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特征及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013-04-11王选琪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学科科学

王选琪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体育系,陕西西安 710061)

1 前言

相对于其他学科,体育科学只能算是一门新兴学科,到20世纪中期,它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融和渗透,在这种大的学科发展背景下,体育科研发展迅速,其学科分支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迄今为止,体育的交叉、边缘学科已发展至80多个,成为体育科研领域举足轻重的新生力量,这对加速体育科学的蓬勃发展、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昌盛、提高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代体育科研的特征及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其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2 我国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特征

2.1 体育科研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特征

近年来,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知识进一步交叉融合,学科之间表现出综合性、系统性特征[2]。这种交融综合的特征促进了体育科学在学科间的集成与整合,促使体育科学研究从过去局部、表面的一般技术性研究向多学科综合、集成研究的方向发展,使研究更为全面、系统和深入。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一些解决体育社会实践中现实问题的研究项目和内容,如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投入大量物力、财力的奥运会场馆如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经营问题,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参与了讨论,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最后,国家体育馆作为国内最大的室内运动场所赛后仍将以赛事为主导,餐饮、娱乐、市民活动为辅助;建在大学内的场馆服务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力争向普通群众开放。此问题曾经引起很多学科专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几乎都涉及到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许多综合性学科内容。可见,体育科研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普及和开展,促进“阳光体育”战略目标计划的实施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事实上,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还有很多热点问题:如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我国体育促进国力发展的国策问题;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等等问题,都需要通过体育及相关学科间的集成与综合来开展横向合作研究。因此,体育科学研究的学科间系统性与综合性是未来体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征。

2.2 体育科研由单纯技术性研究向多领域、跨学科方向发展

伴随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体育科学的研究视域不断得到拓展,使得许多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体育科学研究从单纯几种学科研究向多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发展,体育科学取得的诸多重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与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等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进步是分不开的,如运动解剖学基因芯片的运用、运动康复与医学的融合,即运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参与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从而达到防治伤病、保障运动者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现代体育研究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越来越广,社会对体育科学研究的需求就会愈来愈高,这体现了体育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的宗旨。也只有这样,体育科学才能真正实现大的跨越式发展。体育科学参与到社会生活实践研究中去,加强了体育科研人员的跨学科横向联系,形成了以体育科学为轴心辐射四周的跨学科研究发展格局[3]。如一些新兴的研究项目就在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法学、传播学等学科间进行的跨学科研究。可见,体育科学研究向多领域、跨学科方向迈进,是推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因。

2.3 体育科研团队由多人合作向团队集成优化、联合攻关方向发展

近年,体育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多人合作的团队优势已一去不返,而团队间集成优化、联合攻关的合作模式已显示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实际上,国际范围内大的研究项目都不是简单的团队合作就能够完成的。如美国的火星探测计划、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团队,都是团队间集成优化、联合攻关的情况下取得的[4]。因此,它也是今后重大体育科学研究项目未来的模式和趋势。就其本身而言,体育学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交叉性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所以它具备了与哲学、教育、历史、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团队间合作的自然条件。因此,团队集成优化、联合攻关是未来大型体育科研项目非常有效的组织形式。

3 当前体育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3.1 体育科学研究的社会实践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服务于社会实践应该是体育科研的根本功能和目标。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一些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的体育科研成果已展现出来,如兴奋剂药物检测、体育产业开发、体育制度改革等,但总体而言,这样的研究成果还占少数。具体问题表现在,自然科学类间接性的研究多,与人体直接关联的研究少;基础性的研究多,联合攻关类的研究少;人文社科类理论方向性的研究成果多,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现实迫切性问题的成果少[5]。一个重要原因,相关科研主管机构对科研成果的产出率期望值过高,急于求成,所以在量化考核的外在标准要求上主观地拔高尺度,客观上起了拔苗助长的作用[6]。产量上去了,但实际效能却少有问津。所以,对体育科研成果的考核体制及政策改革方面的研究,是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今后要下力气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便做的更有实效,如对奥运场馆的后期开发利用问题;不同工作人群是否提倡午休问题;午休是否对健康有益等问题,其研究比中国早且成果显著。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3.2 建立健全体育科研人才培养机制

应当承认,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实力和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体育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完善科研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要创新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政策层面,可以考虑适度缩减本科、硕士生招生规模,保持或适当增加博士生招生规模[7],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采取更为灵活的校际及导师间的交流培养模式,增加与国外相关优势专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外兄弟院校长期灵活的教学与学术交流平台,形成国际间优秀教师和学生轮换的学习和研究机制,切实提高高校体育科研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

其次,要强化体育科研人员在学术综合素养方面主动自修的兴趣和能力,大力倡导体育科研人员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为全民健康、提高中国在世界各项赛事中的成绩而奋斗。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国内两个层面上的针对提高体育科研人员综合科研素养的定期培训、交流平台,使体育科研人员能够走出去,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同时能够请进来,把世界各国高精端的技术引进来为我所用,这是最终提高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4 结论

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体育科学研究的现有优势,克服存在的弊端,发愤图强,拓展思路,把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水平推上新的高峰,为推动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提高我国人民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2]黄力生.系统科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1995(3).

[3]黄汉生.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特征[J].体育科学,1999(2).

[4]染玉广.科技创新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7-42.

[5]吴贻刚.论以科学应用为取向的体育科学研究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

[6]黄俊伟.当前中西方体育思想比较研究里的“救世情结”— —兼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体育学刊,2004(1).

[7]黄彬.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目标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1(4).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学科科学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纺织科学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