,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有的教师对自己不满意的学生冷嘲热讽甚至大打出手,使学生性格受到影响,产生了抑郁、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接受,极端报复,使许多教师在管理学生时畏手畏脚,不能尽责。

三、基于有效教学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

师生关系中的矛盾古来有之,但少有目前中国这样的激烈冲突。矛盾冲突的存在是社会冲突的一个缩影,也是教育异化的产物。也正是由于师生关系矛盾冲突的客观存在,促使人们正视师生关系问题,探寻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向前发展,进而不断提升现代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借助心理咨询,缓和师生关系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几乎所有人都承受着极大压力,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工作。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学校。虽然社会各界一直在呼吁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现实生活中“分数”依然是学生、学校的命根,没有分数学生将无法升入理想学校,没有分数学校就会没有学生来源,因此各个学校都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成就主要依据之一。而学生的考试分数是与教师的劳动付出成正比的。为了提高学生分数,许多教师不得不主动增强自己的劳动强度。无限的分数追求迫使教师无限地增加劳动强度,许多教师身心俱疲,几近崩溃。二是社会。在我国,教师职业被人为地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某种程度上教师角色已经被社会公众“圣化”,一提起教师人们就想起了 “甘守清贫”“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正直”“隐忍”“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等字眼,似乎所有教师都完美无缺。公众一旦发现某个教师也很“常人”,也具有常人身上具有的缺点,也犯了常人会犯的错误,便会感觉受到了欺骗,群起而攻之。这种角色期待让许多教师无法承受。教师工作只是一种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本人也很平凡,不具有超长功能,因此应给予教师正确的认识与期待。此外,教师在社会生活中还充当着父母、儿女、丈夫或妻子等角色,这就意味着除了职业压力外,教师还必定要承受各种生活压力。当生活遇到变故时,职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合在一起往往会使某些教师感到沮丧、无力、烦躁甚至绝望。这种不良情绪无处发泄,久而久之,会对教师身心产生极大危害。目前许多教师就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一些教师控制不住自己,会将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如对学生谩骂、讥讽甚至肢体接触,严重恶化了师生关系。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想方设法减缓其压力。学校可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疏导教师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Pace、Mullins和Beesley的研究发现,学生适应能力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凭借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是遵循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原则评估学生。Brophy的研究显示,学生的敌对和挑衅行为会触发教师疏远和回避该类学生。①转引自张姗姗、张野的《改善师生关系的实践探究》一文,载《教育探索》,2010年第2期,第24-25页。一些学生由于学习等压力,会产生烦躁、焦虑情绪,这些情绪有时会通过与教师冲突宣泄出来。此外,许多学生由于生长背景、家庭环境的原因,没有掌握与教师交往的正确原则,一些学生不敢与教师主动交往;一些学生希望通过恶作剧、另类打扮、另类语言来引起教师的关注;一些学生常常错误理解教师的行为,与教师产生隔阂、对立,等等。应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并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引导学生与教师积极、正确交往,这将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提升教师素养,改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它具有工具性的目的。这种关系一般来说,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它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它对教育的效率能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与学生之间的行为。为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3]141教师素养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高尚的师德。师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专业特征之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2008年我国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以下六条内容:(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必须遵守的规范,对教师工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爱,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同时,也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第二,高水平的业务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丰富的、超越所教学科范围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扎实的学科知识;三是相关的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智慧与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满足学生强烈求知欲和得心应手地教书育人的基础;扎实的学科知识是教师教好所教学科的起码条件;相关的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智慧与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经验是教师把自己所知转化为学生所知、把自己所能转化为学生所能的一套独特的智慧和艺术,是教师自己所知和自己所能本身所不能代替的。[5]212

(三)转变观念,重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师生关系又是一种双边关系,教师与学生在这种关系中占有同等地位。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地位的拔高和对学生地位的忽视都不利于师生关系平衡。应转变观念,重构师生关系。具体可通过以下措施:

第一,发挥教师主动作用。传统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往往基于学生主动适应的基础上,常常需要学生主动与教师交往。那些擅长人际交往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会与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而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常常被教师“遗忘”,以致师生关系覆盖面不全、深度不够,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而如果教师能够放下身架,想法设法主动与学生交往,那些不善交际的学生是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的,这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建立,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第二,对学生付出情感。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考查某小学,故作神秘地将一份名单交给学校,告诉校长名单上的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些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这些学生长大后在不同岗位上全都干出了非凡成绩。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的。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玛利翁效应”。[6]这一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暗示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了作用。“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效应。要对学生付出真情实感,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赞美、信任和期待。

第三,与学生民主、平等交往。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民主开放,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热情、真诚、民主的态度能促进师生真实、平等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在师生交往中,如果教师能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便觉得受到了教师的尊重,会对教师产生好感,愿意与教师交往。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交往的前提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一方面,学生与教师在人格、情感上是平等的,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而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多元化态势,“文化反哺”现象非常普遍,教学过程成了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促进的过程。教师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成了“平等中的首席”。

[1]付光槐.存在主义教育视域下师生关系的重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18-21.

[2][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EB/OL].(2008-09-03)[2012-08-09].http://www.edu.cn/zheng_ce_wen_jian_770/20080903/t20080 903_322314.shtm l.

[5]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美国“罗森塔尔效应”[EB/OL].[2012-07-05].http://baike.baidu.com/view/497456.htm.

猜你喜欢

冲突师生关系师生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