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有源头活水来
——西部阳光基金会农村寄宿制学校驻校社工

2013-04-10来超牛李炜图片提供西部阳光基金会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1期
关键词:驻校寄宿制社工

特约记者_来超_牛李炜 图片提供_西部阳光基金会

为有源头活水来
——西部阳光基金会农村寄宿制学校驻校社工

特约记者_来超_牛李炜 图片提供_西部阳光基金会

截至2010年,农村寄宿生人数达到6869729人,增长了1837592人,增幅54.99%。农村教育进入了后撤点并校时代,大量的农村学生需要在形式或实质上的寄宿制学校中学习、生活。为此,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乐施会和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一切为了孩子”农村寄宿制学校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

西部阳光基金会带来了在甘肃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驻校社工项目分享。

微博上曾流传过一个段子:“锄禾日当午,上课真辛苦。一本小破书,一念一上午。”这段打油诗受到网友,尤其是众多80后网友的热评。大家纷纷回忆起小时候上学的情况:上课时抱着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全班摇头晃脑高声齐读:“春—天—来—了,河—水—融—化—了—。燕—子—飞—回—来—了—”这已经成了那一代人共同的经典回忆。

二十年后,在西部农村学校,这种现象并没有改变多少。很多山村小学,甚至是县城的学校,大多数教师还在延续着单纯教教材的传统。一本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书,六个单元,20篇短小的课文,教师花一学期教,学生用一学期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现在的学生桌上多了更多的教辅材料和试卷。《字词句篇》、《集优大考卷》、《密码大考卷》等各种各样却又万变不离教材宗的参考资料。

课堂内容的单薄,导致的是孩子学习兴趣的逐年减低。一年级的孩子唱着“太阳当空照,我去上学校”,兴高采烈地坐进教室,努力跟着教师的教鞭学习。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却发现自己有太多不懂不会的知识,也有很多小伙伴间的不快乐,教室里无精打采、私下聊天和开小差的孩子越来越多。

而这些农村孩子,不仅课堂中开始走神,在课后属于他们的时间和生活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单薄。

尽管这二十年来教育方法没有太多改观,但教育环境的变化却是有目共睹的。走在山路上,那些一眼就能看见的漂亮房子,一定是学校。灰扑扑的山村里,校园透着一抹亮,一股新。原来的校园除了教室什么也没有,现在也多了篮球架、足球场,甚至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图书室。原来每天孩子出出进进学校内外,打打闹闹一路回家,而现在再也看不到这番热闹,“撤点并校”的十年里,村小数量减少了52%。(该数据来自于农村教育高峰论坛)

孩子们从一年级就被集中到了离家几公里甚至几十公路的乡镇中心寄宿制学校读书。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大门紧锁。除了周五放月假,学校门口很难看到孩子的身影。

封闭的学校里,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一天究竟有多长

这是甘肃一个寄宿制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6∶30—6∶50 起床、洗漱

6∶50—7∶10 早操

7∶10—7∶30 早饭

7∶30—8∶10 早自习

8∶20—9∶00 第一节课

9∶10—9∶50 第二节课

10∶00—10∶15课间操

10∶20—11∶00 第三节课

11∶10—11∶50 第四节课

11∶50—14∶00 午休

14∶00—14∶30 自习

14∶40—15∶20 第五节课

15∶30—16∶10 第六节课

16∶20—17∶00 班会 大扫除

17∶00—18∶00 晚饭

18∶00—20∶00 晚自习

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八点,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教室里度过。六节正课、白天两节自习,晚上还有两个小时的大自习。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做作业。

寄宿制学校中,被寄宿的并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教师。甘肃岷山深处有一座建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的学校。这里有一位28岁的张老师。从师专毕业之后,张老师被分到学校工作,已经五年了。张老师的家在县城东边一个经济相对富庶的镇上,距离学校160公里。前四年,县城没有到学校的班车。张老师半个多月才回一次家,每次要骑五个小时的摩托车。一到冬天,大雪封山,路都没法走了。这个学校,像张老师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每天待在学校,没有家庭生活,没有娱乐。每人每周平均负担课时20节以上(加上早晚自习)。每天周而复始地上课,面对厌学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常常也觉得力不从心,职业成就感无从找寻。

