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在创新型河南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2013-04-11张曼平和俊民

河南社会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科技区域

张曼平,和俊民

(1.2.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创新型国家的含义

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国内学术界的看法不一。一些科技工作者和经济学家从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认为所谓“创新型国家”,就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1]。这种观点在我国比较普遍。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异议:创新型国家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文化创新[2],因为“创新受到文化的极大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对创造力、工作和行为准则所持有的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创新行为的源泉和形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离不开文化的”[3]。

“创新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创新”二字。“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它追求的是新异、独特、最佳、强势。”[4]因此,创新在本质上是对原有人类经验或知识的突破、颠覆、重构与建设,而这种经验或者知识可能是属于科学技术方面,也可能是属于文化艺术方面,还可能是属于政治、军事或者教育方面[5]。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是创新过程中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理解创新型国家的内涵时,不能把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割裂开来,也不能把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等割裂开来。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所谓“创新型国家”,就是以自主创新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取向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以国家创新体系为依托,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不断把国民经济推向高技术经济活动,从而处在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链条高端的一种国家类型[6]。

二、创新型河南的含义

在国务院把创新型国家建设正式确定为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后,许多省市以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名义陆续发布了建设“创新型省份”或“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或“意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区域”指空间接近,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相似,具有一定凝聚力的地理单元。在区域经济学中“区域”被视为动态的有机整体,其定义为“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7]。本文中的“区域”仅指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区域,包括省份和城市。

关于创新型区域的内涵,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认识。蒋玉涛等[8]从区域发展的驱动要素角度,定义“创新型区域是指那些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省份和城市”,并根据创新驱动过程模型析出创新型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创新投入、知识创造、技术应用、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石忆邵[9]从产业、城市和区域协同发展的系统论视角,认为“创新型区域建设是一项涉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及创新环境等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创新工程”。刘玉梅等[10]认为“创新型河南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一是要实现依靠创新支撑经济的发展;二是必须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基础,使创新成为社会普遍行为;三是在制度层面上能够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基础”。

综合上述对创新型区域(省份)的认识与诠释,本文认为,所谓“创新型河南”,是指以科技创新为基本支撑,以创新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河南省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在科技、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在观念、组织、体制、制度、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对原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突破、颠覆、重构与再建,并赢得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形成强大区域竞争优势的新河南。创新型河南既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更是一项伟大的系统过程。

三、地方高校服务于创新型河南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实施分层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科技创新

第一层次是具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学校,如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要实施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发展战略,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承担各类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有选择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解决我国、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第二层次是我省其他的本科院校,这类学校应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之中,其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教育创新,注重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其科学研究的目标应选准并培植科研主攻方向,逐渐形成学校的研究特色,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等方面提供人才、智力与技术支持。第三层次的高校主要是我省专科院校。这类学校在我省所占的比重很大,其服务区域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培养能够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抓好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队伍,是提升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引进,用政策、事业、待遇和环境吸引优秀人才,使河南高校成为优秀人才向往的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吸引留学生和海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努力做到“引进一个人才,推动一项科研,带动一门学科,形成一种优势”。要充分依据学术发展规律建设学术团队和学术梯队,走一条既重视引进大师级领军人物,又注重培养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的“连点成线、由线到面”的科研队伍发展之路。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要通过提高学历层次、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参加国际交流合作等形式,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加快培养和聚集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发展潜力突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真正形成科技工作者在成长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的良性循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注重发现、吸引和大胆使用那些素质好、有发展潜力但尚未成为“将帅”的青年优秀人才,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三)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支撑体系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创新的基础。第一,要继续推进知识创新平台建设。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兴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择若干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为主要依托,整合资源,支持一批研究基地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第二,要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通过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大学与产业联盟等合作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培训活动,大力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转化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功能。第三,要努力做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根据我省高校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建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共享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平台运转机制上,坚持市场化运作、多方投入、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导和吸引企业参与平台建设,逐步使企业成为平台建设投入的主体。

(四)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组织科技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渠道。要鼓励高校把研发机构建到企业,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科技成果的应用者,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把研发机构建到高校,提升研发的技术起点,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成功率;鼓励支持高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导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校要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高校同企业“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1]卢裕家.什么是“创新型国家”[J].四川统一战线,2006,(2):12.

[2]许玉乾.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课题[J].探索,2006,(3):138—142.

[3]金吾伦.创新文化:意义与中国特色[J].学术研究,2006,(6):5—10.

[4]郎加明.创新的奥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5]刘宝存.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陈劲,柳卸林.自主创新与国家强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蒋玉涛,招富刚.创新驱动过程视角下的创新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168—169.

[9]石忆邵.创意城市、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区域[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0—25.

[10]刘玉梅,孙德中.创新型河南:富民强省的战略之举[N].河南日报,2006-02-15(11).

猜你喜欢

创新型科技区域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分割区域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