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常读

2013-04-10陆松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1期
关键词:书简扎尔席勒

文_陆松

经典常读

文_陆松

1787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这一消息很快传至德国魏玛,闻讯的德国大诗人席勒心情异常矛盾,此后整整10年的时间里,他几乎停止了所有的文学创作。

席勒崇尚古希腊文明,抵触有损社会秩序的革命暴动,他认为只有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有资格去推进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时,他在歌德的举荐下成为耶拿大学历史教授,并开始专事历史和美学研究。很快地,康德哲学吸引住了他,他开始从哲学层面思考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种种问题。

1793—1794年间,席勒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写了27封信,在其中一封信中他谈道:“希腊人具有性格的完整性,他们的国家虽然组织简单,但却是一个和谐的集体。在近代,由于文明的发展和国家变成了强制国家,人只能发展他身上的某一种力,从而破坏了他的天性的和谐状态,成为与整体没有多大关系的、残缺不全的、孤零零的碎片。”

1795年,这27封信结集出版,是为《美育书简》。

“美育”,即审美教育,在当今社会,它是指“培养人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将艺术教育视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席勒是最早一个将“美育”这一概念进行独立理论研究的人。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完善、人类命运和社会改良的希望,他以“审美”为中介,试图打通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因此,“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成了他“美育”思想的核心。

《审美教育书简》

作者:席勒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

正如他在书中写到的:“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西学东渐,《美育书简》被译介到中国,从哲学、美学、教育、社会等方方面面,在中国知识界推起一场历时久远的思想流变。

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发表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演讲,提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自此以后,“美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中国社会渐渐流传开来。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大数据,其核心是“预测”。本书作者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拥有在哈佛、牛津、耶鲁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他认为应看重事情“是什么”,而放弃追寻“为什么”,从而挑战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思维定势。

作者:舍恩伯格 [美] 周涛 译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2

《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清人学问,可谓将“义理、辞章、考据”这治学三端发挥到了极致。此书讲政治史学,用的正是清人治学之法,被誉为“近三十年难得一见的政治(史)学佳构”。作者经过近20年的思考,最后用3年写就,自言:“此书,朝成夕死可矣。”

作者:吴稼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

《哈扎尔辞典: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哈扎尔是一个拜占庭时代的王国,《哈扎尔辞典》一直记录这个曾经存在过的没落王国的历史。本书由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使者为国王解梦的故事为线索,呈现历史的矛盾和信仰的争论。作者帕维奇为塞尔维亚文艺学家、哲学博士,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这部小说里,他尝试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历史。

作者:米洛拉德·帕维奇 [塞尔维亚]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

猜你喜欢

书简扎尔席勒
锦句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第五章 新灯换旧灯
Chapter 5 New lamps for the old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书简聚落——福州万科金域国际体验中心
巴前总统扎尔达里因腐败案被捕
海滨书简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