2012年11月17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乐施会和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一切为了农村学生”——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

61.8 %的孩子认为没有愿意倾听他们心声的教师;55.2%的孩子认为学校里没有值得信任的教师。与此同时,80%的老师认为根本管不了现在的孩子,77.8%认为孩子存在着严重的早恋问题。

孩子与教师的这些真实想法,来源于西部阳光基金会派驻寄宿制学校的驻校社工。

“社工”,社会工作者的简称。这个概念最早源自国外,在我国的香港地区成为很基础的尝试,社区、福利院、学校等需要用专业方法服务特别人群的地方,都有社工的存在。作为一家一直默默支持西部农村教育品质改善的公益机构,西部阳光基金会在西部农村地区进行着长期的一线工作。看着寄宿制学校校长因为缺乏这类学校的管理经验而为难,看着老师因为课业压力和与学生关系僵持而痛苦,看着学生厌倦读书、负性情绪爆炸性释放,情感缺失让他们通过早恋寻找慰藉。2011年9月,在一年多的调研、讨论之后,西部阳光决定向甘肃项目点的寄宿制学校派驻社工。

多彩的社工课堂

驻校社工刚进学校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们都认为又来了新的支教老师。但他们很快发现这些老师有些奇怪。他们不教授学校重视的语文、数学、英语,专门教其他老师不愿意认真上的音乐、体育、美术这些“豆芽课”,带着他们唱歌、游戏。

社工老师在课堂上总能给孩子们变出新鲜的东西。音乐课不只教教材里的歌曲,还教学生想听想学的歌曲;不只教唱歌,还在歌曲里穿插各种各样的节奏、韵律游戏。体育课上,老师教孩子们广播体操、打篮球、羽毛球,更有“抱抱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团队游戏。美术课上,孩子们不仅可以画画,还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彩泥亲手制作手工作品。一节彩泥课下来,讲台上摆满了奇形怪状、充满想象的叮当猫。

除了音体美课程,社工们还有独具特色的社工课堂。

2012年6月,乐施会的项目官员去甘肃一所学校探访,观看社工上课。她问六年级的孩子们最喜欢什么课。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绘本课!”“彩泥课!”得票最高的是《理财教育》课。

由于寄宿,家长会给学生每星期15—20元不等的生活费。很多孩子没有计划,周一回到学校之后常常看到什么买什么,各种零食、文具、小玩意等等。到星期三,手上的钱就花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只好吃便宜的馒头、方便面等。实在没有钱的,只能问同学或社工老师借钱。针对这种情况,西部阳光把理财教育引进了社工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念,记账、合理安排支出的良好习惯。社工老师告诉孩子们:理财可不是只有有钱人才需要的,管理好自己手头的钱,每个人都可以是自给自足的小富翁。

除了利于习惯养成的实用理财课程,社工课堂更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意,培养本应属于孩子的创造力。这是一堂诗歌写作课上一位六年级学生的作品:

《蓝是什么》

蓝是天空,蓝是大海

蓝是一种令人难忘的颜色

蓝是一种守候妈妈的怀抱,向我涌来

蓝是欢乐的希望

有时候,我的梦是蓝的别人给我的赞美是蓝的

蓝就像妈妈对我的爱

蓝就像妈妈对我的期望

蓝就像在我小的时候,妈妈对我的微笑

蓝让我想起母亲扶着我学走路

蓝让我想起课堂上那道解不出的数学题

我喜欢蓝色。

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是第一次写诗。因为生活世界的狭小,他们能联想的东西并不多,最多的是天空和大海。在社工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调动着自己的脑细胞和语言库,认真地描述眼中心中的蓝。当他们用上扬的语调念着集体写成的诗,对蓝色、对美、对生活的感知也丰富起来。有一个女生一直不愿意把她写的诗给老师看,但下课了她还在涂涂抹抹,执着地修改着。而在另一所驻校社工项目已经开展第二年的学校,同样的诗歌创作课,当老师邀请一个孩子上台朗诵关于蓝的诗时,这个孩子竟然当场把它唱了出来。

2012年秋季学期,驻校社工项目主管屠嘉衡去各个项目学校寻访,带去了一堂就地取材的课程“创意土豆变不停”。在他的带领下,土豆在孩子们手里长出了黑色的眼睛,方方的鼻子,红红的嘴巴,有的还戴上了高高的厨师帽。孩子们都说:“屠老师,原来我们每天吃的土豆这么好玩啊。”结果,屠老师走后,四年级的孩子找到了社工孙老师:“老师老师,给我们上一堂土豆课吧。”到了晚上,一群二年级的孩子拿着他们的土豆冲进了孙老师的宿舍:“老师老师,我们也要上土豆课!”旁边宿舍的老师说了一句:“嘿,这些孩子平常不是什么都不想学,油盐不进的吗?”

社工不断在发掘可以让这些身在农村却逐渐远离村落和农业生活的孩子享受原滋原味乡土文化的方法。大受欢迎的有土豆,还有河里的石头。社工小陈去当地老师家中时发现甘肃农民有收集石头放在家中当装饰的传统。稍微有些形状的石头经过打磨和描画,非常好看。既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审美和创作。于是小陈带着孩子去河边捡石头,请学校的当地老师一起教孩子在石头上作画。

社工室:共同打造温暖

“我们一有空就来社工室看书、整理东西。我连吃饭都想在这里吃啊。”甘肃一个学校的八年级女生告诉记者。

“那面墙上的画是我画的。我和我的同学全都画了。窗户上的雪花、彩纸也是夏老师和我们一起做、一起贴上去的。”“为什么喜欢来社工室?”“因为这里很漂亮啊。”女孩笑嘻嘻地回答,随即又严肃起来:“我今年已经初二了,书上的英语单词好多,总是背了又忘。数学题也越来越难了。下课的时候我来社工室坐一会儿,心马上就安静下来了。”

社工室是驻校社工在学校里的活动室,社工定期会在社工室举行兴趣小组活动,如读书会、象棋比赛、五子棋比赛等。许多农村学校校舍紧张,有时候一个房间既当教室,又当储藏间。如果没有社工室,社工活动可以开展吗?“可以。社工可以通过社工课堂给孩子们上课,也能用社工信箱和孩子通信交流。但是,社工室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

因为一间小小的社工室,看上去是活动中心,实际上更像是孩子们和社工共同建造的温暖港湾。布置社工室的塑胶垫、彩纸、彩笔等器材由西部阳光提供。社工室到底要布置成什么样子,功能分区怎么做,桌子怎么放,墙上贴什么画等等,全由孩子们参与完成。

社工信箱:交流的小盒子

社工室的窗外,总会挂着一个社工自己制作的木箱,这就是社工信箱。社工每天都会收到全校学生写来的信,有的署名,有的匿名。最多的时候,每天的信件可以达到40多封。

在信件中,学生向社工讲述自己的近况,同学、家长、老师,什么事都写,什么话都说。孩子的小脑袋里装着许许多多的想法。有一封信是这样的:“金子姐姐:为什么我们要学那么多门课呢?我就是不喜欢学数学,我的数学也不好。可是谁说人一定要什么事都会?我为什么非要学好每一门课呢?我的数学不好,可是我的语文很不错,这也很好,不是吗?”孩子的拷问也许超过了社工、甚至超过了学校老师、校长的解答范畴,但她的思考和质疑精神,无疑值得肯定。信里涉及最多的是感情问题。校园里的早恋就像冰层下面的幼苗,虽然被老师压制着,却顽强地偷偷生长。他们没有人倾诉,就愿意给社工写信。有一个男生写:“我爱她他却爱着她,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我该怎么办呢?不理她吗?还是继续跟她做朋友?”也有女孩子写:“王姐姐,同学们都说李欣强(化名)喜欢成欢欢(化名),你觉得是真的吗?”社工每天花两个多小时给孩子们回信,耐心地回应他们的困惑,呵护他们的情感,提供善意的建议。

很多封信件里,孩子总会在结尾写上祝福的话语。社工老师生病了,他们会着急地告诉他要好好休息,按时吃药,上课不要太辛苦。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和社工并不是无所不谈的。

社工小强刚进校的时候,在社工信箱发现了一封这样的信:

“小强,你好!由于现实社会中,充满了奋斗。最近我的心情是阴转小雪。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最近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两个girl,一个是我love girl,另一个怀上了我的孩子。我该选择谁。请你帮助我。望回信!”

信中没有落款,信封上署了名,又用笔打上了叉。接到这封信,小强非常担心,立即回信简单安慰这个学生,并询问事情的详细情况。几天后,这个学生回信了,询问的是学习上的问题。小强不放心,还是询问了第一封信中的内容。学生仍然回信,却避而不谈。他们在信里交流得很好。同时,项目官员和社工督导分析了这个案例,认为这个孩子很可能只是在试探老师是否值得信任,是否会把他写的信告诉班主任。

社工曾经收到过一封更奇怪的信。信主人是个六年级学生。信里的每个字只有半边,笔画也很奇怪别扭。据老师说,这个学生成绩非常差,试卷上也是这种奇怪的字,每次只能得几分。他研究半天,也看不明白这孩子写的是什么。终于认出其中三个字像“动画片”。于是回信询问他是不是喜欢动画片,告诉他自己喜欢什么动画片。很快孩子又回信了,仍然看不懂。但随着通信越来越多,孩子的信里笔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辨认了。

心理学上说,表达即沟通,沟通即治疗。一封封信件来来往往,这些远离父母亲人的孩子找到了情绪的出口之一。写信,让他们得到了爱,也付出爱。

清泉浸润细无声

今年5月,社工小夏取得校长的支持,在学校组织了一次全校篮球比赛。最后争夺冠亚军的是八年级一班和八年级二班。八年级二班不敌,落后一班败北。班里的女生田雨柔哭得稀里哗啦。小夏安慰她:“比赛结果不是最重要。你们已经很棒了。”小田却说:“老师,我小学一年级参加过一回歌咏比赛后,学校再也没有全校性的活动。这场比赛我等了八年。明年我就毕业了,再也没有机会了。我输了能不哭吗?”

曾经有一位老师给社工发过一条短信:“原来他(一个学生)可以这么专注地做一件事,原来他对同学态度这么好,原来他这么豁达。”其实就是这个学生在班里的象棋比赛预赛中很宽容地让对方悔棋。那位老师在第二天的课上真诚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他昨天在社工室的感受。让人惊讶的是,那节课,不只是受表扬的同学,而是全班同学非常认真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读书、思考、做练习。没有孩子在聊天,没有孩子无聊地刻桌子,也没有孩子盯着窗外灵魂出窍。社工说,是因为那节课老师很有激情,看学生的眼神也和平时不一样了。

那位从家到学校奔波160公里的张老师,说起新来的社工时,一脸的敬佩。“他们给学校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风气的改变。在我们这么艰苦的地方,他们外地人每天上课、关心学生的生活和住宿条件,任劳任怨。他们的身上有一股力量。”

今年6月,地处县城最偏远乡村的镡坝学校的何校长多次向西部阳光的项目官员申请成为驻校社工的项目学校。这位关心教学发展的校长说得直接而朴素:“社工的到来,对学生好,对学校好。”

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邬志辉教授指出:截至2010年,农村寄宿生人数达到6869729人,增长了1837592人,增幅54.99%。农村教育进入了后撤点并校时代,大量的农村学生需要在形式或实质上的寄宿制学校中学习、生活。父母外出,又造成了他们情感上的缺失。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不再只是上学的地方,而是生活的百分之七十。对于教师而言,学校也不再只是上课的地方,而是生活的极大重心。

承载了如此多功能的学校,要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丰富的成长环境?要如何让教师乐教、擅教?这是一个如此复杂而宏大的问题。然而,教育很复杂,也很微小。它有时是一个眼神,一个行动,甚至一个微笑。社工力图做到的,就是以自己的行动突破寄宿制学校原有的沉闷的教学规划和僵持的师生关系,为孩子们带去优质的成长课程和人性关怀,像一股清泉,浸润身边和周遭。

猜你喜欢

驻校寄宿制社工
党委书记朱立杰慰问封控驻校一线教职工
青春社工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广州:97中有这么一批“驻校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驻校诗人”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